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德道经》
Site: | 德道根文化园地 |
Course: | 德道根文化园地 |
Book: | 老子《德道经》 |
Printed by: | |
Date: | Saturday, 5 October 2024, 3:00 PM |
Description
帛书甲本《德道经》
Table of contents
- 復興道德心願詞
- 序
- 校勘說明
- 德篇
- 第一章 論德
- 第二章 得一
- 第三章 聞道
- 第四章 反復
- 第五章 中和
- 第六章 至柔
- 第七章 立戒
- 第八章 請靚
- 第九章 知足
- 第十章 知天下
- 第十一章 无爲
- 第十二章 德善
- 第十三章 生死
- 第十四章 尊貴
- 第十五章 守母
- 第十六章 盜桍
- 第十七章 善觀
- 第十八章 含德
- 第十九章 玄同
- 第二十章 治邦
- 第二十一章 爲正
- 第二十二章 長生
- 第二十三章 居位
- 第二十四章 處下
- 第二十五章 道注
- 第二十六章 无難
- 第二十七章 輔物
- 第二十八章 玄德
- 第二十九章 江海
- 第三十章 安居
- 第三十一章 不積
- 第三十二章 三寶
- 第三十三章 不爭
- 第三十四章 用兵
- 第三十五章 懷玉
- 第三十六章 知病
- 第三十七章 畏畏
- 第三十八章 天網
- 第三十九章 司殺
- 第四十章 貴生
- 第四十一章 柔弱
- 第四十二章 天道
- 第四十三章 水德
- 第四十四章 右介
- 道篇
- 附註:關於“祭”與“然”的考證
- 經典誦讀心訣
- 群體經典誦讀的效應
- 經典誦讀舌的靈動與靈悟
- 經典誦讀 心訣的靈活應用
- 光音觀心經典誦讀方法
- 《老子·德道經》實踐的十善利益
- 主要參考文獻書目
復興道德心願詞
復興道德心願詞
(念兹常思)
道德,請接受我不全的德性,讓它周全圓滿上善合道,把道德奉獻給社會!
道德,請接受我失德的心靈,讓它與您融合爲一,爲人類道德復興照明鏡!
道德,請接受我載因的身體,讓它爲道而工作,爲民族的道德復興而存在!
道德,請接受我的意和思想,讓它與老子與孔子同在,起心動念不離道德!
道德,請接受我性命的全部,讓它成爲道德的工具,服務於世界道德回歸!
序
序
老子,春秋楚國人,姓李,名 耳 ,留世五千言,名爲《老子》。老子創立的“道德文化”對他以後的諸子百家産生了深刻的影響,他是公認的“百家之祖”。 迄今爲止,《老子》的各種語言譯本就達二百六十多種。 老子是一位偉大的思想家、哲學家、科學家,道家學派創始人,居世界十大思想家之首。被譽爲“東方巨人”,中國和世界的“第一哲人”。他的著作在中國乃至世界思想史、文化史、宗教史等等方面都曾産生過巨大的影響,而且正在越來越 受 到舉世 瞩目 。
在當前, 道德復興,少兒經典誦讀興起,以及世界範圍內“老學”熱潮的出現,探索老子學說的真正意境和深刻內涵,是眾多有識之士的共同心願。然而 遺憾的是,隨著歷史的變遷,《老子》一書,原著真本已失,傳抄多誤。歷代以來,註解更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難以統一。雖亦不乏珠璣閃爍者,但卻少見能真正全面破解其內涵的。這或許是限於歷史條件的制約;或者是因對於道學思想認識的不足;或許對老子“修之身”的體悟不深,僅從其文字、文學等方面加以詮釋;或者由於文字本身字義的變化,造成後人對其所表達內涵的誤解、誤判,等等。
一九七三年,馬王堆漢墓出土了帛書《老子》,給幾千年來的老學研究帶來了從未有過的光明。帛書《老子》有甲、乙兩種版本,皆是《德篇》在前,《道篇》在後。尤其乙本在兩篇後分別有“德”、“道”二字,明確分出篇名。這使得自魏晉以來被誤名爲《道德經》,及顛倒《德篇》與《道篇》編排次序的事實真相大白。在敦煌藏經洞中發現的老子《老子·德道經》寫本,多以《德經》 爲 上卷,《道經》 爲 下卷,不分章,與今天流傳的《道德經》上下二卷(《道經》在前,《德經》在後,並分 爲 81 章)次序不同。 70 年代出土的銀雀山竹簡和馬王堆帛書《老子·德道經》 爲 漢文帝十二年(公元前 168 年)以前的寫本,比敦煌本早八九百年,也是《德經》上,《道經》下。可見《老子·德道經》以“德”、“道”分上下是戰國以來的舊傳,符合老子淳德歸道、全德復道的本意。敦煌寫本、銀雀山竹簡和馬王堆帛書保持了這個真面貌,是研究老子的最好材料。不僅如此,先秦 韓非子《解老》《喻老》亦言德在前,漢代張道陵《老子想爾註》雖保留已不完整,但可以看出其以《道經》爲後。可見,魏晉以前的《老子》實爲《德道經》。“德道”除了有道德的內涵,而且寓意明德歸道、以德養道的深刻意境。而且帛書甲本保留著大量修真學的字、句結構,對研究老學極 爲 珍貴,故唯復以《老子·德道經》命名,並且以帛書甲本 爲 底本進行研究整理,才更符合老子“淳德歸道”的創作本意。
一個多世紀以來,人類發掘出了漢字起源的甲骨文,證明了後人沿用的漢字的字義與前人創作漢字的本義之間巨大的差異性,這無疑給《老子·德道經》的研究和探索帶來又一偉大的曙光。例如,人類自己生活在自然界中,但後代人卻對於什麽是自然 、 什麽是自己,並沒有真正的理解。自,甲骨文像“鼻”形,即“鼻”的本字。既是表達原始發端,又是證明生命“氣息”存在的外部表現之所在。人們本能地指著鼻子表達自己存在的方式是最好的例證。然,“燃”的本字。《說文》:“然,燒也。”所以,“自然”即是最原始的燃燒,是燃燒自己,照亮一切,這才是“自然”的最原始本義。這也使得諸如“道法自然”之語所體現的大公無私、奉獻一切的本義變得簡單明瞭。
當今,科技發達,電腦應用普及,使得前人可能數年,甚至數十年也難以完成的字詞查證工作,變成了異常神速的事。這亦是《老子·德道經》能夠在此時既能得以準確校註,又能盡快面世的重要因素。
熊春錦 先生,國學大家,家學淵源深厚,歷代承傳研習,可謂蓄勢已久。先生智慧過人,貫通古今,融哲學、道學、文學、醫學等於一身,著述頗豐。語意間常常禪機盡現,妙趣天成。先生驚人的才華,加上歷史的機遇,使得《老子·德道經》原文的重新勘定和其內涵的準確解析,有了從未有過的可能,可以毫不誇張地說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先生在考證的過程中發現,馬王堆漢墓帛書甲本語意深刻,頗合道奧,屬修真學之真本;加上帛書本身是當時貴族階層的作品,承傳嚴謹,又與乙本在排序上相同,字數上相當,說明其與老子原本差失不大。故此次校勘以帛書甲本爲藍本,以帛書乙本和郭店楚墓出土的竹簡本爲參照,廣泛考證石刻本、河上公本、龍興碑本、王弼本等之優劣。以大系統論爲指導;以《甲骨文》和《說文解字》爲代表的象形文字系統,《爾雅》所代表的同義、近義詞歸類的語義學系統,及劉熙《釋名》所代表的語音追溯名源、語義的系統爲依據;以科學、嚴謹的考究態度,查證原貌,澄清流弊,盡力還老子本意。
在此《老子·德道經》出版之際,願她爲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帶來新的光芒!願國泰民安,社會和諧,處處盛開道德花!願《老子·德道經》傳遍全世界,世界早日大同!
編者
二〇〇五年五月
校勘說明
校勘說明
一、 《老子·德道經》帛書甲本,不僅是一部哲學巨著,而且是一部修真學的專著。是一部迄今所見《老子》版本中,修真學內容最 爲 突出和完整的版本,是最接近老子原著本義的珍貴版本,堪稱是一部修真學的教科書。 本次《老子·德道經》帛書本的校勘,爲 了 盡可能恢復老子演創《德道經》之本義,自始至終由太上脈系當代傳人熊春錦先生親自主理,並親自圈定。
這項工作 , 是在新的特定的歷史時空中,在帛書本和楚簡本《老子·德道經》發掘的前提下, 再 加上眾多集約因素的作用,使其得到了比較圓滿地完成。她的完成,必將在探索《老子·德道經》的征程上翻開完全嶄新的一頁。
二、本次校勘,因 爲 帛書《老子·德道經》甲本 中 ,充滿道家修真學之真義,隱含完整的修真理論方法訣竅,故以甲本爲主要依據,並且同時參考乙本、通行本和楚簡本。
採用甲本詞句時,註明乙本及通行本等相應詞句 ; 採用乙本或通行本等的詞句時,註明甲本相應詞句。以利讀者鑒別區別修真學之義與常道之義。
楚簡本,因僅有不足兩千字,且排列順序與帛書本差異較大,僅在有疑難處作以訂校之用。
三、帛書《老子》與通行本在編排上不同 。 帛書本 “ 德經 ” 在前, “ 道經 ” 在後 ; 而通行本則反之。
且通行本第四十章與四十一章次序顛倒,第八十章、八十一章在第六十七章之前,第二十四章在第二十二章之前。此次完全恢復帛書本原章序,並 同時 用數字碼註明通行本之章序。
經名命爲《老子·德道經》,以合由德而道之理。並兼顧《老子》原名。
另爲突出每章之重點,根據前人所註及今重新勘校後的章義加了章題,以示提綱挈領,並且方便誦讀、記憶與查閱。
四、文中引用馬王堆漢墓帛書整理小組整理的帛書《老子》甲本,簡稱 “ 馬王甲本 ” ;《藏外道書老子甲本釋文》,簡稱 “ 道藏甲本 ” 。兩種本相同處,則稱甲本。
《馬王堆漢墓帛書》整理小組整理的帛書《老子》乙本,簡稱“馬王乙本”;《藏外道書老子乙本釋文》,簡稱“道藏乙本”。兩 種 本相同處,稱乙本。
甲乙本相同時,稱爲帛書。
郭店楚墓出土的《竹簡本》 , 簡稱 “ 楚簡本 ” 。
五、古文中多用通假及異體字 。特別是古老的修真學中,采用修真學異構象形表意字較 爲 普遍,這類修真學異構象形表意字,蘊藏著法理、法訣,極其珍貴。甲本中保存較完整,乙本、楚簡本、通行本都出現明顯的逐步流失,對甲本中的這些修真學異構漢字,我們全部保留,以利修真者從中以理解法,觸類旁通。
本次校勘本 , 堅持 盡可能準確反應帛書 甲本 《老子》的原貌, 既不丟失其修真學的內涵, 又不泥於古 而使人難以解讀。
對於 依據充分 , 或者原用字 的 今義發生重大變化 ,繼續 用之容易産生歧義 之字 ,則改用現在之代用字 : 如“胃”,通“謂”,均以“謂”代之。但在注釋中另行加注說明“胃”字的修真學意義,方便修真者結合正文思悟。
對於帛書甲本中大量修真學異構象形表意字, 一般情況下 堅持盡量使用 其原 字 形,以防本末倒置 : 如 “ 霝 ” 與“靈”; “祭”與“然” 等等,盡量突出老子修真學的原意。對小部分修真學異構象形表意字,凡未在正文中列入的,均在注釋中進行標注。以利修真者閱讀和研究時有所憑藉。
六、帛書甲乙本 中的 “無”字 ,全部使 用 的是修真學異構象形表意字 “无”,爲保持帛書原貌,故仍 然全 用“无” 字 。
“ 其 ” ,帛書中多用其異體“亓”,亦有用“其”處。使用“亓”處一般都藏有修真學之意,請修真者注意體悟。
“謂”,帛書用通假字“胃”。書中采用謂,注釋中附說明。
帛書中“弗”,通行本均作“不”。未根據通行本進行修改。
“形”,帛書作“刑”。書中未一一作出標注說明。但刑字的義更廣一些,修 真學 讀者可注意這一特點而解讀。
“谷”,帛書本作“浴”。浴字象意修真內容 更準確 ,書中用浴不用穀。
“恆” , 通行本皆作“常”,其爲避漢文帝諱改。
上述字 , 在文中不 再 一一註出。
七、通假異體字 , 凡屬一般流行字典可查到者,未註明出處 ; 偏難之字 , 皆註出處。
凡無法查證的 , 不作通假異體註,僅說明與通行本及乙本不同處 ,並標注出 爲 修真學異構象形表意字 。
八、註文中附有註音和繁簡對照,包括註文中引用的偏難繁體字。
九、本次《老子·德道經》的校勘,眾多同仁付出了辛勤的勞動,在此向所有參與此工作的同仁致以深深的敬意!
德篇
第一章 論德(38)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上德无爲,而无以爲也;上仁爲之,而无以爲也;上義爲之,而有以爲也。上禮爲之,而莫之應也,則攘臂而乃之。
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夫禮者,忠信之泊也,而亂之首也。
前識者,道之華也,而愚之首也。
是以大丈夫居其厚,而不居其泊;居其實,而不居其華。故去皮取此。
第二章 得一(39)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霝,浴得一以盈,侯王得一以爲天下正。其至之也。
謂天毋已清將恐裂,謂地毋已寧將恐發,謂神毋已靈將恐歇,謂浴毋已盈將恐竭,謂侯王毋已貴以高將恐蹶。
故必貴而以賤爲本,必高矣而以下爲基。
夫是以侯王自謂孤、寡、不。此其賤之爲本欤?非也!
故致數與无與,是故不欲祿祿若玉,硌硌若石。
第三章 聞道(41)
上士聞道,堇能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弗笑不足以爲道。
是以建言有之曰:明道如費,進道如退,夷道如類;上德如浴,大白如辱,廣德如不足,建德如輸,質真如渝;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天象无刑,道隱无名。
夫唯道,善始且善成。
第四章 反復(40)
反也者,道之動也;弱也者,道之用也。
天下之物生於有,有生於无。
第五章 中和(42)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萬物負陰而抱陽,中氣以爲和。
天下之所惡,唯孤、寡、不穀,而王公以爲自名也。
勿或之而益,或益之而 。
覲殷死,議而教人。
故強良者不得死,我將以爲學父。
第六章 至柔(43)
天下之至柔,馳騁於天下之致堅。
无有入於无閒,吾是以知无爲之有益。
不言之教,无爲之益,天下希能及之矣。
第七章 立戒(44)
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病?
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
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第八章 請靚(45)
大成若缺,其用不幣;大盈若,其用不;大直若詘,大巧若拙,大贏如。
趮勝寒,靚勝炅。請靚可以爲天下正。
第九章 知足(46)
天下有道,卻走馬以糞;天下无道,戎馬生於郊。
罪莫大於可欲,莫大於不知足,咎莫憯於欲得。
故知足之足,恆足矣。
第十章 知天下(47)
不出於戶,以知天下;不規於牖,以知天道。
其出也遠,其知也少。
是以聖人,不行而知,不見而名,弗爲而成。
第十一章 无爲(48)
爲學者日益,聞道者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无爲。无爲而无不爲。
將欲取天下者恆无事,及其有事也,不足以取天下。
第十二章 德善(49)
聖人恆无心,以百姓之心爲心。
善者善之,不善者亦善之;德善也。
信者信之,不信者亦信之;德信也。
聖人之在天下,翕翕焉,爲天下渾心,百姓皆屬其耳目焉,聖人皆咳之。
第十三章 生死(50)
出生,入死。
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而民生生,動皆之死地之十有三。
夫何故也?以其生生也。
蓋聞善執生者,陵行不辟兕虎,入軍不被甲兵;兕无所椯其角,虎无所昔其,兵无所容其刃。
夫何故也?以其无死地焉。
第十四章 尊貴(51)
道生之,而德畜之,物形之,而器成之。
是以萬物尊道而貴德。
道之尊,德之貴也,夫莫之而恆自祭也。
道生之、畜之;長之、遂之,亭之、毒之,養之、覆之。
生而弗有也,爲而弗寺也,長而弗宰也。此之謂玄德。
第十五章 守母(52)
天下有始,以爲天下母。
既得其母,以知其子,復守其母,沒身不殆。
塞其,閉其門,終身不堇。
啓其悶,濟其事,終身不救。
見小曰明,守柔曰強。
用其光,復歸其明。
第十六章 盜桍(53)
毋道身殃,是謂襲常。
使我有知也,行於大道,唯施是畏。
大道甚夷,民甚好解。
朝甚除,田甚蕪,倉甚虛;服文采,帶利劍,厭食而齎財有餘;是謂盜桍。
盜桍,非道也!
第十七章 善觀(54)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脫,子孫以祭祀不絕。
修之身,其德乃真;修之家,其德有餘;修之鄉,其德乃長;修之邦,其德乃豐;修之天下,其德乃博。
以身觀身,以家觀家,以鄉觀鄉,以邦觀邦,以天下觀天下。
吾何以知天下然茲?以此。
第十八章 含德(55)
含德之厚者,比於赤子。蜂地弗螫,鳥猛獸弗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朘怒,精之至也。終日號而不,和之至也。
和曰常,知和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氣曰強。
物壯即老,謂之不道,不道早已。
第十九章 玄同(56)
知者弗言,言者弗知。
塞其悶,閉其門,和其光,同其,坐其兌而解其紛,是謂玄同。
故不可得而親,亦不可得而踈;不可得而利,亦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貴,亦不可得而淺。故爲天下貴。
第二十章 治邦(57)
以正之邦,以畸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也?
夫天下多忌諱,而民彌貧;民多利器,而邦家茲昏;人多知,而奇物茲起;法物茲彰,而盜賊多有。
是以聖人之言曰:我无爲也,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无事,民自富;我欲不欲,而民自。
第二十一章 爲正(58)
其正,其民屯屯;其正察察,其邦夬夬。
禍,福之所倚;福,禍之所伏。孰知其極?
其无正也。正復爲奇,善復爲訞。
人之迷也,其日固久矣。
是以方而不割,兼而不刺,直而不絏,光而不耀。
第二十二章 長生(59)
治人事天,莫若嗇。
夫唯嗇,是以服;服胃之重積德;重積德則无不克;无不克則莫知其極;莫知其極,可以有國;有國之母,可以長久。
是謂深根固柢,長生久視之道也。
第二十三章 居位(60)
治大國,若烹小鮮。
以道蒞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也,其神不傷人也;非其申不傷人也,聖人亦弗傷也。
夫兩不相傷,故德交歸焉。
第二十四章 處下(61)
大邦者下流也,天下之牝也,天下之郊也。
牝恆以靚勝牡,爲其靚也,故宜爲下。
大邦以下小邦,則取小邦;小邦以下大邦,則取於大邦。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
故大邦者,不過欲兼畜人,小邦者,不過欲入事人。
夫皆得其欲,則大者宜爲下。
第二十五章 道注(62)
道者,萬物之注也。善,人之也;不善,人之所也。美言可以市,奠行可以賀人。
人之不善,何棄之有?
