道篇

第四十五章 觀眇

第四十五章 觀眇(1

 

道,可道也,非道也

名,可名也,非名也

名萬物之始也

名萬物之母也

无欲也,以觀其眇;有欲也,以觀其所

兩者同出,異名同謂;玄之有玄,眾眇之門

 

道:甲骨文象意人首與天相連“天人合一”而四達無礙,金文小篆象意頭頂與天相連“天人合一”而行動。  :甲骨文會意,從口,從丂(供神之架),表示在神開口誦唱。字的古文。神案前誦唱而感格神靈。《說文》:“可,肯也”,肯許。《詩·小雅·何人斯》:“去不我可”。《左傳··莊公十年》:“可以一戰”。能夠之意。 

:長久,常也。古文恆从月,由心由舟在天之間上下往返而會其意。心以舟施。漢代因避皇諱而將經中“恆”字改爲“常”。:相背,不合。非恆道:要用无爲思識才能感格致知,與後天的意識理念恰恰相反。不是普通的道理及所遵行的常規法則。

:《說文》:“也,女陰也”。古體“也”形似女陰,生生不息之義也。通行本作“道可道,非常道”。

句義:道的象意“○”“无”,即的“0”。古文道字,由首寸會意。道是宇宙形成之前就存在的、不可名的物、能量和境。道雖虛无,卻生萬有。她生成並長養著宇宙萬物(包括人),貫穿於萬事萬物,萬物亦皆含有道性的物質。道雖是強名之,但以道路之道名之,義在人當遵行,並能通過詠唱誦讀等實踐體悟方法,而體道合道;道雖不能直接用語言表述清楚,但能夠心感體悟及部分性地闡釋,並且可以傳播於他人。可,古在神龕前詠誦真言,就可以感悟道境,後演變誦讀經典可以明德知道。

:對道的命名、定義,是用後天意識能夠掌握的理念,強名稱其爲道。通行本作“名可名,非常名”。 

句義:道之名,超越後天意識認知的範疇,需要用无爲思識進行觀察體悟。道的命名,是強名,而不是常道的命名,應當逆向思維體悟。名,指萬物皆能有名,名定其性。修真學之中,可道和可名都是修真的方法,名可名即呼喚自己的名,主要是指體內“君臣”、“六親”之名,所以這種呼喚稱之為“非恆名也”。可,在修真學中是依照方法恭敬、肅穆地開口或者不出聲誦讀之意。

句義无,即是天地萬物尚未誕生出現前的先天的、不可名狀的無法用意識充分表述的“无”和“○”狀態。”與“○”即道的象喻“无”是萬物初始的道性物質能量形態。參見第四章註  萬物:通行本作“天地”。“天地”亦萬物之一。

句義:有,指道動化生德“一”,虛无生萬有,母於德“一”。道誕生宇宙萬物,最初是進入有名的德“1狀態,道用德“一”生萬有,成爲萬物生化長養的根源,生成之慈母。在有名狀態中,道形成“無形”和“有形”,“炁”與“器”兩種形態共存。

:通行本作“常”。  泛指後天有意識心念 

:通妙,一目小也。美好,年少、幼小;神妙,精微,奧妙,巧妙。通“渺”,遼遠,遙遠,高遠;高,高於。《管子·水地》:“察於微眇”。通行本作“妙”。 眇,在此有隱喻“垂簾”而“觀”,所見之“象”妙之意。 

:《禮記·曲禮》:毋噭應。噭應,高聲呼應。在此則指微妙如呼喊聲,一現即逝,應及時把握它的稍縱即逝。通行本作“徼”。

段義:明德體道,應當常在沒有後天有意識活動和幹預的狀態下,運用无思識仔細體悟和觀察其中的妙象。當處於後天有意識活動主時,注意隨時捕捉和發現稍縱即逝的微妙現象,及時進入无思識狀態進行體悟和實踐。

:《說文》:“玄,幽遠也。象幽而入覆之也。”隱蔽而深遠。黑而帶有赤色叫玄。象幽暗而有物覆蓋著。甲骨文“玄”似“8字形,表述“天左旋,地右旋”之象,玄,指高維空間的現象,突破太極雙重弦線才能觀察到的現象統稱之爲玄象。  :與“又”古相通。  此段甲乙本同。通行本作“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段義:道與名,无與有,眇與噭都源出於道“〇”和德“一”。名稱雖然不同,但所反映的實質都是道和德。把握太極陽魚弦線和太極陰魚弦線,知白守黑地突破這兩重玄,從太極中央突破,使太極復歸於德的“”態和道的“○”態。這個突破點,就是淳德歸道之門。

〖註音〗

眇:miào音妙;噭:jiào音叫;毋:wú音吾

 

【繁簡對照】

觀(观),恆(恒),萬(万),兩(两),異(异),謂(谓),眾(众),門(门);陰(阴),體(体),復(复),並(并),諱(讳),書(书),義(义),遠(远),聲(声),響(响),應(应),縱(纵),禮(礼),鳴(鸣),與(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