故立天子,置三卿,雖有共之璧,以先四馬,不若坐而進此。
古之所以貴此者何?不謂求以得,有罪以免與?故爲天下貴。
第二十六章 无難(63)
爲无爲,事无事,味无未。
大小多少,報怨以德。
圖難於其易也,爲大於其細也。天下之難作於易,天下之大作於細。
是以聖人終不爲大,故能成其大。
夫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
是以聖人猶難之,故終於无難。
第二十七章 輔物(64)
其安也,易持也。其未兆也,易謀也。其脆也,易判也。其微也,易散也。爲之於其未有也,治之於其未亂也。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成之臺,作於羸土;百仁之高,始於足下。
爲之者敗之,執之者失之。是以聖人无爲也,故无敗也,无執也,故无失也。民之從事也,恆於其成事而敗之。故慎終若始,則无敗事矣。是以聖人欲不欲,而不貴難得之;學不學,而復眾人之所過。能輔萬物之自然,而弗敢爲。
第二十八章 玄德(65)
故曰爲道者非以明民也,將以愚之也。民之難治也,以其知也。
故以知知邦,邦之賊也;以不知知邦,邦之德也。
恆知此兩者,亦稽式也。恆知稽式,此謂玄德。
玄德深矣、遠矣,與物反矣,乃至大順。
第二十九章 江海(66)
江海所以能爲百浴王者,以其善下之,是以能爲百浴王。
是以聖人之欲上民也,必以其言下之;欲先民也,必以其身後之。故居前而民弗害也,居上而民弗重也。天下樂佳而弗猒也。非以其无諍與?故天下莫能與諍。
第三十章 安居(80)
小邦寡民。
使十百人之器毋用,使民重死而遠徙。有車周无所乘之,有甲兵无所陳之。使民復結繩而用之。
甘其食,美其服,樂其俗,安其居。
鄰邦相望,雞狗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第三十一章 不積(81)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善者不多,多者不善。
聖人无積,既以爲人己愈有,既以予人己愈多。
故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爲而弗爭。
第三十二章 三寶(67)
天下皆謂我大,不宵。夫唯大,故不宵。若宵,細久矣。
我恆有三寶之:一曰慈,二曰檢,三曰不敢爲天下先。
夫慈,故能勇;檢,故能廣;不敢爲天下先,故能爲成事長。
今捨其慈且勇,捨其檢且廣,捨其後且先,則必死矣。
夫慈,以戰則勝,以守則固。
天將建之,如以慈垣之。
第三十三章 不爭(68)
善爲士者不武;善戰者不怒;善勝敵者弗與;善用人者爲之下。
是謂不爭之德,是謂用人,是謂天,古之極也。
第三十四章 用兵(69)
用兵有言曰:吾不敢爲主而爲客;吾不進寸而芮尺。
是謂行无行,攘无臂,執无兵,乃无敵矣。
莫大於无適,无適近亡吾寶矣。
故稱兵相若,則哀者勝矣。
第三十五章 懷玉(70)
吾言甚易知也,甚易行也;而人莫之能知也,而莫之能行也。
言有君,事有宗。其唯无知也,是以不我知。
知我者希,則我貴矣。是以聖人被褐而懷玉。
第三十六章 知病(71)
知不知,尚矣;不知不知,病矣。
是以聖人之不病,以其病病也,是以不病。
第三十七章 畏畏(72)
民之不畏畏,則大畏將至矣。
毋閘其所居,毋猒其所生。夫唯弗猒,是以不猒。
是以聖人,自知而不自見也,自愛而不自貴也。故去被取此。
第三十八章 天網(73)
勇於敢者則殺,勇於不敢者則栝。此兩者或利或害。
天之所惡,孰知其故?
天之道,不彈而善勝,不言而善應,不召而自來。彈而善謀。
天網恢恢,疏而不失。
第三十九章 司殺(74)
若民恆且不畏死,奈何以殺懼之也?
若民恆是死,則而爲者,吾將得而殺之,夫孰敢矣?
若民恆且必畏死,則恆有司殺者。
夫代司殺者殺,是代大匠斵也;夫代大匠斵者,則希不傷其手矣。
第四十章 貴生(75)
人之饑也,以其取食之多也,是以饑。
百姓之不治也,以其上有以爲也,是以不治。
民之輕死,以其求生之厚也,是以輕死。
夫唯无以生爲者,是賢貴生。
第四十一章 柔弱(76)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仞賢強。萬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
故曰:堅強者,死之徒也;柔弱微細,生之徒也。
兵強則不勝,木強則恆。
強大居下,柔弱微細居上。
第四十二章 天道(77)
天下之道,猶張弓者也。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補之。
故天之道,有餘而益不足。人之道,不足而奉有餘。
孰能有餘而有以取奉於天者?此有道者乎!
是以聖人爲而弗有,成功而弗居也。若此,其不欲見賢也。
第四十三章 水德(78)
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先也,以其无以易之也!
水之勝剛也,弱之勝強也。天下莫弗知也,而莫之能行之也。
故聖人之言云曰:受邦之詬,是謂社稷之主;受邦之不祥,是謂天下之王。
正言若反。
第四十四章 右介(79)
和大怨,必有餘怨,焉可以爲善?
是以聖右介而不以責於人。
故有德司介,无德司。
夫天道无親,恆與善人。
第一章 論德
第一章 論德( 38 )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 ① ;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② 。
上德无爲 ,而无以爲也;上仁爲之,而无以爲也;上義爲之,而有以爲也。 上禮爲之,而莫之應也,則攘臂而乃之 ③ 。
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夫禮者,忠信之泊也,而亂之首也 ④ 。
前識者,道之華也,而愚之首也 ⑤ 。
是以大丈夫居其厚,而不居其泊 ⑥ ; 居其實,而不居其華。故去皮取此 ⑦ 。
① 德 :《說文》:“德,升也”。品格與能量升華。《經典文字辯證書》:“《春秋》說以人十四心爲德。”德字由雙人傍、十、四、一、心五部分組成,意爲一心爲眾人做到十種善行,遵守非禮勿言、勿聽、勿視、勿行四項行爲準則。 《黄 帝內經·靈樞 》:“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炁也,德流炁薄而生者也”。揭示了德的生命能量性。
句義 : 上德是居道“无”而用德“一”,淳德“一”尚未樸散成德 的五個子系統:仁、義、禮、智、信 , 居一未散, 所以有德。
②无: 修真學異構象形表意漢字。 段玉裁《說文解字註》:“蓋其義謂上通元始,故其字形亦用元篆,上母於一”。王筠《說文句讀》:“此說字形也。元在二之下,无之一豎撇通於二之上,故雲然”。 无即道之象意,此乃全篇用“无”而不用“無”的原因。 但古文“无”與“無”通假近義。故應靈活把握。
句義 : 下德狀態,德“一”已經樸散爲五, 德的完整性已經喪失, 爲防止繼續丟失而修德,所以不言其有德。
③攘臂 :捋起袖子,露出胳膊。修真學之義的“上禮”屬“心修無極”此則 爲 “ 鬧處煉心”,大隱隱於市而修心。
乃 :通行本作“扔”。乃,出詞很難。語氣出口困難的樣子。
段義: 上仁是先天本性的善,是自然的流露;上義則屬於後天意識行 爲 ,需教化 並自覺 遵從才能恪守。上禮同樣屬於後天智識系統的教化,如果沒有上仁上義的支撐和信德的基礎,就很難維持,需要振臂疾呼,即使如此也難長期守住。修真學理法中認爲,人體性命雙重結構兩大系統中的德“一”,在肉體內是完全樸散開來分佈於五臟之中,極爲容易流失。在性體系統中同樣如此。掌握這種德性品格與能量的散失規律,是逆修復興德而歸道的前提。
④泊:不厚也。有淺淡之義,亦通“薄”。通行本作“薄”。後句同。 首 :通行本作“始”。首,既含“始”義,同時在性命之學中,心爲神臟,腦爲神腑。首含腦義,司意識,用腦不用心則愚。心主禮德火明,禮德失則陰意擅主腦中意識。故用“首”不用“始”較妥。
⑤愚:《說文》:“从心从禺。 禺,猴屬,獸之愚者。”愚與智相反義。仁義禮信智中,因失仁失義失禮而信泊,無法承載和養育“智”,陰水獨盛,陽水匱乏,故看似智卻是愚智。
段義: 人類在失道以後,必然按照失德、失仁、失義、失禮不同社會階段下滑,隨著忠信的嚴重喪失, 仁義禮智失去信德之土的承載, 亂象頻生,也就進入最後的愚智時代。
⑥居:《說文》: “ 居,蹲也。 从尸,古者居从古,俗居从足。 ”金文字形,象人曲脛蹲踞形。居住,處於,當,占等義。尸,《說文》:“陳也,象臥之形”。古文中尸不僅有屍(今簡體同尸)體之義,亦有神像、神主之義;古時祭禮中亦指代表死者受祭的活人。通行本作“處”。
⑦皮:甲本殘缺,乙本爲“皮” ,似保留著甲本的修真學用字特點 。通行本作“彼”,“皮”更接近原意的膚淺、表面、淺薄。
段義 : 所以有志於身國德道復興的人,要把握住信德厚實之土, 建立道德信仰信念,尊道貴德, 忠信不惑;把握住智德陽水,棄陰水的愚,才有復興德道的希望。
〖註音〗
攘: r ǎ ng 音壤;
乃: n ǎ i 音奶;
泊: b ó 音伯;
愚: y ú 音娛。
【繁簡對照】
論(论),
爲(为),
義(义),
禮(礼),
應(应),
後(后),
亂(乱),
識(识),
華(华),
實(实);
書(书),
無(无)。
第二章 得一
第二章 得一(39)
昔之得一者①: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霝,浴得一以盈,侯王得一以爲天下正②。其至之也③。
謂天毋已清將恐裂④,謂地毋已寧將恐發,謂神毋已靈將恐歇,謂浴毋已盈將恐竭,謂侯王毋已貴以高將恐蹶⑤。
故必貴而以賤爲本,必高矣而以下爲基。
夫是以侯王自謂孤、寡、不⑥。此其賤之爲本欤?非也⑦!
故致數與无與⑧,是故不欲祿祿若玉,硌硌若石⑨ 。
① 一 : 表象 爲最小之數,實質則爲最大之數,“零”與“一”是十百千萬之父母。道“无”的“○”, 虛無一炁“⊙” 的德, 是萬物之根本 。“一” 是德的“數”喻,最近於道。古代大一、天一、太一的“一”皆指德。
句義:從前道治和德治時代的人,由於居道“无”而用德“ 一 ”,所以能與自然同體,治身可以長生久視,治國可以天下太平。
②霝:帛書爲“霝”,修真學異構象形表意漢字,與“靈”通假借音而用。象意天一生水,德“一”的能量似春雨甘霖,灌注營養後天智識、先天慧識、本性真識三神。帛書甲本保留著修真學藏訣於字,藏訣於句的重要傳統學術特點。整部甲本隱藏百餘之“字”與“句”的口訣和方法,是一部解密修真學的全書。帛書乙本則稍有流失,但仍有修真學法訣的參考價值,通行本則基本全部常道、常意化,只剩修真學理論價值。讀者在解讀中應當高度重視和注意這種特點。關於修真學的法訣內容因另有專著,在本書中不再詳釋。
浴:通行本作“谷”。下同。古之“浴”含水、人、盆三物,人在盆中以水沖洗之義。此處指人乃道生化而德養育,天一生水,德的營養能量充滿身體內外,人體內百分之七十由水的成份構成。人沐浴在德的能量環境中卻不知德“一”。
盈:通行本此處多“萬物得一以生”一句。盈,儲滿器皿。人體如載德之器,德的能量淳厚充沛爲盈。
③甲本原圖甚難辨認,《馬王》甲本作“其至之也”,《道藏》甲本同通行本作“其致之也”,乙本作“其至也”,河上公本作“其致之”。至:鳥從高處飛下至地。
句義:只有德“一”的能量和品格,才是天、地、神、人、王存在和發展的根本之處啊。修真學中身國是宇宙的全息縮影,人身一天地,“天”喻人體心田區,地喻人體陰蹻區,神喻人體無相的性體系統,浴喻人體有相的命體系統,王喻人體大腦腦組織系統。尊道貴德,德治身國,治身如治國,治國如治身。具備德的品格,獲得道光德能,得(德)“一”是治國長治久安,治人長生安康的根本。
④毋:《說文》:“止之也”。又同“無”。今人常用“無”代“毋”,但爲了誦讀時辯其意韻,仍采用古本的“毋”。毋已:通行本作“無以”。
句義:丟失、缺乏德“一”能量的營養,萬物將産生不良變化。
⑤發:甲本殘缺,乙本及通行本作“發”。《說文》:“射發也”。古與“廢”通,崩壞、停止。
歇:《說文》:“息也。一曰氣越泄也。”《廣雅·釋詁二》:“歇,泄也。”
竭:甲本殘缺,乙本用“渴”,通行本作“竭”。竭,乾涸、枯竭。另此處後通行本尚有“萬物無已生,將恐滅”句。
蹶:倒下,跌倒。通行本作“侯王無以正將恐蹶” 或“侯王無以貴高將恐蹶”。
段義:天、地、神、人、王,不尊道貴德,離道失德後的必然惡果。
⑥謂:通行本作“稱”。帛書“謂”皆爲“胃”,用胃字則含雙義,暗指中央脾胃土的“德信”和修中的把握,修真者可注意此關鍵點。帛書甲本全用胃,其義皆相同,不一一釋解。
:修真學異選漢字之一,由“壹”的上部與“禾”組成,象意體內變化歸一的要求。與穀字通假使用。《漢語大字典·禾部》爲“穀”之異體,其簡體即“谷”。
⑦ “其”通行本作“非”。
段義:侯王自己賤稱爲孤家、寡人,五穀不分,並不是真正地虛心處下守一貴德,也不是以德爲本,抱一無離。
⑧致:招致、導致。
數:數量。此處指多。與:多義,參見第四十四章註⑤ 。此處義爲贊許。无與,沒有一點榮譽,實際上變成了恥辱。乙本和通行本作“輿”。
句義:所以導致德“一”的樸散分解。道本虛无的“○”,道化生德以數喻之是“一”,數不在多而貴抱一無離。這個德,這個數的“一”一旦樸散開來則陷入“二”的陰陽變數中,順常道演化而無窮無盡。
⑨祿:《說文》:“ 福也” 。硌:大石;堅硬。又同“摞”,重叠堆起。
句義 : 所以 不要因私心貪欲而追求複雜,即使擁有再多的數,質量如同玉 石那樣美好,但是離開了道“○”和德“一”這個根本,也就如同普普通通的一堆瓦礫而已 。虛无的道化生萬有,只用德“一”就足夠了。道德至簡至易,樸實無華,抱一無離,即可實現真道的回歸。
〖註音〗
霝 : l í ng 音 零 ;
盈: y í ng 音迎;
竭: ji é 音結;
寡: gu ǎ 音剐;
祿: l ù 音路;
毋: w ú 音吾;
蹶: j ú e 音决;
穀: g ǔ 音 古 ;
輿: y ú 音 於 ;
硌: lu ò 音洛。
【繁簡對照】
寧(宁),靈(灵),爲(为),謂(谓),發(发),貴(贵),賤(贱),數(数),與(与),輿(舆),
書(书),義(义),處(处),華(华),萬(万),圖(图),難(难),認(认),鳥(鸟),從(从),誦(诵),讀(读),辯(辩),韻(韵),廢(废),後(后),穀(谷),異(异),體(体),車(车),堅(坚),剮(剐)。
第三章 聞道
第三章 聞道( 41 )
上士聞道,堇能行之①;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弗笑不足以爲道② 。
是以建言有之曰:明道如費③,進道如退,夷道如類 ④;上德如浴,大白如辱,廣德如不足,建德如輸,質真如渝⑤;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⑥; 天象无刑⑦,道隱无名。
夫唯道,善始且善成⑧。
① 堇:《甲骨文字典》:“象兩臂交縛的人形,爲祭獻之人牲。”有奉獻、獻身之義。内含“未死先學死”、心死神活之義。此處即“有大志向且信德豐厚的人,聽聞至道的哲學以後,舍死忘生地刻苦實踐驗證它”。據音義同源,“堇”與“殣”通假,各本註其通“勤”。本章甲本全部殘缺,此處乙本作“堇能”,通行本作“勤而”。
② 弗:象形。甲骨文字形,中間象兩根不平直之物,上以繩索束縛之,使之平直。本義:矯枉(校直、校正)。《說文》:“弗,矯也。”又爲“不”的同源字,義同。經中“不”、“弗”均有出現,通行本中皆作“不”,其中包含的矯枉、糾正之義缺失。
③ 費:《說文》:“散財用也”。即散去錢財之義。乙本作“費”。通行本作“昧”,義爲日未明。楚簡本作“孛”,與“悖”通,即悖理。
句義:追求真理,明達至道,不舍不得(德);要舍私心,棄貪欲,故曰“如費”。
④ 夷:《說文》:“平也。从大,从弓” 。中原以外的各族,稱夷類。作動詞,義爲拉平、鏟平、鏟除、毀滅等,如夷爲平地。楚簡本作“遲”,緩也、滯也,受業力所阻之義。
類:从犬,頪聲。从“犬”,因犬種類最相似。通“纇”,缺點,毛病。
句義:進道是尊道貴德,修心明德。要將心靈從複雜的後天有爲智識狀態,修至簡樸的先天无爲慧識狀態,退回至德“一”和道“○”狀態。開辟淳德歸道之路,要少私寡欲,清因化業,修正稟性,掃除習性等眾多的障礙。
⑤ 浴:參第二章《得一》註②。浴神至虛,萬物在其中得到其道炁的滋養沐浴最爲普、爲遍。
白:《說文》:“西方色也。陰用事物色白”。白色代表西方、秋季、金、肺等,爲尊貴之色,常表示純潔與榮譽。辱:恥辱也。
輸:用車轉運。樹立道德在於能付出,即輸出。通行本作“偷”。渝:《說文》:“變污也”。
⑥ 隅:山水弯曲邊角處,拐角。乙本作“禺”。晚:乙本作“免”。楚簡本作“曼”,與“慢”通。
希:多義,有罕見、鮮、少、遠 、仰慕等義。有“少”到幾乎“無”的意思,希夷(空虛寂靜,無聲無色)。
⑦天:通行本作“大”。
刑:乙本作“刑”,與“形”相通。通行本作“形”。
⑧通行本作“善貸且成”。始:初也。
句義:唯有大道化生滋養萬物,以上善爲起始,而且善於成就萬物 。
〖註音〗
堇: j ǐ n 音錦;
弗: f ú 音服;
夷: y í 音移;
渝: y ú 音余;
隅: y ú 音余;
孛: b è i 音背。
【繁簡對照】
聞(闻),費(费),類(类),廣(广),輸(输),質(质),聲(声),隱(隐);從(从),黃(黄),縛(缚),獻(献),義(义),書(书),曉(晓),區(区),韻(韵),變(变)。
第四章 反復
第四章 反復(40)
反也者,道之動也①;弱也者,道之用也②。
天下之物生於有,有生於无③。
①反:甲骨文字形,从又从廠。本義:手心翻轉。通“翻”。覆,傾倒。反:《說文》:“覆也”。《孟子·公孫丑上》:“以齊王,由反手也。”反覆,通“返”,返回、回歸,相反方向的。丹經中“顛倒顛”即其義。
句義:反方向、反有相物質的常道運動規律而行持,就是進道的開始。回歸德道是追本溯源地修心明德歸道。順常道私心貪欲而行則成庶人,逆反常道一般規律而動,修真明德則歸道而成聖人。
②弱:小篆字形,兩把彎曲的弓,“彡”象毛羽之形,合起來表示柔弱。本義:氣力小,勢力差。德“一”的能量物質有質無形,“一”爲弱爲小。居於道“○”而用德“一”,這是道治的根本特徵。
③之:《說文》:“出也”。通行本作“萬”。
句義:自然萬物從肉眼可見的後天“有相”中誕生,一切有相卻又都是從无相中所誕生。道即是“无”,德即是最初始的“有”。道是“○”,德是“一”。
列子曰:“昔者聖人因陰陽以統天地。夫有形者生於無形,則天地安從生?故曰: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太易者,未見炁也(註:在先天曰炁,在後天即氣);太初者,炁之始也;太始者,形之始也;太素者,質之始也。炁形質具而未相離,故曰渾淪。渾淪者,言萬物相渾淪而未相離也。視之不見,聽之不聞,循之不得,故曰易也。易無形埒,易變而爲一,一變而爲七,七變而爲九。九變者,究也,乃復變而爲一。一者,形變之始也。清輕者上爲天,濁重者下爲地,沖和炁者爲人;故天地含精,萬物化生。”《孝經鈎命訣》:“天地未分之前,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有太極,是爲五運。”太易之前爲“无”,爲无極“○”。至太初,一炁生也,即道生一“⊙”,此時雖爲有極,但仍屬“无”的範疇,經太始、太素,形質皆具,此即生育萬物之“有”。此“有”來源於“无”,故曰:“有生於无”。此時雖爲“有”,但仍呈“⊙”單極態,渾然一體,有質而“无名”,保持先天樸素未雕琢之狀,仍在“樸”的範疇之內。再至太極,陰陽分,天地萬物漸成,此即“樸散則爲器”。至此萬物之名相具足。
〖註音〗
埒:liè 音列。
【繁簡對照】復(复),動(动),於(于);簡(简),對(对)。
第五章 中和
第五章 中和(42)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①。
萬物負陰而抱陽,中氣以爲和②。
天下之所惡,唯孤、寡、不穀③,而王公以爲自名也④。
勿或之而益,或益之而⑤。
覲殷死,議而教人⑥。
故強良者不得死⑦,我將以爲學父⑧。
①道:道是宇宙形成之前就存在的、不可名狀的物質、能量和環境。 一:最小之數,樸素之數,萬化之基,即德、虛無一炁(即“⊙”,由無極的道“○”化生的德“⊙”)。其用最高,其位最低。《說文》:“一,惟初太始道立於一,造分天地,化成萬物。”《淮南子·詮言》:“一也者,萬物之本也。” 二:《說文》:“地之數也”。即太極之陰陽也。 三:《說文》:“天地人之道也”。三元(源),即物元(源)、體元(源)、質元(源)。三元(源)爲構成萬物的基本要素。“三”的基本象示为旋极图,图的中圆为德,外侧为阴阳互动。道○,是万物之本始;德一,是万物生成之能量;阴阳二,从德一而生,反应万物的阴阳属性;三,乃一炁含三,即“德、陰、陽”這個三,它是万物生成与发展的自然法则,万物皆由此“三”而生成。
②負:《說文》:“恃也。从人守貝,有所恃也”。一曰:受貸不償,即負債。通“背”,與“抱”相對。
中:《說文》:“内也”。中心、中間等義。又有充滿之義。乙本及通行本作“沖”。 和:諧也。
句義:道生之德畜之的萬物已經離開德“一”而進入了陰陽“二”的狀態中,人類對萬物的認識,停留在看得見的有相物質世界,而將看不見的無相物質忘在背後。然而萬物內外卻是德“一”能量的炁在發揮滋養的中和作用。只有執一以爲天下牧,知白守黑,执兩用中,才能認識萬物本質中德的營養功能和道的主宰作用。
③“天下”二字通行本與乙本均作“人”。
穀:其簡體即“谷”。《說文》:“穀,百穀之總名”。天以五德養神,地以五穀養形。不穀,屬於不益於他人的自貶,後演化有五穀不分之意。《戰國策·齊策》载,颜斶曰:“老子曰‘雖貴必以賤爲本,雖高必以下爲基,是以侯王稱孤寡不穀’”。《吕氏春秋·君守》:君名孤寡。註:人君谦稱。
④“自名也”通行本作“稱”。
⑤勿:《說文》:“州裏所建旗,象其柄,有三遊:襍帛。幅半異,所以趣民”。通行本作“故物”,甲乙本均作“勿”。
:甲本作 “”,據《漢語大字典》其爲“損”之異體。但在此处義與損義有別。
⑥覲殷死:禮崩樂壞也。甲本作“□□夕議而教人”,“夕”字辨誤。通行本作“人之所教,我亦教之”。
覲:《說文》:“覲,諸侯秋朝曰覲,勤勞王事也”。 殷:《說文》:“作樂之盛稱殷”。
⑦良:據徐中舒《甲骨文字典》:良,描繪半穴居延伸的兩道走廊,爲廊之初文,兩道走廊增強了空氣流通。《說文》:“善也”。通行本作“梁”。
強:通“彊”。《說文》:“弓有力也。”強健、剛強;亦作強暴、強人等貶義解。
句義:修真能加強、增強身國的通炁量,營造和獲得更強更好的德“一”能量,也就不易死亡。
⑧我:通行本作“吾”。 學:覺悟也。通行本作“教”。
句義:能充分獲得德“一”能量的心身內環境,需要教化傳授和指導實踐使其覺悟,我當其責。
〖註音〗
惡:wù 音悟;
寡:guǎ 音剮;
穀:gǔ 音古;
覲:jìn音近;
殷: yīn音因。
【繁簡對照】
萬(万),負(负),陰(阴),陽(阳),沖(冲),氣(气),爲(为),惡(恶),穀(谷),爲(为),(损),覲(觐),議(议),學(学);難(难),據(据),漢(汉),簡(简),體(体),禮(礼),樂(乐),壞(坏),殘(残),見(见),稱(称),剮(剐)。
第六章 至柔
第六章 至柔(43)
天下之至柔,馳騁於天下之致堅①。
无有入於无閒,吾是以知无爲之有益②。
不言之教,无爲之益,天下希能及之矣③。
①至:《說文》:“鳥飛從高下至地也”。同“到”,又有極、最等義。至柔,即極柔。指事物道性本質的、至虛的“炁”性物質,德“一”能量。
馳:《說文》:“大驅也”。使馬長驅。 騁:《說文》“直馳也”。
致:《說文》“送詣也”。《段註》:“言部曰:‘詣,候至也。’送詣者,送而必至其處也。引申爲招致之致。”通行本作“至”。
堅:《說文》“堅,剛也”。本義爲泥土堅硬,泛指堅硬之物。
句義:水之柔弱能勝剛強,而真正至柔至弱者莫過於先天一“炁”。此道性德“一”之“炁”生二、生三,化生萬物。萬物既成,其“器”性狀態顯現,而且“炁”貫穿於“器”的內外始終,“炁”與“器”成爲萬物的陰陽二重特性,太極圖象喻其性。只有站在太極弦上執兩用中才能整體把握事物的本質。萬物陰性的一面表現爲“炁”態狀,是无爲思識才能觀察的無相物質。萬物陽性一面表現爲“器”態狀,即有爲意識可觀可見的、有形有相的實體狀物質。“炁”爲“器”母,“器”爲“炁”子;“炁”秉承先天,“器”落於後天;“炁”至柔至弱,“器”相對剛而強;“炁”只有无爲而得,“器”則有爲意識可解;“炁”只有慧性可覺察,“器”則憑智識可以知曉;“炁”至則“器”成,“炁”竭則“器”亡;“炁”爲德“一”之本,“器”則爲樸散之末。“炁”和“器”都是組成萬物的物質屬性,缺一不可。而且形而上的“炁”決定和制約著形而下的“器”。由此可見,天下之至柔至弱之“炁”生成、制約、駕馭著萬事萬物之“器”。這就是所以柔勝強、弱勝剛的根本道理。
②閒:“間”之異體,亦通“閑”。通行本作“間”。
无有:即無形有質的“炁”狀德“一”能量物質。
无閒:沒有間隙之處。
吾:甲本作“五”,修真學中與“吾”通假,攢簇五行五德歸一,方能深切感受“吾”無“口”的不同。乙本同通行本作“吾”,丟失修真訣義。五:《說文》:“五行也。从二从乂,陰陽在天地間交午也”。《金石文字辨異》:“隋龍藏寺碑北拒吾堂。案:五爲吾。” 本章闡述“无”及“无爲”的妙用,虛無的“炁”無所不入,即使不存在間隙之處也可進入,由此可見“道无德一行爲(无爲)”的益處。
③希:少、無等義。
〖註音〗
馳:chí 音池;
騁:chěng音逞;
閒:jiān音肩。
【繁簡對照】
馳(驰),騁(骋),於(于),堅(坚),閒(间),爲(为);間(间),異(异),體(体),閑(闲),間(间)。
第七章 立戒
第七章 立戒(44)
名與身孰親①?身與貨孰多②?得與亡孰病③?
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④。
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⑤。
①名:《說文》:“自命也。从口,从夕。夕者,冥也”。夜晚彼此不看見,所以自己稱呼自己的名字。《廣韻》:“名,成也,大也,功也,號也。”有名聲、名譽、名望等義。 孰:誰,哪個或哪個人。
②貨:財也。
多:《說文》:“重也。从重夕,……重夕爲多,重日爲疊。”
句義:身外之物的名和利,與性命之間的辯證關系,只有運用德來權衡,才是正確的標准。重名聲圖名望而輕性命者不知親疏,貴財貨之利而輕性命者不識多寡。
③亡:小篆字从入,从乚。“入”是人字。乚:隱蔽。合起來表示人到隱蔽處。《說文解字註》:“亡,逃也。亡之本義逃也,今人但謂亡爲死,非也。引申之則謂失爲亡,亦謂死爲亡。孝子不忍死其親,但疑親之出亡耳,故喪篆从哭亡,亦假爲有無之無,双聲相借也。”此處義爲失,下段亦同。
病:《說文》:“疾加也”。有煩躁、擔憂之義。《左傳·襄公二十四年》:“範宣子爲政,諸侯之幣重。鄭人病之”。
句義:得與失何者更爲值得憂患呢?
④甚:過分。
愛:《說文》:“行兒”(行走的樣子);惠也(恩惠、仁德),從心先聲。對人或事物有深厚真摯的感情,也包含物欲的貪愛。
費:《說文》:“散財用也”。《廣雅》:“費,耗也”。
藏:儲積,收藏。
句義:貪愛欲望過多必然精氣神耗費甚巨,斂藏過多必然導致精氣神損失慘重。
⑤止:“趾”的本字。象形,甲骨文字形,上象腳趾頭,下象腳面和腳掌。本義:腳。《廣韻》:“止,停也,息也。”《呂氏春秋·下賢》:“亦可以止矣。”註:“止,休也。”
殆:危險,見《說文》。
句義:所以知足的人無取其辱;知道適可而止,則不會有危險。
〖註音〗
孰:shú音熟;
殆:dài音代。
【繁簡對照】
與(与),親(亲),貨(货),愛(爱),費(费);誰(谁),個(个),險(险)。
第八章 請靚
第八章 請靚(45)
大成若缺,其用不幣①;大盈若,其用不②;大直若詘,大巧若拙,大贏如③。
趮勝寒④,靚勝炅⑤。請靚可以爲天下正⑥。
①若:《說文》:“擇菜也”。選擇之義。《爾雅·釋名》:“順也。”若時,順應天時。亦有如同、像等義。
幣:修真學選用字,含雙重義。與敝字通假。敝,《說文》:“帗(一幅巾)也,一曰敗衣”。引申爲敗,破敗、破舊。幣,貨幣,內含流通不息之義。
句義:德道大成者選擇和恆順眾生的不足,處下引領眾生重歸德道。大成者居於道“〇”而用德“一”引領世人,永遠不會衰敗。
②盈:《說文》:“滿器也”。
:甲本作“”,可按象意解體內變化。常道“沖”字之異體(據《中華字海·水部》)。通“盅”,空虚,如沖人。與“衝”通,沖擊、沖刷等義。沖與充同音通假。
:甲本作“”,含修真之意於字形中。義近“窮”。乙本缺,通行本作“窮”,楚簡本作“”。
句義:完全达到德“一”的人充滿道光德能已經天人合一,居无馭有,虛无生萬有,就沒有窮盡枯竭之時。
③詘:音義同屈,言詞屈曲。《廣雅·釋詁一》:“詘,屈也”。楚簡本及通行本作“屈”。
拙:《說文》:“不巧也”。笨拙,不靈活。 大贏如,甲本作“大贏如”。
:《玉篇》:“熱也”。含修真變化之意於其中。通行本作“大辯若訥”,修意喪失。乙本缺前三字,僅存第四字爲“絀”,可見乙本已經失真。楚簡本作“大成若詘”,似與前句相重。
嬴:《說文》:“有餘,賈利也”。作買賣獲利。
④趮:修真學異構用字,作“趮”,以示修意中氣機在體內的動象。音義古同“躁”。《說文》:“趮,疾也”。《管子·心术》:“躁者不靜”。急躁、不冷靜。此字經傳多作“躁”字。
句義:形體或炁機快速運動所産生的熱能,可以抵禦寒冷和轉化體內的陰寒。
⑤靚:修真學象意選用字,含“青”而可“見”之義。與“靜”通假,靜,安靜、寧靜。通行本作“靜”,丟失修真內證“青”的變化。下句同。靚,《說文》:“召也,从見。”進入道德境界之義。
炅:《說文》:“炅,見也。从火日”。光芒外現。通“熱”。《素问》:“卒然而痛,得炅則痛立止。”通行本作“熱”。《正字通》:“炅,見也。炅,人身元陽無形真火也。有形則爲亢陽,少火生氣,壯火陰氣。”
句義:靜與躁意反,躁能勝寒,靜則能解熱。靜,得之則見真火,趨步道德之境;在人,則心定神安,身清體健;在國,則安居樂業,太平景象。失於靜者,則心身危、天下亂。
⑥請靚:修真學法訣組詞,通行本作“清靜”,乙本缺。楚簡本作“清清”。
請:《說文》:“請,謁也”,即謁見。含禮德之義。《重訂直音篇》:“請,問也。又清靜,三音。”
正:參見第二十一章註①。
句義:完成性命的相應變化,恭敬地進入清靜的境界,即是德道之境,倘使人們皆誠信持守請靜之道,則天下自然歸於德治也。
〖註音〗
敝:bì音必;
詘:qū音屈;
拙:zhuō音桌;
:nèn音嫩。
絀:chù音触;
躁:zào音皂;
靚:jìng音靜;
炅:jiǒng音炯;
【繁簡對照】
(冲),窮(穷),詘(诎),絀(绌),勝(胜),靚(靓),請(请),爲(为);觀(观),圖(图),廣(广),釋(释),熱(热),對(对),靜(静),從(从),義(义),進(进)。
第九章 知足
第九章 知足(46)
天下有道①,卻走馬以糞②;天下无道,戎馬生於郊③。
罪莫大於可欲④,莫大於不知足⑤,咎莫憯於欲得⑥。
故知足之足,恆足矣⑦。
①有道:具備和符合大道的規律性。天下有道,指身國內天下和社會外天下,用道和德進行治理。居道“无”用德“一”則意馬馴服,民心清靜而天下太平。《論語·憲問》第十四:子曰:“邦有道,穀;邦無道,穀,恥也。”(穀,參見第五章註③)
②卻:《說文》:“節欲也”。又退也。又含:除,去,避免,回轉,返回,轉折之義,但、但是、可是等。
馬:用於戰事或作交通用。卻走馬以糞,則喻爲讓馬勿奔走而在田地中以粪施肥。内證中以馬喻后天意識,卻走馬即修真學中的“栓意馬”。以糞,即清除意識中的私和欲。
③戎:《說文》:“兵也”。
郊:《說文》:“距國百里爲郊”。按:周時距離國都五十里的地方叫近郊,百里的地方叫遠郊。此處指荒郊、郊野。
句義:身國有道,則意馬馴服,污濁易掃除,爲德信所用。身國無道,則意識如戰馬亂馳,禍端起於身國內外。
④欲:《說文》:“欲,貪欲也。”《荀子·正名》:“欲者,情之應也”。《呂氏春秋·貴生》:六欲,註:“生死耳目口鼻也。”《素問·上古天真論》:“以欲竭其精”。註:“樂色曰欲。”《德道經》第四十七章《安民》:“不見可欲,使民不亂”。《袁氏世範》:“中人之性,目見可欲,其心必亂,況下愚之人見酒食聲色之美,安得不動其心?”
⑤:甲本作“”,含有“禍”字之意,在此主要指修真者對修炁修心整體把握上的過失禍殃。屬修真學異構字。見《漢語大字典·心部》。另據《說文》,《史記》《漢書》多假爲禍,其與“”應爲象形通假。
⑥憯:通行本作“大”。乙本此句殘缺,甲本中此字左半殘缺,似不爲“心”。今據《韓非子·解老》《韓非子·喻老》及範應元《老子〈道德經〉古本集註》等書寫作“憯”,痛也,古同“慘”。
句義:主宰著意識的陰我私心及貪欲是罪惡之源,欲壑難填則生禍亂,貪得無厭是産生慘痛災殃的根源。
⑦足:《說文》:“人之足也,在下,從止口”。《大戴禮記》:“足恭而口聖”。又有鼎足、充實、完備、足夠等義。《莊子》:“古之畜天下者,無欲而天下足”。
恆:《說文解字註》:“恆,常也,從心舟,在‘二’之間上下。心以舟施,恆也。古文恆從月。《詩》曰:如月之恆。”“恆”通行本皆作“常”,其爲避漢文帝諱改,下同。
句義:身國真正的支撐是道足,立足於德道是知足的根本,清除陰我私心貪欲,就處於常足無憂了。
〖註音〗
戎:róng音容;
憯:cǎn音慘;
諱:huì 音慧。
【繁簡對照】
卻(却),馬(马),糞(粪),於(于),禍(祸),恆(恒);異(异),體(体),漢(汉),據(据),書(书),殘(残),應(应),寫(写),諱(讳),從(从)。
第十章 知天下
第十章 知天下(47)
不出於戶,以知天下①;不規於牖,以知天道②。
其出也遠,其知也少③。
是以聖人,不行而知,不見而名,弗爲而成④。
①句義:常道知天下以意識而有爲,經眼耳鼻舌身而知。聖人知天下以思識而无爲,心感體悟、慧觀心觀而知。所以聖人力求天人合一,通達至道,則可實現無所不知的境界,而不必徒費腳力,奔走遠方。
②規:《說文》:“規,有法度也。”古與“窺”亦通。通行本作“窺”。 知:《說文》:“詞也,从口从矢。”用口陳述,由心意辨識會意。“以知”通行本作“見”。
③也:乙本和通行本無此字。甲本前句明顯有,後句全句缺。
:與彌近義,屬修真學選用字,字義用一元四素方法解析。彌:《說文》:“彌,馳弓也”。有遍、滿、廣、久、遠、更加、越發等義。宋玉《對楚王問》:“是以其曲彌高,其和彌寡”。“”,據《隸辨》同“彌”。
句義:聖人之道提倡慧性无爲思識爲用,而不局限於廣見博聞,重在修真明德,以求徹悟宇宙根本道理。若是遠求於身外,見識廣博,則所知局限於膚淺。
④聖:參見第十二章註①。
見:《說文》:“視也”。古同“現”,示也。《易·乾卦》:“見龍在田”。
名:參第七章《立戒》註①。 聖人不行睹而能名物,不示現卻能被人知。此即感應萬物,亦被萬物所感應。
弗:參見第三章(41)註②。弗爲,亦即无爲,參見下章註。
〖註音〗
牖:yǒu音有;
彌:mí 音迷;
弗:fú 音服;
規:kuī 音盔。
【繁簡對照】
於(于),戶(户),規(规),彌(弥),遠(远),聖(圣),見(见),爲(为);窺(窥),說(说),詞(词),從(从),陳(陈),識(识),會(会),據(据),隸(隶)。
第十一章 无爲
第十一章 无爲(48)
爲學者日益①,聞道者日損②。損之又損,以至於无爲③。无爲而无不爲④。
將欲取天下者恆无事,及其有事也,不足以取天下⑤。
①益:《說文》:“饒也。从水、皿,皿益之意也”。譯文:益,富饒有餘。由“水”在“皿”上會意,表示“皿”中滿溢出水來的意思。有增加,好處,更加,有益等義。
②聞:《說文》:“知聞也”。耳在門內,專心聽也。聞與聽不同,重在強調靜默細聽。孔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甲本殘缺,通行本與楚簡本作“爲”。
損:《說文》:“損,減也”。《墨子經》:“損,偏去也。”《易·系辭》:“損,德之脩也。”《易·雜卦》:“損益,盛衰之始也。”老子甲本在此處用損而不用“”即說明兩字含不同之義。
句義:後天有爲意識的學習,是覺悟德和道的過程,是一個善知識日積月累逐步豐富的模式;聞道而修真明德,則是一個逐日減少私心和貪欲,淨化清理稟性和習性,開發无爲思識使心中明亮的過程。
③爲:俗作“為”,簡體作“为”,今之解釋造、作之義也。根據《說文》記載甲骨文的“爲”是兩母猴直立相對,後演變爲“爪”下有一母猴。《字彙》:“母猴好其爪,故从爪。”“爲”有造作、作爲之義,帶有貶義,即有所企圖、自私目的的作爲。此“爲”逐漸演變,中性化後,有爲了、爲事、爲生、爲人、以爲等義,仍帶有一定的目的性。所以“无爲”本義是道性行爲,沒有自私欲望、沒有企圖野心的境界,並非無所事事的意思。身國內外的治理都必須摒棄個人欲望,去除雜念、妄念,按自然規律辦事,這樣才是“无爲”。修五德而歸於上德“一”,五歸於一也就是淳德,無善無惡,就能復歸道的无態“○”態中生活,居道“无”而用德“一”生活處世,就是无爲。
④无不爲:實現了“无爲”也就天人合一相融了,萬事萬物運行的規律了然於胸,智慧大開,靈感萬方,一切合於自然的行爲無所不能達到。
⑤通行本前句作“故取天下常以無事”。 恆:通行本爲“常”。
句義:成就和獲得身國中的道治,應當運用无爲思識對境處事。及至落入後天有爲意識心智對境,就難以實現“爲道者”獲得道治身國的目標。
〖註音〗
恆:héng音横。
【繁簡對照】
損(损),爲(为),學(学),於(于),恆(恒);殘(残),聞(闻),與(与),簡(简),無(无)。
第十二章 德善
第十二章 德善(49)
聖人恆无心,以百姓之心爲心①。
善者善之,不善者亦善之;德善也②。
信者信之,不信者亦信之;德信也③。
聖人之在天下,翕翕焉,爲天下渾心④,百姓皆屬其耳目焉,聖人皆咳之⑤。
①聖:从耳,呈聲。甲骨文字形。左邊是耳朵,右邊是口字。既善用耳,又會用口。本義:通達事理。《說文》:“聖,通也”。即雙耳通順。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耳順之謂聖。”又引申爲無所不通,又引申爲精通一事。參證:李孝定《甲骨文字集釋》:“契文的聖字,象人上着大耳;从口會意。聖之初宜爲聽覺官能之敏銳;故引申訓通;聖賢之義,又其引申也。聽、聲、聖三字同源,其始當本一字”。
② “善者”後通行本多一“吾”字,下幾句“者”字後亦同。
善:好,美好等義。《說文》:“譱,吉也”。譱,吉祥的言詞。吉言爲善。“譱”字今惟見於《周禮》,其他皆作善。善之,即好好相待。德善也,有德是善。
句義:聖人居道“无“而用德“一”,无私无欲,唯德是從,以百姓心中的真性復明爲己任。雖然百姓因爲離道失德而對德和道的理解以及表現各不相同,但聖人一視同仁,善良的人善待之,不善良者也善待之。這是因爲德是上善的,沒有分別性,不受陰陽“二”的制約。
③信:从人,从言。人的言論應當是誠實的。本義:真心誠意。《說文》:“信,誠也。”相信、信任、信用、真實等義。
句義:對德和道誠信的人以忠信相待,對那些並不誠信的人也同樣以忠信相待,因爲德“一”之內是豐富淳厚的真信。
④翕:義爲閉合、收攏、聚集、和諧、合順等。《詩·小雅·常棣》:“兄弟既翕,和樂且湛。”從甲本原件影印本看應爲此,《馬王》甲本作“歙”,義同。《道藏》甲本辨爲“”,據《正字通》義亦同。通行本作“怵”。翕翕焉,爲了和諧而辛勤聚攏的樣子。
渾:《說文》:“混流聲也”。《玉篇》:“渾,水噴湧之聲也”。渾,據近聲同源與魂通假爲用。爲天下靈魂和核心之意。通行本“渾”後多一“其”字。
句義:聖人爲了天下的和諧合順,遵循自然規律,爲百姓復歸德道而默默无爲地、无私无欲地奉獻,成爲民族的靈魂。
⑤屬:《說文》:“連也,从尾从蜀”。蜀,《說文》曰:“葵中蠶也”。尾與蜀皆說明“屬”的連帶、附屬、歸屬等義。通行本作“注”。 咳:通“孩”,甲乙本皆缺,乙本補作“咳”。通行本作“孩”。《說文》中無“孩”字,僅有“咳”,釋爲小兒笑也。又釋其古从“子”,即“孩”。張舜徽《說文解字約註》:“小兒笑曰咳,因之小兒亦稱孩,用引申義也。後世謂兒爲孩,借咳爲咳嗽,分爲二字矣。”
句義:聖人以百姓之心爲心,以引領百姓復歸德和道爲大任,將天下百姓視爲自己的耳朵和眼睛,一樣地愛護和關心。不論百姓能否理解和實踐德與道,他都一視同仁地關心愛護,對於百姓的各種認識,只報以孩童般稚雅的笑容。既不因百姓的難以德化而抱怨,也不因百姓的無知而鄙視。
〖註音〗
翕:xī 音西;
焉:yān音淹;
渾:hún音魂。
【繁簡對照】
聖(圣),恆(恒),爲(为),渾(浑); 幾(几),後(后),義(义),從(从),應(应),據(据),處(处),補(补),嬰(婴),殼(壳)。
第十三章 生死
第十三章 生死(50)
出生,入死①。
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而民生生,動皆之死地之十有三②。
夫何故也?以其生生也③。
蓋聞善執生者,陵行不辟兕虎,入軍不被甲兵④;兕无所椯其角⑤,虎无所昔其⑥,兵无所容其刃。
夫何故也?以其无死地焉⑦。
①岀:長出。 生:象草木生出土上。 死:《說文》:“凘也,人所離也”。即精氣窮盡,人們形體與魂魄相離之謂。
句義:萬物及人的生與死是自然界的宏觀規律,在一定的階段上是平衡的,也就是說有生必有死,有死才又有新的生。生死互爲因果,所以要想長生,必先斷死。擺脫這一對陰陽的制約,復歸於德“一”。第五十一章《无私》:“天地之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長生”。
②通行本作“人之生,動之死地者亦十有三”。
徒:《說文》:“步行也”。又爲黨徒,同一類或同一派別的人。《孟子·滕文公下》:“聖人之徒也。”此處指修真徒眾中的現象。
十:《說文》:“數之具也”。即圓滿之數。 三:道之數。參第五章註①。 生生:重復衍生,繁衍生命。
句義:道生德養的萬物,向富有生機的方向發展者十之有三;向衰老死亡的方向發展者十之有三;而人們繁衍後代,在生命出世的那一刻即走向死亡的亦十之有三(包括母、子)。三生萬物,精、氣、神之三生人,陰、德、陽之三生物,生於三而死於三,是爲出生入死。生與死一對陰陽,歸一則離三,並且不受陰陽制約而無生無死。修真徒眾中,能成功地斷死而長生者,大約只占十分之一。
③也:通行本作“之厚”。
句義:何故如此呢?只因三生萬物,生生不息,有生必有死!
④執:象形文字,右邊是人,手被銬住。本義:拘捕、捉拿。《說文》:“執,捕罪人也。”《廣韻》:“執,持也,守也,操也,攝也”。引申義爲固執、堅持,掌握、治理等。通行本作“攝”。
陵:丘陵。通行本作“陸”。 辟:甲本缺,乙本作“辟”。通行本作“遇”。 兕:如野牛而青,象形。此處甲本缺,據乙本補作“兕”。
句義:生死互爲因果,要想長生,即要效法天地之不自生也。此即斷除死産生的內在本因。善執生者,必然深明“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中這個“生”的真實含意,必能洞察“○、一、二、三”的生化原理,居○用一而把握生,提前化解可能産生惡果的惡因,以此防患於未然。所以雖走在山間也不會遇到兕虎,雖參軍打仗也不會受兵器所傷。
⑤兕:甲本爲“矢”。 椯:揣度,割取、剟削,剌等義。通行本作“投”。
⑥昔:與“措”通。此處因含修真學內證白虎之意,故用“昔”。
:甲本作“”,屬修真學專用字。乙本作“蚤”,丟失修意。《干祿字書·上聲》稱其爲“蚤”之俗字。蚤,通“爪”,亦通“早”。“”當按修真專用之意解釋。
⑦句義:這是什麽原因呢?因爲對於善執生者來說,死因早已化去,脫三離二而歸一,所以沒有他可死之處了。
〖註音〗
徒:tú 音途;
陵:líng音零;
辟:bì 音必;
兕:sì 音四;
椯:duǒ 音躲;
焉:yān音淹。
【繁簡對照】
動(动),蓋(盖),聞(闻),執(执),軍(军);攝(摄),陸(陆),祿(禄),據(据),補(补),應(应),無(无),獸(兽),亂(乱),難(难),爲(为),書(书),聲(声)。
第十四章 尊貴
第十四章 尊貴(51)
道生之,而德畜之,物形之,而器成之①。
是以萬物尊道而貴德②。
道之尊,德之貴也,夫莫之而恆自祭也③。
道生之、畜之④;長之、遂之⑤,亭之、毒之⑥,養之、覆之⑦。
生而弗有也,爲而弗寺也,長而弗宰也⑧。此之謂玄德⑨。
①畜:養育、營養、扶生等義。
形:帛書作“刑”,含雙重義,物可刑傷於心志。通“形”(據《金石文字辨異》)。《彙音寶鑑》:“形,體也,象也,狀也,現也。”通“型”,模型。此處作形成解,如磚坯出於模型,如孩子出於母胎。 器:《說文》:“皿也。”通行本作“勢”。
句義:宇宙萬物皆是虛无的道所化生,是德“一”所畜養而形成。形而下之器物的生成,物能具形,器能成物,全都因爲道生德養。
②通行本“萬物”後多“莫不”二字。
是:《说文》:“直也”。按,十目烛隐曰直,以日为正曰是。
以:《说文》:“以,用也”。
句義:萬物光明正確的生存發展之路,是運用尊道貴德的原則自律,修養和實踐道德。
③莫:不、沒有、不要。
:爵字之修真學異構漢字,取爵字盛酒禮器的象意,而言人體內丹田方寸似爵器。此字修意一明,整句即可破解。專指修真學中“內證性命用丹田”的意義。據《字彙補》與“爵”同。爵盛酒的禮器,在亦爲祭器。
祭:《說文》:“祀也”。乙本與通行本作“然”。參見《校勘說明》附註。
自祭,即眼觀鼻,鼻觀心,內觀丹田,“自神而神”之修義。
句義:道尊德貴,順之則昌,逆之則亡。所以,對道德的祭祀,只要有德是不需要擺放祭器也會自然得到的。在體內真實實踐尊道貴德,才是最根本的方向。
④畜:飼養、養育。通行本“畜”前多一“德”字。
⑤長:此處應爲增長、延長之義。
遂:《說文》:“亡也”。亡,本義逃也,引申之爲死、亡、失、無等。《廣韻》:“遂,達也,進也,成也,安也,止也,往也,从志也。”又義爲“育”,見《廣雅·釋言》。通行本作“育”。此處應爲自然消亡之義。
⑥亭:《說文》:“亭,人所安定也。亭有樓。”古代設在路旁的公房,供旅客停宿。另有養育、適中、均衡等義。
毒:《說文》:“毒,厚也,害人之草,往往而生。”甲本只有“亭”字,後三字有殘缺,依乙本補。通行本作“成之熟之”。
⑦覆:翻轉、傾倒、覆滅等義。
段義:道生萬物而德養育萬物,恆順眾生。但是萬物卻會因爲各自離道失德的程度不同,從而産生不同的結果。例如:因合德而長生壽久,因失德而短促壽夭;因喪德而發展中止休歇,因乏德而中毒,損害發展;因重德而獲得扶養壯大成熟,或者因爲德性品格的缺失與德“一”能量的枯竭而徹底敗亡覆滅等,各種不同的歸宿。
⑧弗:矯枉、糾下。又同“不”。通行本作“不”。
寺:甲本用字,乙本缺。通行本作“恃”。《說文》:“寺,廷也,有法度者也。”《一切經音義》:“寺,治也,官舍也。”治理,管理,又官名,如大理寺(掌管刑獄)。官舍;廟宇。又通“侍”。此處義管治。
宰:《周禮·目錄》:“宰者,官也”。宰相、主宰、宰殺等義。
句義:道生萬物卻不視爲己有,行施其化生職能卻不專權管治,長養萬物卻不會因之而隨意主宰。
⑨玄:《說文》:“玄,幽远也。”玄,又弦也,太極之弦線,跨弦而通達至微,故曰玄妙也。
玄德:太極黑境中无爲自燃的德行作爲,奇妙無比而常人難以知曉之德。
〖註音〗
畜:xù 音蓄;
爵:jué 音絕;
祭:jì 音計;
遂:suì 音碎;
弗:fú 音服;
寺:sì 音四;
宰:zǎi音載。
【繁簡對照】
貴(贵),萬(万),恆(恒),養(养),爲(为),長(长),謂(谓);勢(势),彙(汇),顯(显),釋(释)。
第十五章 守母
第十五章 守母(52)
天下有始,以爲天下母①。
既得其母,以知其子②,復守其母,沒身不殆③。
塞其,閉其門,終身不堇④。
啓其悶,濟其事,終身不救⑤。
見小曰明,守柔曰強⑥。
用其光,復歸其明⑦。
①始:初也。此處指先天虛無一炁“⊙”的德能,參見第五章註①。
句義:形而上者爲炁,形而下者爲器。炁爲器母,器爲炁子。无相爲母,有相爲子。參第六章註①。
②通行本此處多“既知其子”句。
句義:德(得)一,即明其母而全知其子的一切。
③沒:沉也。通“歿”,死亡。沒有、不曾等義。
殆:危險、危殆。
句義:復返先天无爲而知白守黑,抱元守德“一”之母,淳德歸道,回復其先天本來面目,那麽即使身雖亡喪,亦沒有什麽危險可言。
④塞:《說文》:“隔也”。阻隔、堵住之義。
:甲本作“”,修真學異構字,象喻後天系統之竅。下段“啓其悶”則直用“悶”。悶,本義不暢通,煩悶。又《玉篇》:“悶,患也。”乙本爲“”,牆墮。見《集韻》。通行本作“兌”。
堇:徐中舒《甲骨文字典》:“象兩臂交縛的人形,爲獻祭之人牲。”據劉熙《釋名》的語音通假,“堇”與“殣”通假。殣:死,餓死之意。“不死”與“不救”相對仗。通行本作“勤”。
句義:六根不漏,不放任後天有爲意識之心主宰六門(眼、耳、鼻、舌、身、意),則不會因過度消耗德能而過早地因神性饑殣而死亡。
⑤啟:通行本作“開”。 悶:通行本作“兌”。參上註。
濟:幫助、救濟,無濟於事;濟濟;濟水等義。 救:《說文》:“止也”。《廣雅》:“救,助也。”有解救、治療、糾正等義。
句義:打開六門,放任後天陰我心意識主宰六根,沉溺於世俗名利場中,非德性地消耗德能,那麽終身將不得解救。
⑥句義:形而上之炁的特點爲微、細、柔、弱,存在的狀態爲氣態、光態,她是形而下之器母。故察微方能識妙,守柔即守母,粟米之明就會逐步增強。
⑦光:參十九章註。
句義:運用粟米之光,就能修真明德,復歸於心明、性明、命體大光明的境界,沐浴光中而光明無礙,照見大千世界。
本章到此章義完整,通行本此句後有“毋道(无遺)身殃,是謂襲常”一句,現根據此句與後章的意思,應歸於下章。
〖註音〗
殆:dài音代;
堇:jǐn音錦;
毋:wú 吾;
殃:yāng音央;
襲:xí 音席;
:dùi音兌。
【繁簡對照】
爲(为),復(复),沒(没),悶(闷),閉(闭),終(终),啟(启),濟(济),見(见),歸(归),遺(遗),謂(谓),襲(袭);門(门),牆(墙),墮(堕),韻(韵),書(书),漢(汉),吳(吴),壽(寿)。
第十六章 盜桍
第十六章 盜桍(53)
毋道身殃,是謂襲常①。
使我有知也,行於大道,唯施是畏②。
大道甚夷,民甚好解③。
朝甚除,田甚蕪,倉甚虛④;服文采,帶利劍,厭食而齎財有餘⑤;是謂盜桍⑥。
盜桍,非道也!
①本段通行本在上一章。 道:乙本及通行本作“遺”。
殃:帛書作“央”,通“殃”。漢《故民吳仲山碑》:“年壽未究,而遭禍央(殃)”。 謂:通行本作“爲”。
襲:《說文》:“左衽袍也”。古時外族人衣名左衽,中原人衣名右衽。左衽,爲蔑稱,貶謫。 常:《說文》:“下帬也”。帬,即裙,後引申爲經常、有規律。
襲常:沿襲常人之道,常人往往習以爲常。
句義:離道失德者的生命必然存在著禍患,就是沿著後天常道中錯誤的方向走向迷失和死亡。
②:《玉篇》:“束縛也”。音結。乙本作“介”,通行本作“介然”。介,甲骨文字形,象人身上穿著鎧甲形。本義鎧甲,介胄。《說文》:“介,畫也”。畫(劃)界之義。引申義爲介紹、介於、介入等。、介此處均爲斂藏之義。
知:通“智”。 施:施布、傳布、施予、實行等義。
句義:這使我覺悟和警惕而斂藏後天有爲智識,全力實踐大道。弘道雖然令人敬服卻也艱難。
③通行本作“而民好徑”。 好解:指用有限的後天智識進行曲解。
句義:大道自然平易、簡而易行,但是人們卻自以爲是地曲解它,致使大道難以暢行,修德難以正確。
④朝:甲骨文字形,从日在草中,从月。字象太陽已出草中而月亮尚未隱沒形。早晨省親,向父母、公婆請安。《說文註箋》:“晨見曰朝。”《禮記·內則》:“昧爽而朝。”(昧爽:黎明。朝:省視父母)。 除:去除。
朝甚除:即朝視之禮被廢除。 蕪:荒蕪,沒有耕種。 倉:糧倉。
句義:有的人將修真明德歸道的實踐方法,錯誤地與生活、家庭、社會對立,離家出走而喪失仁孝地亂尋錯覓;放棄工作和事業而盲修;丟失生活經濟來源而瞎求。這是一類曲解的現象。
⑤采:同“彩”,指衣服華麗。
厭:甲本作“猒”,古同。厭食,指貪圖厚味敗壞了胃口,不思茶食而專好獵食珍奇怪異之物。
齎:攜帶、持之義。《荀子·大略》:“齎盗粮”。亦可通“資”。通行本作“服文彩,帶利劍,厭飲食,財貨有餘。”
句義:另一類曲解現象是滿口道德的華麗詞藻,貪戀舒適的生活環境,追求名望而招搖過市,吃喝玩樂並且希圖藉信仰道德的虛名而發財致富。這是常見的、失卻中道的兩種極端性曲解。
⑥謂:同註①。 桍:修真學選用表意字,通行版本作“誇”,甲本缺,乙本亦只有“木”旁,補作“桍”,據《正字通》:“木名,又空也”。
句義:這兩大類對修真明德歸道的曲解,在身外心外覓道的行徑,都是假道頑空,都是欺世盜名,嚴重影響大道行世,道德復興。
〖註音〗
遺:yí 宜;
:jiē 音接;
夷:yí 音移;
蕪:wú 音无:
齎:jī音机;
桍:kū 音枯。
【繁簡對照】
蕪(芜),倉(仓),帶(带),劍(剑),厭(厌),齎(赍),財(财),餘(余),謂(谓),盜(盗);處(处),徑(径),幾(几),體(体),攜(携),戰(战),齊(齐),飲(饮),書(书),誇(夸),補(补),韓(韩)。
第十七章 善觀
第十七章 善觀(54)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脫,子孫以祭祀不絕①。
修之身,其德乃真②;修之家,其德有餘③;修之鄉,其德乃長④;修之邦,其德乃豐⑤;修之天下,其德乃博⑥。
以身觀身,以家觀家,以鄉觀鄉,以邦觀邦,以天下觀天下⑦。
吾何以知天下然茲?以此⑧。
①建:《說文》:“立朝律也”。《廣雅》:“建,立也”。建基立業之義。 拔:拔起。 絕:斷也。通行本作“輟”。
句義:善於建基立業者,基礎穩固,不能動搖;善於堅守事業者,孜孜不倦,不會松懈。所以子孫延綿,祭祀永續。此處所指的基業、事業,即修真明德歸道的事業,緊承上一章而敘。
②通行本“之”字後多一“於”字,後幾句“之”字後均多“於”字。 真:《說文》:“仙人變形而登天也”。《黃帝內經·素問》中將人的道德修養分爲庶人、賢人、聖人、至人、真人五大類。乃真,即達到和實現真人修爲的上乘層次。
句義:以德修身的實踐,既能真實地改變人生,預防和減少疾病的困擾,擺脫厄運的糾纏,提高生命的質量。還可以系統地再造性命,明德歸道而成就爲真人。
③通行本“有”作“乃”,與其他句統一。 餘:《說文》:“饒也”。即富足之義。亦有多餘、剩餘等義。
句義:全家修身明德,其德的能量就富足有餘,全家幸福,還能夠福蔭子孫後代。
④長:《說文》:“久遠也”。以德治鄉,其德恩及久遠。
⑤邦:乙本和通行本作“國”,後句同。
豐:草木豐盛。本章甲本殘缺多,乙本作“夆”,楚簡本作“奉”,按象形通假原則,應通“丰”。通行本作“丰”或“豐”,二字近同。除豐富等義外,丰還有丰姿、丰采之義。
句義:以德治國,其德的能量就會極爲豐富,而使民族壯大強盛。
⑥博:甲本缺,乙本作“愽”,古同“博”,博大。通行本作“普”。
句義:以德治天下,其德的能量就會博大,普惠於萬物眾生而自然和諧。
⑦觀:形聲。从見,雚聲。本義:仔細看。《說文》:“觀,諦視也”。諦,審也,詳細仔細之義。觀的目的在於能察。聖人居无馭有,以簡察繁,唯德是觀。
⑧茲:草木滋盛。有這個或此的意思。甲本缺,通行本作“哉”。
句義:我如何能知道整個天下的事理呢?就是以這種居於道无,用於德一的唯德觀,用小而知大的反觀類同方法。
〖註音〗
祭:jì 音計;
祀:sì 音四;
愽:bó 音博;
茲:zī 音資。
【繁簡對照】
觀(观),脫(脱),孫(孙),絕(绝),餘(余),鄉(乡),長(长),豐(丰),茲(兹);輟(辍),處(处),數(数),義(义),個(个)。
第十八章 含德
第十八章 含德(55)
含德之厚者,比於赤子①。蜂地弗螫②,鳥猛獸弗搏③。骨弱筋柔而握固④。未知牝牡之合而朘怒,精之至也⑤。終日號而不,和之至也⑥。
和曰常,知和曰明⑦;益生曰祥,心使氣曰強⑧。
物壯即老,謂之不道,不道早已⑨。
①含:包含,容納。 赤:《說文》:“南方色也”。即火色也。有裸露,赤身等義。赤子,初生嬰兒私无欲的先天狀態。此處指修真達到无私无欲並且德“一”能量充沛者。
②:甲本作“”,據《中華字海》同“蝲”。蝲蛄,蝦類,多產於淡水,是肺吸蟲的中間宿主。,則是修真異構字,其意包括人的惡行在內。
:即水虫。 地:各本註通“蛇”蜂蝲地,皆毒蟲之類,乙本作“蜂癘虫蛇”。通行本簡作“毒蟲”。 螫:毒蟲或毒蛇咬刺。此處卻主要是指修真者身國之內,心修不純所容易出現的各種異常現象。
句義:心如赤子且德的品格與能量厚足時,就不會招來毒蟲侵襲。
③:甲本作“”,同“攫”,也含有雙重義在其中。(據《說文》)。
搏:搏擊,搏鬥。“攫”以爪抓取之義。攫鳥,即鳥之烈者。 此句通行本作“猛獸不據,攫鳥不搏”。
④握固:握拳狀。初生嬰兒之手勢即是握固形。修真明德實踐者常以此訣法作固體衛身等用。
⑤牝牡:即雌雄。
合:甲本缺,乙本作“會”,似保留著原意,楚簡本與通行本作“合”。
朘:男子之外陰。朘怒,外陰勃起。朘怒:甲本缺,據乙本補。
句義:德能淳厚者如赤子,精炁充足旺盛而外陰常自然地勃起,但卻並無陰陽交合的淫欲之念。
⑥號:哭號,痛。
:甲本作“”。楚簡本作“”,即“憂”之修真學異構字,象意心與“文”訣之間的關系。簡體爲“忧”。乙本缺字,通行本作“嗄”。
和:和諧、詳和。
句義:如赤子精氣神充沛,體內陰陽平衡,水火既濟,即使整天在痛苦的逆境中,也還是愉悅快樂,无私无欲无憂,和樂融融之至也。
⑦和曰常:甲本與楚簡本同此。乙本及通行本作“知和曰常”。後句之“和”,通行本作“常”。
句義:知道先天後天陰陽的平衡、煉精化炁而水火既濟,把握“中氣以爲和”之態的規律和方法,則是真正明白修真明德的理論和方法。
⑧益生:有益身心向先天无爲轉化。
心使氣:心爲身國之君,心藏神。氣爲血帥,心能驅之,則真君也。一身之內君臣團結,各施其道,則真強國也。
⑨已:止也,完畢,逝去。
句義:煉精化炁,貴在明火候知法度,恰在其時,時過即疲,也就化爲後天濁物。失去後天物質向先天德能轉化的機遇。由壯而老,是失機錯緣者的必然結局。不修真明德歸道就意味著過早地完結自己的生命歷程。
〖註音〗
蝲:là 音辣;
:wēi音危;
螫:shì 音式;
攫:jué音诀;
牝:pìn音聘;
牡:mǔ 音母;
朘:zuī 音咀;
弗:fú 音服;
憂:yōu 音悠。
【繁簡對照】
鳥(鸟),獸(兽),終(终),號(号),憂(忧),氣(气),壯(壮),謂(谓);蝦(虾),類(类),産(产),蟲(虫),癘(疠),義(义),據(据),會(会),補(补),陰(阴),異(异),體(体)。
第十九章 玄同
第十九章 玄同(56)
知者弗言,言者弗知①。
塞其悶,閉其門②,和其光,同其③,坐其兌而解其紛,是謂玄同④。
故不可得而親,亦不可得而踈⑤;不可得而利,亦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貴,亦不可得而淺⑥。故爲天下貴⑦。
①句義:玄同狀態中的知,乃无爲思識的慧識之知,不可輕言於人聽,輕言則易産生其所知的深入發展,甚至喪失慧識之知,而再也難以展開慧識與智識同步的真知。
②悶:通行本作“兌”。
句義:本句乃靜坐時對調心調意的要求,心不外想意不外馳眼耳鼻舌身意六門緊閉,觀於內、注於一。
③光:《說文》:“明也,从火,火在人上”。或曰火在儿上。此光乃先天本性之光。
:甲本作“”,“塵”字的修真學異構字,可用修真專業術語解析。見《漢語大字典·土部》。塵埃,凡塵,指後天凡俗之物。通行本“和其光,同其塵”句在“解其紛”後。
句義:心意中和則容易進入玄同狀態,明光自現,性光、心光、身光混融和合,同一之中朗照塵身塵境。
④坐:修真學用字,甲本作“坐其兌”。坐,有止、留的意思,在此指上坐靜定。乙本作“銼其兌”。通行本作“挫其銳”。均丟失老子修真之義。甲本在第四十八章(4)有“銼其兌,解其紛”句。
兌:《說文》:“說也”。今之悅字。《六書正譌》:“說也,从人从口,上从八,張口而氣分散。”卦象:兌,缺口之金。此指濁識妄意導致之缺失。銼:本義爲一種口大而似釜的器具。《正字通》:“與挫通,摧折也。《史記·楚世家》:兵銼藍田。”後有銼刀、銼平等義。紛:眾多、雜亂、紛紛、紛擾、紛爭。此處指雜念紛擾。 玄:幽遠不可測之義。參見第十四章註⑨。 同:《說文》:“合會也”。有相同、並列之義。
句義:調節控制意識的無明活動,保持玄同的深化,性光的圓明,而且注意排解紛紜雜念的産生。這就是實踐與道的玄中合一同步。
⑤甲本作“踈”,古同“疏”。
句義:對於玄同狀態中的道光德能不可因獲得而執著,也不可因既然獲得而輕慢,得而“不即不離”,用中之謂。
⑥淺:修真學之義,淺嘗輒止,不待其深層變化,系統性變化。賤:乙本同通行作“賤”。雖然文義對仗更佳,但丟失修義非宜,失原著之義。楚簡本作“戔”。《龍龕手鑑》:“戔,傷也,賤也”。
句義:玄同中的性光分爲不同層次和階段,不可以得而在其中追求利銳,也不可亂用而傷害她;不可因性光的圓明而驕傲貢高,也不可因得而淺嘗輒止,無所謂地慢待她。
⑦句義:玄同是得到了“體道”的自然表現,她不應當受到後天凡俗的親疏、利害、貴賤所左右,故而爲天下之至貴至尊的物質。
〖註音〗
悶:mèn音闷;
弗:fú 音服;
銼:cuò 音错;
兌:duì音對;
踈:shū 音殊;
賤:jiàn音見。
【繁簡對照】
悶(闷),閉(闭),、塵(尘),銼(锉),兌(兑),紛(纷),謂(谓),親(亲),貴(贵),賤(贱),爲(为);漢(汉),後(后),義(义),淺(浅),戔(戋),龍(龙),龕(龛),鑑(鉴),傷(伤)。
第二十章 治邦
第二十章 治邦(57)
以正之邦①,以畸用兵②,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也③?
夫天下多忌諱,而民彌貧④;民多利器,而邦家茲昏⑤;人多知⑥,而奇物茲起⑦;法物茲彰⑧,而盜賊多有。
是以聖人之言曰:我无爲也,而民自化⑨;我好靜,而民自正;我无事,民自富;我欲不欲⑩,而民自。
①之邦:乙本作“之國”,通行本作“治國”。之:《說文》:“出也。象艸過屮,枝莖益大有所之,一者,地也。”《禮記》:“如語焉而未之然。”俞樾平議:“此之字乃其本義。未之者,未出也。”《廣雅》:“之,適也。”之,可作人稱代詞、助詞等。 以正之邦,正止於一,一爲德“一”,即以德治身國。
②畸:《玉篇》:“數奇,亦作奇。《說文》殘田也”。《正字通》:“凡數之零餘者皆曰畸。”通行本作“奇”。
③无事:无欲可以无爲,用道治的方式(无爲)方可无事。即不興勞民之事。
:甲本作“”,修真學象意字,意爲無“口”之明,含修真專用意義。後演變爲用“哉”,見《正字通》。乙本作“才”。
④忌諱:禁忌避諱。甲本“多忌諱”三字殘缺,據乙本補。
彌:同第十章(47)註③。 此二句楚簡本作“夫天多期韋,而民爾畔”(《說文》:“韋,相背也”。經傳多以“違”爲之。爾:通“彌”;畔,通“叛”)。
句義:天下太多的禁忌避諱、繁文縟節,將會導致人民心貧身困,精神空虛。修真者過分偏於、執著於後天有爲,則會耗散精氣神能量,難以進步。
⑤通行本作“國家滋昏”,楚簡本作“而邦茲昏”。
句義:民眾擁有了過多的武器,將會使國家昏亂。修真者只偏重道術的追求,則身國德治難以穩定,歸道難以實現。
⑥知:《說文》:“詞也,从口从矢。”用口陳述,由心意辨識會意。此處指巧智。甲本作“知”,同楚簡本。乙本爲“智慧”,通行本作“技巧”。
⑦甲本作“而何物茲起”,茲,通“滋”。乙本爲“而邪事滋起”,通行本作“奇物滋起”。楚簡本作“而奇勿茲起”。
物:古作“勿”。今本之“物”,楚簡本中均爲“勿”。 人多智巧,奇物泛濫,勢必惑亂人心。
⑧法:刑法。 彰:彰顯、顯揚。
句義:過度宣揚誇大法律條文的作用,必然是道德喪失,德治與法治失去平衡而各種盜象十分猖獗。修真戒律的繁多,所反映的是陰我心識熾盛無制,眼耳鼻舌身意六門大開,身國能量被大量反奪和外盜。
⑨化:古字爲“匕”。會意。甲骨文,从二人,象二人相倒背之形,一正一反,以示變化。本義:變化,改變。《說文》:“化,教行也。”
句義:我以道德治國身(无爲),無私心無貪欲,那麽百姓自然得到教化而改變。
⑩甲本殘缺,乙本作“欲不欲”,指做別人所不願做。通行本作“無欲”。楚簡本作“谷不谷”,谷,古通“欲”。
句義:我實踐道德,以德治身國,毫不利己專門利人,而人民自然淳樸。
〖註音〗
哉:zāi音栽;
諱:huì 音慧;
茲:zī 音资;
彰:zhāng音章;
彌:mí 音迷。
【繁簡對照】
諱(讳),彌(弥),貧(贫),茲(兹),盜(盗),賊(贼),聖(圣),爲(为),靜(静),、樸(朴);後(后),變(变),據(据),補(补),爾(尔),韋(韦),違(违),從(从),識(识),會(会)。
第二十一章 爲正
第二十一章 爲正(58)
其正①,其民屯屯②;其正察察③,其邦夬夬④。
禍,福之所倚;福,禍之所伏⑤。孰知其極?
其无正也⑥。正復爲奇,善復爲訞⑦。
人之迷也,其日固久矣。
是以方而不割⑧,兼而不刺⑨,直而不絏⑩,光而不耀⑪。
①正:《說文》:“是也。从止一以止。”一者,德也,正直無偏邪而合於道。又通“政”。
:修真學異構字。《字彙補》:“,音契,門也。”門:《說文》:“聞也。聞於內,內可聞於外也。”,常意有廣開言路、受讕納言、允許自由出入等義。甲本缺,乙本作“其正”。通行本作“其政悶悶”,丟失修意。
②屯:《廣雅·釋詁三》:“聚也”。即聚集、屯聚等義。乙本爲“屯屯”,甲本缺損,通行本作“淳淳”或“醇醇”。
句義:治身如治國,治國同治身。德治爲政者能廣開言路、納谏語,不禁錮人民,則人民聚集團結擁護。
③正:通行本作“政”。 察:《說文》:“復審也”。即仔細察看。此指監察控制民眾的思想而不是以德教化民眾。
④夬:《說文》:“分決也”。《字彙》:“夬,分決也。有所破壞決裂也。”通行本作“其民缺缺”。
句義:爲政者只監察別人馴從自己,而不反省自己的德行,其邦國將會分裂解體。
⑤禍:參見第九章(46)註⑤。 禍與福是一對陰陽,可以相互轉化。
⑥也:通行本用“耶”。
句義:陷在陰陽“二”中轉化沒有終極,是因爲離失了德“一”這個正。
⑦復:《廣韻》:“又也,返也,往來也,安也,白也,告也”。
奇:此處指少。
訞:甲乙本均缺損,通行本或作“訞”,或作“妖”,二字古同,怪異之義。
段義:丟失了道德教化,不以德治身國,正就反而變成稀奇的了,善反而變成怪異的事了。
⑧通行本“是以”後多“聖人”二字。 方:下从舟省,而上有竝頭之象。故知並船爲本義。本義:並行的兩船;泛指並列、並行。《說文》:“併船也,象兩舟省總頭形”。有方形、方向等義。馮達甫《老子譯註》:“方則有隅,有隅則割。不割謂不露鋒邊。不劌手。”
句義:以德治心身以戒束身心兩種方法並行,德治與法治相結合,有規矩卻不露鋒芒傷人。
⑨兼:小篆字形,从又(手),从秝。字形象一手持兩棵莊稼。《說文》:“兼,並也”。甲本缺損,乙本作“兼而不刺”,通行本作“廉而不劌”,“劌”或作“害”。 德治、法治能兼畜人但不冒刺傷人。
句義:以德治爲本,以法治爲用,則法治不會偏曲而傷民。
⑩絏:甲本缺損,乙本作“絏”。通行本作“肆”。絏、绁古同,音泄。《說文》:“绁,系也”。《玉篇》:“絏,音絀,繫也。”系、繫皆爲拴、綁,約束之義。
句義:以德治爲本的法治,正直而不束縛於人。
⑪耀:照耀。甲本缺,乙本作“眺”。《說文》:“眺,目不正也”。眺望,斜視。
句義:德治坦蕩光明卻不耀眼。
〖註音〗
:qì 音契;
夬:guài 音怪;
淳:chún音纯;
孰:shú 音熟;
訞:yāo音夭;
絏:xiè音泄;
曜;yào音要;
劌:guì 音貴。
【繁簡對照】
爲(为),悶(闷),禍(祸),極(极),復(复),絏(绁);門(门),聲(声),蓋(盖),異(异),體(体),義(义),劌(刿),傷(伤)。
第二十二章 長生
第二十二章 長生(59)
治人事天,莫若嗇①。
夫唯嗇,是以服②;服胃之重積德③;重積德則无不克④;无不克則莫知其極⑤;莫知其極,可以有國⑥;有國之母,可以長久⑦。
是謂深根固柢,長生久視之道也⑧。
①嗇:《說文》:“愛濇也。从來从,來者而藏之。故田夫謂之嗇夫。”與“穑”通;嗇事,即農事;有愛惜、吝惜、節儉等義。嗇夫:又指儉省節用的人。
句義:治理身國以合天道,最好的方法莫過於象園丁那樣勤奮耕耘,節儉樸素,慈愛生命,高度重視精氣神。
②:甲本缺損,據乙本“是以服”而補。:既通“早”,又含修真學中的煉精化氣。是以(早)服:即早早地披衣服而坐,煉化早勃之精,服氣養神。楚簡本作“是以早,是以早備”。早備:早作準備。通行本作“是謂早服” ,說明已經丟失修真之意。胃:與謂通假而用,但在此則有中央,正意、真意之義。
句義:唯以嗇夫的精神,早早地起床勤奮耕耘內天地,不誤時機。
③重:《說文》:“厚也”。徐鍇:“壬者,人在土上,故爲厚也。”本義:分量大,與 “輕” 相對。
④克:甲骨文字形,下面象肩形。整個字形,象人肩物之形。本義:勝任。《說文》:“克,肩也”。按,以肩任物曰克。物高於肩,故从高省,下象肩形。《玉篇》:“克,能也,獲也,勝也。”同“剋”、“尅”。制勝、取勝,克當、擔當,克制、克服,刻苦、勤苦,限定或約定等義。
句義:用道德治理身國重在勤奮地實踐,修德行德就是重視積德,重視德的積累就无所不克,定能實現明德成道。
⑤極:《說文》:“極,棟也,房屋的正梁。”另又:指最高地位,頂峰,如“登極”。即登君位。
句義:德“一”物質能量和品格的作用能力不可限量。
⑥國:《說文》:“邦也”。通行本中“邦”、“國”均作“國”。
句義:道光德能在身國中發揮作用功效後,身可健而國能安。
⑦母:《說文》:“牧也。从女。象懷子形,一曰,象乳子也”。本指母親。也指本,本源。(本,草木的根幹,亦指事物的根基或主體。)
句義:身國中擁有德“一”能量和品格這個性命的根本物質後,身國就能得以長久。
⑧固:《說文》:“四塞也”。本義堅、堅固。从囗,“圍”的古體字,象四周圍起來的樣子,古聲。另有:安定、穩定、久、一定、必然等義。
柢:根也,本也。楚簡本作“氐”,義同“柢”。甲本缺損,通行本作“蒂”。
句義:這就叫做深植道“无”之根,用德“一”的能量和品格營養強固性命,這就是長生久視的方法了。
【繁簡對照】
長(长),嗇(啬),謂(谓),積(积),則(则),極(极),國(国),視(视);農(农),愛(爱),義(义),損(损),簡(简),處(处)。
第二十三章 居位
第二十三章 居位(60)
治大國,若烹小鮮①。
以道蒞天下,其鬼不神②;非其鬼不神也,其神不傷人也③;非其申不傷人也④,聖人亦弗傷也⑤。
夫兩不相傷⑥,故德交歸焉⑦。
①烹:甲本缺,乙本作“亨”,古同“烹”。《集韵》:“烹,煮也”。
句義:治身國如烹菜肴。國雖大,道理相同。然其關鍵處又在於火候法度的掌握,不宜亂翻動。丹經中有“自古火候少人傳”,“自有天然真火候”之語。
②蒞:音義同 “涖”。《爾雅》:“涖,視也”。指走到近處察看。蒞臨,來、到來之義;另有治理、統治、管理等義。
鬼:《說文》:“人所歸爲鬼”。《禮記·祭義》:“眾生必死,死必歸土,此之謂鬼”。
神:《說文》:“天神,引出萬物者也”。从示申。神靈、神通、神奇等義。不神:以道治身國,陰魅就不會冒充神靈,顯示神通,以惑亂於人。
③“非其鬼不神也,其神不傷人也”,此二句通行本中缺。 古人認爲:天下無道,則鬼魅作祟。邪神爲了達到淫祀(威懾人們用活牲甚至活人祭祀,否則暗中捉弄甚至戕害於人)的目的,而假冒仙佛神聖;天下有道,鬼神欽服。不僅鬼魅不敢冒充神靈傷害人,神靈也不敢傷害人。
句義:道治身國,德養心神,業鬼欽服,心正神正,神歸道化,共拱身形。
④申:《說文》:“神也”。七月陰氣成體。“申”是天空中閃電形,古人以閃電變化莫測,威力無窮,故稱之爲神。申,屬陰金,爲地支第九位,對應生肖爲猴。神从示从申,示者,現也。此處用“申”,即含不示現之義。乙本作“神”。
⑤弗:象形。甲骨文字形,中間象兩根不平直之物,上以繩索束縛之,使之平直。本義:矯枉(校直、校正)。《說文》:“弗,矯也。”又爲“不”的同源字,義同。通行本作“不”。 也:通行本作“人”。
句義:聖人本不會傷害生靈,但天下無道之時,邪神冒充聖人之名,禍害生靈;此時真聖出世撥亂反正,教化萬靈。天下有道以後,聖人的風範人皆共知,邪神自不敢以假充正,聖人也自然無所傷也。德治內境,申脫俗形,聖真培出,共造性命。
⑥鬼神與人本是兩途,互不相傷。
句義:性體系統與命體系統在道“○”德“一”的環境中和諧統一,德治無傷。
⑦交:《說文》:“交脛也”。脛,小腿。象人兩腿交叉形。本義:交叉。另有:交錯、交接、移交、交換等義。
句義:兩不相傷,唯以德相交作爲歸宿。性命同步德治,相互作用,共歸道境。
〖註音〗
烹:pēng音怦;
蒞:lì 音力;
弗:fú 音服;
焉:yān音淹。
【繁簡對照】
國(国),鮮(鲜),蒞(莅),傷(伤),聖(圣),兩(两),歸(归);處(处),義(义)。
第二十四章 處下
第二十四章 處下(61)
大邦者下流也①,天下之牝也,天下之郊也②。
牝恆以靚勝牡,爲其靚也,故宜爲下③。
大邦以下小邦,則取小邦④;小邦以下大邦,則取於大邦⑤。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
故大邦者,不過欲兼畜人⑥,小邦者,不過欲入事人⑦。
夫皆得其欲,則大者宜爲下⑧。
①下:《說文》:“底也”。低也。 流:《說文》:“水行也”。
句義:以大邦喻有道之身國。自然界的能量總是從高的一端向低的一端傳遞,所以大邦者應效法自然,主動地承擔責任,幫助弱小,並且謙虛居下。
②通行本作“天下之交,天下之牝”。 牝:雌性。
郊:《說文》:“距國百里爲郊”。 牝與牡相對,雖處陰位、弱位,但可以爲天下母;郊與都城相對,郊雖卑於野外,但田禾耕作而爲供給天下之來源。大邦者當應效法於牝和郊的能生與能養之道,主動地處於慈柔、蓄養之位。
③靚:通“靜”。乙本作“靜”。參見第八章(45)註⑤。“爲其靚也,故宜爲下”通行本作“以靜爲下”。 牡:雄性。
句義:靜爲主,動爲客。牝以靜是反客爲主之道,故能勝之。這是所以要守靜處下的原因。
④取:《說文》:“捕取”。獲得之義。
句義:有道之身國(大邦),若能處下行德,加上其自身強大的德能優勢,那麽德能缺失不足的身國(小邦),則必然樂於從修依附。
⑤通行本缺“於”字。
句義:小邦本就五德不全不足而弱小,若不守德謙卑,或與大邦爲敵,是爲以卵擊石,自然難以久長。相反,若能安守本分,求教學習於大邦,則可“取於大邦”,即從以道治身國者的強大淳厚德能場中,獲得益處。
⑥兼:並也。參第二十一章註⑨。 畜:養育,積蓄;熏、嗆。《西遊記》:“那裏面穢氣畜人。”
句義:道治身國者(大邦)莫過於欲以德治兼愛眾生,教化養育眾生,同歸德道。
⑦事:《說文》:“職也”。《爾雅》:“事,勤也。”有事情、職業,侍奉、從事等義。如事君、事親。
句義:小邦者(五德不全者)應知不足而尊道貴德,甘居下位,治人事天,也就同樣進入了德治的狀態中。
⑧宜:《說文》:“所安也”。令人心安的地方。另有適宜、適合、應當等義。
句義:所以大者(道治身國者)更應當處下謙虛,慈、愛、容、包、化、同。
〖註音〗
牝:pìn音聘;
靚:jìng音靜;
牡:mǔ 音母;
畜:xù 音蓄。
【繁簡對照】
處(处),恆(恒),靚(靓),勝(胜),爲(为),則(则),於(于),過(过);養(养),積(积),嗆(呛),裏(里),穢(秽),氣(气),讀(读),處(处)。
第二十五章 道注
第二十五章 道注(62)
道者,萬物之注也①。善,人之也②;不善,人之所也③。美言可以市④,奠行可以賀人⑤。
人之不善,何棄之有⑥?
故立天子,置三卿⑦,雖有共之璧,以先四馬,不若坐而進此⑧。
古之所以貴此者何⑨?不謂求以得,有罪以免與⑩?故爲天下貴。
①注:《說文》:“灌入”。通行本作“奧”。
句義:道化生萬物,德長養萬物。萬物中客觀地、本然地存在著道和德的能量和品格。
②善:《說文》:“吉也”。與“美”同義。另有好、好的行爲、認爲好、友好親善等義。
:帛書作“”,修真學異構象形表意字,特指體內變化。與寶字通假。見《漢語大字典·玉部》。通行本作“寶”。
句義:善,人之先天真性、本性中的道德,這是最爲珍貴的品格。
③:甲本作“”,乙本同通行本作“保”。
句義:人之不善,莫過於後天意識稟性習性中的私欲貪心難以淨化和放棄,故人所寶之而不願捨棄,難以淨化。
④市:《說文》:“買賣之所也”。交易、買賣、哄騙、引誘、諂媚等義。
句義:美麗的言詞能夠取人之悅,滿足陰我心意識的需求,可以倡行社會形成不良風氣。
⑤奠:《說文》:“置祭也”。置酒食等祭奠。奠獻,獻祭品以祀死者。乙本及通行本作“尊”。 賀:通行本作“加”。
句義:祭奠亡靈,超度有緣的活動,是悲壯的善行,能慰藉已故,又可以使活著的人心身得到安寧。恭敬的禮儀行爲,做人凖則,可以增添福惠,獲得吉祥。
⑥句義:人所存在的不善,人們皆知應該去除,但是如何用德治清除這個“有”的私心貪欲而復歸於“无”的道德善性?
⑦卿:官位之稱。《禮記·王制》:“大國三卿,皆命於天子;次國三卿,二卿命於天子,一卿命於其君;小國二卿,皆命於其君。”乙本爲“鄉”,通行本作“公”。
句義:道生萬物,必然陰陽共生,善惡共存。所以要設立天子、三卿進行道德教化和管理制約,以防“不善”無限制地膨脹。
⑧前句通行本作“雖有拱璧”。 共:《說文》:“同也”。本義爲兩人共持物而向上舉。曰拱上去。又通供,通拱,通恭。《荀子·賦》:“聖人共手”。 璧:美玉,用作印信憑證的玉,平圓而正中有孔。拱璧,一拱之璧,璧之大者。
四:通行本作“駟”,修真學中的四象,四面。 若:甲本作“善”,乙本作“若”。後句通行本作“不如坐進此道”。
句義:雖然有稀世寶玉,驅乘駟馬之車的顯赫名利,也不如坐忘進入德道的善性之中。
⑨通行本“此”後多一“道”字,其義同。
句義:古往今來眾生尊道貴德的原因是什麽?
⑩謂:帛書作“胃”,通假使用,胃,暗喻修真學五行中央信德之土的“意”,意分爲後天智意和先天真意。通行本或作“曰”,或作“日”。 與:歎詞,同“歟”,表示疑問、感歎、反詰等語氣。通行本用“耶”。
句義:不誠心求取如何能得到修真明德歸道的方法?已經造下的罪因又如何能夠消除幹淨,幸免身受其惡果!
〖註音〗
奠:diàn音電;
卿:qīng音青;
璧:bì 音辟;
與:yú 音魚。
【繁簡對照】
萬(万),寶(宝),賀(贺),棄(弃),雖(虽),進(进),貴(贵),與(与),爲(为);書(书),體(体),漢(汉),據(据),響(响),稱(称),鄉(乡),處(处),殘(残),歎(叹),歟(欤)。
第二十六章 无難
第二十六章 无難(63)
爲无爲,事无事,味无未①。
大小多少,報怨以德②。
圖難於其易也,爲大於其細也。天下之難作於易,天下之大作於細③。
是以聖人終不爲大④,故能成其大。
夫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⑤。
是以聖人猶難之,故終於无難⑥。
①无爲:參見第十一章註③。 事:參見第二十四章註⑦。 未:《說文》:“未,味也,六月,滋味也。五行,木老於未。”另“未”字作“没有”、“不曾”、“尚未”等義。乙本缺,通行本作“味無味”。
句義:爲无爲者,居无馭有,故無事的煩惱;不受五行和五味的制約。
②句義:“大小”與“多少”皆是陰陽制約,都源起於道“无”和德“一”化生,恩怨也是如此,以德回報怨,用德則能解脫陰陽束縛制約,歸於道中。
③圖:《說文》:“謀畫而苦其難”。楊樹達《積微居小學述林》:“圖謀畫計,圖之引申義也。” 易:《祕書》說,日月二字會合成易字,象徵着陰陽的變易。與“難”相對。 細:《說文》:“微也”。絲微小。本段通行本爲:“圖難於其易,爲大於其細;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
句義:難與易,大與小都是相對的,而且易與小乃是難與大的根基,易與小接近德“一”和道“无”,把握它們,才能成就大之道和“出有入无”之難。
④終:帛書作“冬”,內含修真學心法,冬爲藏養之時。《玉篇》:“冬,終也”。後段同。
句義:聖人居道“〇”用德“一”之小、少、易、細,不爲世俗之大所惑,反而成就道大。
⑤夫:在句首爲語氣詞。 諾:《說文》:“應也”。應答之聲。許諾,允許,答應等。輕諾,即輕易許諾。 寡:《說文》:“少也”。減少等義。寡信,不足以信。
句義:輕易許諾,必然缺乏誠信,將修真明德看得過於簡單容易,必然會遇到更多困難。
⑥猶:獼猴一類。另有:同、相同、猶如、如同、好像、尚、還、仍、尚且等義。亦通“猷”。通行本作“故終無難矣”。
句義:聖人處事重信德,以德治難,存憂患意識,不敢自大而疏忽。認真對待,圓滿解決,最終无難。
〖註音〗
寡:guǎ音剮;
猶:yóu音尤。
【繁簡對照】
難(难),爲(为),報(报),圖(图),於(于),細(细),聖(圣),終(终),輕(轻),諾(诺),猶(犹);書(书),後(后),無(无),剮(剐)。
第二十七章 輔物
第二十七章 輔物(64)
其安也,易持也。其未兆也,易謀也。其脆也,易判也。其微也,易散也①。爲之於其未有也,治之於其未亂也②。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成之臺,作於羸土③;百仁之高,始於足下④。
爲之者敗之⑤,執之者失之。是以聖人无爲也,故无敗也,无執也,故无失也。民之從事也,恆於其成事而敗之⑥。故慎終若始,則无敗事矣。是以聖人欲不欲,而不貴難得之⑦;學不學,而復眾人之所過⑧。能輔萬物之自然,而弗敢爲⑨。
①本段甲乙本均殘缺,通行本作:“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謀,其脆易判,其微易散。” 安:《說文》:“靜也”。安寧。由“女”在“宀”會意。表示無危險。《六書故》:“家室之內,女所安也。” 兆:《說文》:卜兆,龜甲燒後的裂紋。預示,開始,顯示。 脆:《說文》:肉中小軟而易折斷之物。原本字是(脃)。
句義:用德治身國,重微妙契機,握陰陽數變和動勢之初。事物處於安靜時易於把握;徵兆未出現時,容易規劃引導;在初始脆弱階段,容易判斷發展的趨勢;處於微小之時,容易使其消散。
②未有:即是道“无”德“一”狀態,將調控爲之於无爲思識的境界中,治理於未産生亂象之先。
③九:數之極也。《楚辭·九辨》序:“九者,陽之數,道之綱紀也。”形容極多。如:九霄雲外、九泉之下、九祖。 成:甲骨文字形,从“|”(即“杵”)。“斧”、“杵”具備就可以做成事情。《說文》:“成,就也”。通行本作“層”。 羸:《說文》:“瘦也”。羸土,即土少之義。通“累”,義爲纏繞、困住。乙本作“虆”。通行本則用“累”。
④乙本爲“百千之高,始於足下”。通行本作“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仁:古作“忎”。參見第一章註③。可見,乙本之“千”應與“忎”通,即與甲本之“仁”同。百仁之高,即仁德之厚也。 始:甲本作“台”,台含修真學之義。
⑤爲之者:即純粹有爲意識的行爲,因受後天知識的局限容易失敗。
⑥“恆於其成事”通行本作“常於幾成”。
⑦欲不欲:行眾人所不願行者。 :甲本作“”,與“貨”同音近義。修真學異構字,與臟、腑等字取義相似。《道藏》甲本註其可能誤“”爲。《說文·貝部》“,資也,或曰古貨字”。
⑧學不學:學眾人所不學者,聖人之絕學也。 復:《說文》:“往來也”。本義:返回,回來。 過:《說文》:“度也”。有經過、過去、超過、過分、過錯、過失等義。
句義:學聖人之絕學,則可以從眾人容易犯的過錯中脫離。
⑨輔:輔助。
句義:聖人主動地按自然規律辦事,是以能輔助自然。无爲處事,而不敢用人心私欲違背自然規律而妄爲。
〖註音〗
羸:léi音雷;
慎:shèn音甚;
弗:fú音服;
蔂:léi音雷。
【繁簡對照】
輔(辅),爲(为),於(于),亂(乱),層(层),臺(台),敗(败),執(执),聖(圣),從(从),恆(恒),終(终),則(则),貴(贵),難(难),貨(货),學(学),復(复),眾(众),過(过),萬(万);從(从),類(类),筆(笔),劃(划),寫(写),體(体),應(应),義(义),纏(缠),繞(绕),籠(笼),幾(几)。
第二十八章 玄德
第二十八章 玄德(65)
故曰爲道者非以明民也①,將以愚之也。民之難治也,以其知也②。
故以知知邦,邦之賊也;以不知知邦,邦之德也③。
恆知此兩者,亦稽式也④。恆知稽式,此謂玄德⑤。
玄德深矣、遠矣,與物反矣,乃至大順⑥。
①“故曰”通行本作“善”。
句義:本章承上章而來,聖人欲眾人所不欲,學眾人所不學,聖道乃逆取其真,反也者道之動也。導民明德而不導民以知,導人反樸歸德道。智與慧乃是一對陰陽,智爲後天有爲之學知,慧爲先天无爲之靈覺。智多則慧隱;相反,抑智才有可能使慧顯現。以聖人之“愚”才能真正通達明德歸道之境。所謂大智若愚是也。
②“知也”通行本作“智多”。 知:《說文》:“詞也,从口从矢。”用口陳述,由心意辨識會意。另有:⒈知道,懂得了解,智識,主持、主管之義。《簡明古漢語字典》,例:《左傳·襄公二十六年》:“子産其將知政矣。”⒉同“智”,指聰明。《孫子·計》:“將者,知、信、仁、勇、嚴也”。
句義:導人於棄“思識”而唯“意識”的知,則德善不易知,後天的智巧,有爲而私欲過重,“明知”而不“明德”故難治。
③通行本此段作“故以智治國,國之賊;不以智治國,國之福”。 知:小篆字形,从口矢。段玉裁《說文解字註》:“識敏,故出於口者疾如矢也。”意思是:意識敏捷,智知性的事物,能形成條件反射,可以脫口而出。但是,所有生理條件反射,皆七魄所主,陰我心智所用,難合德性。知邦:主持身和國的治理。
句義:後天意識的知識是有限的,用於治身國就是國家的禍害。不單純用智而用慧知治理,將“智慧”顛倒爲“慧智”爲用,就是國之福德。
④通行本少“恆”字。 稽:與“楷”通。《荀子·儒效》:“千舉萬變,其道一也,是大儒之稽(楷)也。”稽首,古時的一種跪拜禮,叩頭至地,是九拜中最恭敬的一種。古人以此作爲楷式。稽,此處應讀作起。通行本作“楷”,下句同。
句義:常知這兩者,就是一種合乎自然規律德“一”的楷式。
⑤玄德:在太極黑境中達成的德行善舉,奇妙無比而常人難以知曉之德。 句義:常知德“一”的楷式而用德“一”的能量造福於人群,可謂奇妙無比之玄德。
⑥句義:玄德的深奧、遠大,與“有爲意識”所知的事物往往是相反的;把握无爲思識中的玄德行爲實踐,就能實現大治大順。
〖註音〗
愚:yú音娛;
恆:héng音橫;
稽:qǐ音起。
【繁簡對照】
爲(为),難(难),賊(贼),謂(谓),遠(远),與(与),順(顺);從(从),陳(陈),識(识),會(会),國(国),舉(举),變(变),讀(读),種(种)。
第二十九章 江海
第二十九章 江海(66)
江海所以能爲百浴王者①,以其善下之,是以能爲百浴王。
是以聖人之欲上民也,必以其言下之;欲先民也,必以其身後之。故居前而民弗害也,居上而民弗重也②。天下樂佳而弗猒也③。非以其无諍與④?故天下莫能與諍。
①浴:溪谷。參見第二章註②。通行本作“谷”。後句同。 王:《說文》:“王,天下所歸往也。董仲舒曰:‘古之造文者,三畫而連其中謂之王。三者,天、地、人也,而參通之者,王也。’孔子曰:‘一貫三爲王’。”在社會爲民族的首領,例如國家統治者;在身國內環境則爲心君。
②通行本作“故聖人處上而民不重,處前而民不害”。 害:《說文》:“傷也。从宀从口。”言從家起,“言”常是危害的根源。 重:本義分量大,與“輕”相對。《說文》:“重,厚也。”重視、重量等義。又通“動”,有改變、廢棄之義。
③佳:甲本作“隼”,註其通“推”。帛書原件更似“隹”,可能因左邊一豎與下邊一橫偏長,故整理本辨爲“隼”。甲本中帶“隹”旁的字,如“進”字,其“隹”寫法類此。故此處應爲“隹”。楚簡本作“進”。進:《說文》:“登也”。有前進、進入、進取、引進、推薦等義。《周禮·夏官·大司馬》:“進賢興功,以作邦國。”進賢,即推薦賢能者。故甲本此處“隹”,應通“推”,或“進”,義爲推薦、引。修真學則以用“佳”更合理法,雙土合圭,真意爲人,則內天下歸心弗厭。 猒:修真學異構字形,象喻身國內景。厭,《說文》:“厭,笮也。”即今之壓之義。《漢書·五行志下之上》:“地震隴西,厭(壓)四百餘家。”《荀子·彊國》:“如牆厭(壓)之。”此字亦義厭惡、憎惡等。《論語·憲問》:“樂然後笑,人不厭其笑。” 此段楚簡本作:“聖人之才(在)民前也,以身後之;其才(在)民上也,以言下之。其才(在)民上也,民弗厚也;其在民前也,民弗害也。天下樂進而弗詀(詀,音占,多言,被誑,戲謔等義)。”楚簡本無“欲上民”和“欲先民”等語,疑爲後人所加。參見郭沂《楚簡〈老子〉與老子公案》。
句義:天下樂於真信、真意的統領而歸於德一,樂於推薦效法而不厭棄。
④通行本作“以其不爭”。 諍:與爭通假,甲本作“諍”《戰國策·秦策二》:“有兩虎諍人而鬥者”。下句同。
〖註音〗
重:zhòng音穜;厭,yàn音宴。
【繁簡對照】
爲(为),聖(圣),後(后),樂(乐),厭(厌),爭(争),與(与);書(书),處(处),邊(边),豎(竖),異(异),體(体),諍(诤),奪(夺),鬥(斗)。
第三十章 安居
第三十章 安居(80)
小邦寡民①。
使十百人之器毋用,使民重死而遠徙②。有車周无所乘之,有甲兵无所陳之③。使民復結繩而用之④。
甘其食,美其服,樂其俗,安其居⑤。
鄰邦相望,雞狗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⑥。
①邦:《說文》:“國也”。通行本中“邦”、“國”皆作“國”。在中國古代,國的概念與現在不同。當時的國一般指諸侯國,即由天子分封的諸侯建立的國家,相當於現在的聯邦。只有天子享有天下(指中華範圍內的聯邦),號令諸侯。諸侯國之间距離並不遙遠,故下段有“鄰邦相望”之說。 寡:《說文》:“少也”。
句義:古之聖人治天下,分設眾多較小的諸侯國,使其人民較少。各諸侯國相對獨立。這樣中央政府既不必負擔各國的治理,又因爲其國小民少,不易産生霸權的野心,君民皆易歸於淳樸。本章是繼第四章“反也者,道之動也”,第二十四章“大邦者下流也”和第二十八章“爲道者非以明民也,將以愚之也”後,進一步闡明聖人之道返樸歸真的逆向思維。道治身國,以身爲小邦,以身中性體爲寡民。性命的離道失德皆普遍現象,尤應高度重視德“一”品格和能量的治理。
②通行本作“使有什佰人之器而不用”。 毋:近通“無”,參見第二章(39)註⑤。 十百:即千。千:《說文》:“十百也”。此處指器物多。 徙:義遷移。遠徙,通行本作“不遠徙”,即不遠遷之義。遠徙,可解爲遠離遷徙。參《道藏》甲本註。
句義:形而下之器皆後天之物,多則蔽。故修真明德實踐者應去奢華而取儉樸,從儉器而重先天德“一”之炁。使身國內的性體重視性命分離的可能性,而不遠離身形命體。
③周:《說文》:“密也”。有遍、全、都等義。根據《金石文字辨異》“古人周舟二字多通用”,周即舟也。“有車周”通行本作“雖有舟輿”,下句“有”前亦有“雖”。 乘:乘車,乘舟。《玉篇》:乘,升也。 甲:指鎧甲,古時戰士的護身衣。 兵:《說文》:“械也”。本義兵器、武器。又有士兵、軍隊、軍事等義。 陳:本義爲陳列。又有陳述、公佈等義,古國名。
句義:人民安守本土,故有車舟而不用;各國皆不興兵滋事,故不必存放鎧甲與兵器。身國中的車周,周天循度而行,只爲承載天光德能而運轉其中;道光德能雖有類似甲兵的功用,但只供防護而不用於炫耀和殺戮。
④結繩:即結繩記事,是在繩上打上大小不同的結,表示不同的事情。這是原始的記事方式,此處義爲返樸歸真。
句義:用道“○”德“一”教化轉化引領性體系統回歸“无之以爲用”。
⑤甘:美味,甜、好。 美:美味。與“善”字構形同意,又與醜相對。 烹享美味,做穿美衣,樂於鄉俗,安於居所。所謂安居樂業是也。 通行本後二句作“安其居,樂其俗”。
句義:道治身國,命體這一小邦,要美味於簡食素餐,悅意於粗衣簡飾,樂順於世俗環境,安心於火宅修真。
⑥狗:通行本作“犬”。
句義:人民回復淳樸本性,清心寡欲,不貪異味,不求遠物,即使與鄰國相互可望,雞狗之聲可聞,也無涉足異邦的心思,至死也不叛逃性地往來。 道治身國者與非道治身國之間,命體與命體雖然互爲“鄰邦”而朝夕相處,凡俗後天的交流相互不斷。但是性體之間因境界層次的不同,即使其老死,這種交流也難以通過命體進行。這就是和光混俗的特點。
〖註音〗
寡:guǎ音剐;毋:wú音吾;徙:xǐ音喜;乘:chéng音成。
【繁簡對照】
遠(远),車(车),陳(陈),復(复),結(结),繩(绳),樂(乐),鄰(邻),雞(鸡),聲(声),聞(闻);貴(贵),賤(贱),農(农),徵(征),奪(夺),義(义),遷(迁),雖(虽),國(国)。
第三十一章 不積
第三十一章 不積(81)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①。
知者不博,博者不知②。
善者不多,多者不善③。
聖人无積,既以爲人己愈有,既以予人己愈多④。
故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爲而弗爭⑤。
①信:从人,从言。人的言論應當是誠實的。本義:真心誠意。《說文》:“信,誠也。”相信、信任、信用、真實等義。 通行本句下有“善者不辯,辯者不善”句,帛書無。
句義:誠實可信的言詞淳樸而不華麗,華麗的言詞並不可信。
②句義:以有爲意識智知爲用的人,所知並不廣博;真正知識廣博的人以无爲思識爲用,慧識與智識同運,並不是單純用有爲意識而掌握。
③通行本無此二句。
句義:真正好善的人樂於施捨,不會執著於過多的擁有;貪多的人不會是真正的善者。
④積:《說文》:“聚也”。禾穀之聚曰積,即堆積穀物。累積,積蓄。通“襀”。衣裙的褶子;又通“績”,功勞。 予:甲本殘,乙本爲“予”,通行本作“與”。《說文》:“推予也”。給予。
句義:聖人是不爲私己而聚積財和物,盡力爲別人付出而自己卻更增加;盡力施予別人自己卻越多,捨即是德(得)。
⑤人之道:甲本殘缺,通行本作“聖人之道”。 人:《說文》:“人,天地之性最貴者也。此籀文象臂脛之形。”甲骨文字形,象側面站立施禮的人形。《禮記·禮運》:“故人者,天地之德,陰陽之交,鬼神之會,五行之秀氣也。故人者,天地之心也,五行之端也,食味,別聲,被色,而生者也。”儒家認爲:“人者,仁也。”關於人的稱謂有“人”、“民(百姓)”、“君子”、“有欲者”、“聖人”等。人,尊貴之稱。人之平平者“民(百姓)”也;人之賢者“君子”也;人之欲未去盡者“有欲者”(即尚需進道修證者);人之修道有成者“聖人”也。與人相對的是“物”,“物或”一詞,即泛指事物、萬物、物類。
【繁簡對照】積(积),聖(圣),爲(为),爭(争);辯(辩),書(书),無(无),殘(残)。
第三十二章 三寶
第三十二章 三寶(67)
天下皆謂我大,不宵①。夫唯大,故不宵②。若宵,細久矣③。
我恆有三寶之④:一曰慈⑤,二曰檢⑥,三曰不敢爲天下先。
夫慈,故能勇;檢,故能廣;不敢爲天下先,故能爲成事長⑦。
今捨其慈且勇,捨其檢且廣,捨其後且先,則必死矣⑧。
夫慈,以戰則勝,以守則固。
天將建之,如以慈垣之⑨。
①我:作者自謂,即老子。老子,爲道的化身,故曰大。 “我大”通行本作“我道大”。 乙本作“不宵”,通行本作“似不肖”。至“夫唯大”以前甲本缺,從乙本補之。 宵:本義爲夜也,與“肖”通,據語音名源,宵通小,爲“小”;又義爲相像,音爲去聲。《漢書·刑法志》:“夫人宵天地之貌。”後句甲乙本“肖”皆作“宵”。
句義:道之大,不似意識想像所比擬之小範圍。
②句義:正因爲其大無外,故不可以片面地用後天有爲意識,僅僅單純用智識的狹隘之小而揣度其大。
③細:微也,小也。通行本作“若肖久矣,其細也夫”。
句義:如若小,則又是“其小無內”地細微。
④寶:甲本作“葆”,含藏修真學訣義。葆通假“寶”。《史記·樂書》:“天子之葆(寶)龜也。”通行本作“我有三寶,持而保之”。
⑤慈:《說文》:“愛也”。帛書作“茲”,修真學象意選字,強調“有心爲德不爲德,無心之慈方爲真”。後兩段同。茲:《說文》:“草木多益”。茲、慈有一共同的異體字,即茲下加四點。
⑥檢:本義爲書匣上的標簽,或题写目函。《廣韻》:又檢校也。有檢查、檢點、檢討、檢索等義。又通“斂”,收斂,約束言行。此處指反省、檢查自己的過失。通行本作“儉”。下同。
⑦廣:《說文》:“殿之大屋也”。王筠《句讀》:“無四壁而上有大覆蓋,是曰廣。”後句通行本作“故能成器長”。
句義:我因慈愛眾生,無私無畏,所以果敢有力;由於經常反省檢查自己的過失和不足,所以胸懷廣闊博愛,能慈容包化同;不因私而逞勇於天下,故能成就德道事業的長久。
⑧“捨其檢且廣”一句甲本無,疑有遺漏,依乙本補之。通行本作“今捨其慈且勇,捨儉且廣,捨後且先,死矣”。
句義:由无私的“慈、檢、後”而自然能夠“勇、廣、先”。如果捨公失去“慈、檢、後”而言私欲的“勇、廣、先”,則“勇”非其義,“廣”非其德,“先”非其道。故必爲取禍之道也。
⑨建:《說文》:“立朝律也”。《廣雅》:建,立也。 如:从女,从口。本義:遵從,依照。《說文》:“從隨也”。有好像、如同、如果,去、往,若等義。甲本作“女”。女,古通“汝”,亦通“安”(安之異體爲女上有一短橫,形極相近),通“如”(《集韻》謂如,古作“女”)。楚簡本中“如”皆作“女”。 垣:築牆圍繞,護衛之義。通行本作“天將救之,以善以慈衛之”。
句義:天道所扶生確立者,必以慈愛關懷衛護德者生存發展。德者則以慈愛眾生相印於天道,互爲依存,循軌不逾。
〖註音〗
垣:yuán音元
【繁簡對照】
寶(宝),謂(谓),細(细),恆(恒),檢(检),爲(为),廣(广),長(长),後(后),戰(战),則(则),勝(胜),將(将);從(从),補(补),義(义),與(与),漢(汉),書(书),樂(乐),龜(龟),築(筑),牆(墙),圍(围),繞(绕),衛(卫)。
第三十三章 不爭
第三十三章 不爭(68)
善爲士者不武①;善戰者不怒②;善勝敵者弗與③;善用人者爲之下④。
是謂不爭之德,是謂用人,是謂天,古之極也⑤。
①士:从一,从十。善於做事情,從一開始,到十結束。本義:古代男子的美稱。《說文》:“士,事也。”謀士,武士,士大夫等。泛指賢能的人。 武:从止,从戈。據甲骨文,人持戈行進,動武。本義:勇猛,猛烈。《左氏春秋·宣公十二年》:“楚子曰,夫文,止戈爲武。……夫武,禁暴戢兵,保大定功,安民和眾,豐財者也。”武力,武鬥等義。
句義:以道德治理身國的人,不會崇尚武力而征服別人。 本章所反應的聖人思想同樣與常人的思維方式恰恰相反。
②戰:从戈,單(占)聲。本義:作戰,打仗。《說文》:“戰,鬥也。”
句義:真正懂得作戰的人,心平意和,不會妄動怒氣自亂心身。
③與:《說文》:“黨與也”。即指相互結爲黨與。黨,在古代多爲貶義,如結黨營私。與,有給予、贈與,和、跟、同等義。本字甲本缺,通行本“弗與”作“不爭”。
句義:常規的有爲意識,勝敵之法莫過於結黨聯盟,合力擊之而勝。而真正掌握勝敵之訣竅者,首重是否合乎道義天理;只要屬於道義天理者,不必不擇手段地結黨聯盟,得道多助,因而最終必然取勝。
④句義:善於用人的人處於人之下,謙虛且尊重人。
⑤謂:帛書作“胃”,通“謂”。參前面章中注釋。後句同。 爭:甲本作“諍”,含修義,通“爭”,參見第二十九章註④。 天:《說文》:“顛也,至高無上。从一大”。《論衡·談天》:“天,氣也。”通行本作“是謂用人之力,是謂配天,古之極也”。《淮南子·天文訓》認爲,天地未分以前,混混沌沌;既分之後,輕清者上升爲天,重濁者凝結爲地;天爲陽氣,地爲陰氣,二氣相互作用,産生萬物。
句義:本段是據上段所言“不武、不怒、弗與”及“爲之下”作的總結:是爲不爭之德也,是用人之道也;是至高無上的真理,古之極理也。
【繁簡對照】爭(争),爲(为),戰(战),勝(胜),敵(敌),與(与),謂(谓),極(极);後(后),諍(诤)。
第三十四章 用兵
第三十四章 用兵(69)
用兵有言曰:吾不敢爲主而爲客;吾不進寸而芮尺①。
是謂行无行,攘无臂,執无兵②,乃无敵矣③。
莫大於无適,无適近亡吾寶矣④。
故稱兵相若⑤,則哀者勝矣⑥。
①兵:《說文》:“械也”。本義兵器、武器。又有士兵、軍隊、軍事等義。 “吾不”乙本同通行本作“不敢”。 主:《說文》:“鐙中火主也”。譯文:主,燈中的火炷。象燈盞、燈架之形。註釋:主、炷亦古今字。 客:《說文》:“寄也”。註:寄,王筠《句讀》:“偶寄於是,非久居也。” 芮:本義爲草初生柔弱的樣子,含退義,表達卑微的謙詞。乙本及通行本作“退”。
句義:兵法中說:戰爭的勝負結果,不在於先發制人,而在於反客爲主,以退爲進。
②攘:推攘。攘臂,指捋起袖子,露出胳膊。振臂高呼之義。甲本作“襄”,古同“攘”。 執:捕捉,拿、持。
句義:在反客爲主的退讓中,謀之於未戰之先,在運動中沒有蹤蹟可尋,聞呼喊而不見人影,欲捕捉不見兵丁。
③乃:於是。通行本作“扔”。 敵:有整理本作“適”。此字雖殘缺,但右邊所見筆路應與“敵”同,非“適”。
句義:本章承上章而來,用兵乃“不得已而用之”,唯以符合道義天理。處弱守柔,謀之於未戰之先,反客爲主,以退爲進,慈、檢、後,不武、不怒,不爭鋒芒,也就無敵於天下。
④:修真學異構字,甲本用“”,突出其中的修真意義。 適:本義往、到。《玉篇》:“適,女子出嫁。”又符合、適合、適當、適應(如適者生存)等義。此處主要指適合時宜,符合天意民心。无適,乙本作“无敵”,通行本作“輕敵”。 近:乙本用字。甲本作“斤”,與“近”形近通。 葆:通“寶”,參見第三十二章註④。後句甲本作“无適斤亡吾吾葆矣”。此處多一衍字“吾”。通行本作“輕敵則幾喪吾寶”。
句義:用兵之道最大的禍端莫過於不適時宜,捨慈而逞匹夫之勇,棄檢而驕傲自滿,忘後而蠢敢爭先。不知如何抉擇時適、捕捉戰機,就是喪失了我的三寶。
⑤稱兵:指興兵,軍事行動。乙本及通行本作“抗”。 若:同、相當、選擇。
⑥哀:語音同源通“愛”。《淮南子·說山》:“各哀其所生”。《管子·侈靡》:“國雖弱,令必敬以哀”。哀:从口,衣聲。本義:悲痛、悲傷。《說文》:“閔也”。《廣雅》:“痛也”。
句義:兩軍對壘而兵力相當時,那麽愛兵如己出的仁義之師一方必勝。
〖註音〗
芮:ruì音瑞;攘:rǎng音壤;稱:chēng音撑;若:ruò弱。
【繁簡對照】
爲(为),進(进),謂(谓),執(执),敵(敌),禍(祸),於(于),寶(宝),稱(称),勝(胜);義(义),適(适),據(据),彙(汇),異(异),體(体),無(无),輕(轻),則(则),幾(几),喪(丧),聲(声)。
第三十五章 懷玉
第三十五章 懷玉(70)
吾言甚易知也,甚易行也;而人莫之能知也,而莫之能行也①。
言有君,事有宗②。其唯无知也,是以不我知③。
知我者希,則我貴矣。是以聖人被褐而懷玉④。
①通行本作“天下莫能知,莫能行”。 本章是對前面章節的一次總結。聖人之言本是平易而易於實行的,但人們卻往往因欲望蒙蔽了智慧之眼,不能領會其真實內涵,因而也就不能付諸於行動。這是因爲聖人抛卻自私的狹隘,合於自然真常,所言所行皆符合大道至公的天理,而絕非自私利己;常人則一般難於突破自我利己的狹小圈子,言行必然與自然大道恰恰相反,故而難以理解聖人的思想境界。
②言:說也。《說文》:“直言曰言,論難曰語”。 君:从尹,从口。“尹”,表示治事;从“口”,表示發佈命令。發號施令,治理國家。本義君主,國家的最高統治者。《詩·大雅·公劉》:“君之宗之。”《說文》:“君,尊也。”君主,主宰等義。又泛爲尊稱。 事:職事,從事,事物等義。參見第二十四章註⑦。 宗:从宀示。示,神祇,宀,房屋。在室內對祖先進行祭祀。本義宗廟,祖廟。《說文》:“宗,尊祖廟也。”祖宗,宗族,根宗,尊崇等義。《詩·大雅·公劉》:“食之飲之,君之宗之。”通行本作“言有宗,事有君”。
句義:聖人之言行皆有主旨、有宗根,並非無稽之談。
③通行本“我”後多一“者”字。
句義:常人無法進入“无爲而知”,不知萬物演化的來龍去脈,所以不能理解我道之正言。
④希:少也。 被:表面、覆蓋、蒙受等義。又同“披”,音亦同。穿著之義。《楚辭·九歌·國殇》:“操吳戈被犀甲。” 褐:粗布或粗布衣。 懷:帛書作“褱”,修真學表意選字,去心無心而懷爲真褱。簡體爲“怀”。
句義:聖人外表粗衣陋服,卻身懷道德與韜略,如美玉裹於破布之中,不爲人知。萬物以希爲貴,聖人非是不想使自己的言行廣於大眾,益於人民。所以要被褐懷玉,是因爲人們太不珍惜容易得到的寶物。
〖註音〗
被:pī音披;褐:hè音賀。
【繁簡對照】
懷(怀),則(则),貴(贵),聖(圣);處(处),賀(贺),體(体),書(书)。
第三十六章 知病
第三十六章 知病(71)
知不知,尚矣;不知不知,病矣①。
是以聖人之不病,以其病病也,是以不病②。
①通行本作“知不知上,不知知病”。 尚:《說文》:“曾也”。尚且、仍、還等義。又《廣雅》:“尚,上也。”尊崇、崇尚等義。《書·孔安國序》:“以其上古之書謂之尚書。” 病:《說文》:“疾加也”。譯文:疾患加重。動詞化爲生病、患病等義。又有弊病、毛病、損害、憂慮等義。如:“禍國病(義損害)民”。《戰國策·東周策》:“君若欲害之,不若一爲下水,以病(義損害)其所種。”《論語·衛靈公》:“君子病(義憂患)無能焉,不病(義憂患)人之不己知也。” 本章緊接上章聖人之言不被人知而論,故言:能夠知道自己無知者,尚且不爲大過,可以修真明德改變;怕的是不知道自己無知而固執己見,堅持有爲意識,唯智(知)用事,那才是真正令人憂慮的真毛病。
②句義:聖人所以圓滿而沒有缺陷過失,是因爲憂患自己可能有毛病和不足,戒、懼、謹、慎,內修道德,外煉命性,慧修心智,防患於未燃,故能避免一切毛病、憂患的産生。
【繁簡對照】
聖(圣)。
第三十七章 畏畏
第三十七章 畏畏(72)
民之不畏畏,則大畏將至矣①。
毋閘其所居,毋猒其所生②。夫唯弗猒,是以不猒③。
是以聖人,自知而不自見也,自愛而不自貴也④。故去被取此⑤。
①甲本作“□□□畏畏則□□□□矣”,“□”爲缺字,據乙本補全。通行本作“民不畏威,則大威至矣”。 畏:據甲骨文意思是鬼手拿杖打人,使人害怕。《說文》:“畏,惡也”。鬼頭而虎爪,可畏也。譯文:畏,因可怕而厭惡。此字名詞化爲可怕的事,或危險。又《廣雅》:畏,罪也。
句義:承上章,聖人戒懼謹慎,此爲有憂患意識,可以防危避險;常人往往愚智用事,逞強恃勇,此即會招致大禍。
②毋:《說文》:“止之也”。《論衡·譴告》:“毋者,禁之也。” 閘:从門,甲聲。本義開閉門。根據樞轉軋軋有聲而造字。本義讀押。閘:《說文》:“開閉門也”。《重訂直音篇》:閘,音押,開閉也。通行本作“無狎”或“無狹”。 猒:修真學異構表意字,象喻身國內境無“厂”制約之猒。與厭通假。《說文》:“厭,笮也。”即今之壓之義。《漢書·五行志下之上》:“地震隴西,厭(壓)四百餘家。”《荀子·彊國》:“如牆厭(壓)之。”此字亦義厭惡、憎惡等。《論語·憲問》:“樂然後笑,人不厭其笑。”第二十九章:“天下樂推而弗猒也”。 本句中“居”與“生”二字指民之生存也。
句義:聖人之治者不會自恃其強而限制壓迫人民的生存。
③前一“厭”音義應同“壓”,後一“厭”主要作厭惡解,也含“壓”義,壓制於人,必反受其壓。
句義:只有不壓迫人民,才不會被人民所厭惡和抛棄。內身國眾生的治理同樣應當如此,強制的措施並不是明智之舉,只有德化才是出路。
④自知:自己真正了解自己的本來。人貴有自知之明。 自見:自以爲是,自大。 愛:《說文》:“愛,惠也”。親愛、仁愛等義。自愛:潔身自好,不敢妄爲。 貴:从“貝”,表示與錢物有關。本義物價高,與“賤”相對。《說文》:“貴,物不賤也。”有珍貴、貴重、崇尚、重視等義。自貴:自我顯貴,人前賣弄。
⑤被:从衣,皮聲。本義:睡眠時用以覆體的夾被、被子。有被迫、被動等義。又音義同“披”,搭衣於肩背。有表面、覆蓋、蒙受等義。乙本作“罷”。罷,本義爲停止、完畢等,古又同“疲”。通行本作“彼”。 此處與第一章“去皮取此”義近同。用“被”字,含有被動語義,即被後天濁識、我見的淺表意識蒙蔽之義。即清除其膚淺的、濁識欲念“自見、自貴”的包裹,而取其實在的、本分的“自知、自愛”。
〖註音〗
毋:wú音无;閘:yā音押;弗:fú音服;厭:yàn音宴;被:pī音批。
【繁簡對照】
厭(压),厭(厌),聖(圣),見(见),愛(爱),貴(贵);殘(残),據(据),補(补),義(义),無(无),狹(狭),罷(罢),畢(毕),從(从),頭(头),書(书)。
第三十八章 天網
第三十八章 天網(73)
勇於敢者則殺,勇於不敢者則栝①。此兩者或利或害②。
天之所惡,孰知其故③?
天之道,不彈而善勝,不言而善應,不召而自來。彈而善謀④。
天網恢恢,疏而不失⑤。
①勇:本作勈,或作恿。从力,與力氣有關。本義果敢,膽大。《說文》:“勇,氣也。”勇氣、勇敢等義,此處主要指有力氣。 敢:會意。本義勇敢,有膽量。《說文》:“敢,進取也。”此處指敢於逞強或冒犯之義。 殺:形聲。从殳,杀聲。古字作“杀”。本義殺戮。《說文》:“殺,戮也。”殺死、殺生等義。又有削、減、衰微、死板等義。 栝:《說文》:“炊竈木”。即撥火棍。又箭末扣弦處,機栝。通“括”。栝、括、活音古同。機栝者,靈活之機構,又撥火棍有助炊之義,故引申義通“活”。通行本作“活”。
句義:憑藉力氣就膽大妄爲即是敗亡之途,雖有力氣而不敢妄爲則是保身之道。勇於敢者,此處隱含憑藉手段,爲圖個人目的,而行種種不善之舉的意思。
②此:帛書缺,以通行本補。《道藏》甲本補作“知此”二字。 “敢”與“不敢”其利害關係顯而易見。
③句義:天之所惡者,無非離道失德的行爲,但這是什麽緣故呢?
④彈:《說文》:“行丸也”。彈或从弓持丸。發射彈丸使丸疾行爲彈。《集韻》:“彈,射也。”有彈弓、彈丸,敲擊、彈唱、彈琴,彈劾等義。 應:應當。又有應答、應承、應和、感應等義。 召:《說文》:“呼也”。 謀:《說文》:“慮難曰謀”。謀略、謀劃等義。 “不彈而善勝”乙本作“不單而善朕”。乙本中“勝”作“朕”。通行本作“不爭而善勝”。《金石文字辨異》:“漢鏡銘白牙單琴。按:單即彈字。”本段乙本前後用兩個“單”。甲本後句用“彈”,前句缺,對比之,甲本前句亦作“彈”。後句通行本作“繟然而善謀”。
句義:天道化生萬物本如發射彈丸,可謂“神龍見首不見尾”,無所知其所出,無所知其所來。然而萬物之生又無所不是由其來,萬物之死亦無所不是由其去。天道至高無上,主宰著萬物,但她卻不會自恃其強,根據自己的喜好,隨意降禍懲罰於萬物。雖不隨意降禍於萬物,但萬物如果背離天道卻是無法逃脫其制約的。故曰:“不彈而善勝。”天雖不言,然而感應萬方;無需呼喚,自會應現;天若因萬物的背道而降禍,其謀略必然精妙絕倫,恰如其分,不會有絲毫的差失和不妥。
⑤恢:《說文》:“大也”。恢恢,寬闊廣大貌。
句義:天網雖大且疏,但沒有任何自恃聰明者的罪孽可以逃脫她的制約。
〖註音〗
栝:guā音刮;孰:shú音熟; 彈:tán音潭; 繟:chǎn音产; 恢:huī音灰;疏:shū音殊。
【繁簡對照】
網(网),則(则),殺(杀),兩(两),惡(恶),彈(弹),勝(胜),應(应),謀(谋);處(处),義(义),爲(为),機(机),補(补),單(单),認(认),異(异),漢(汉),後(后),據(据),産(产),寬(宽),廣(广)。
第三十九章 司殺
第三十九章 司殺(74)
若民恆且不畏死,奈何以殺懼之也①?
若民恆是死,則而爲者,吾將得而殺之,夫孰敢矣②?
若民恆且必畏死,則恆有司殺者③。
夫代司殺者殺,是代大匠斵也;夫代大匠斵者,則希不傷其手矣④。
①甲本殘缺,乙本作“若民恆且○不畏死”。通行本作“民不畏死”。 恆:《說文》:“常也”。《易·序卦傳》:“恆者,久也。”長久,經久不衰的意思。 懼:害怕,恐懼。甲本作“愳”,心上有二目,“懼”之古體也。本句通行本作“奈何以死懼之也”。
句義:如果人們從來就不怕死的話,那又爲何以死來相威胁呢?
②通行本:“若使民常畏死,而爲奇者,吾得執而殺之,孰敢?”其與乙本近同。則:《爾雅》:“則,法也;則,常也”。金文从鼎,从刀。古代的法律條文刻鑄在鼎上,以便人遵守。 孰:誰,哪個,哪些人。
句義:如果人們總是要死的,對守法而生活的人,我也將對其實施殺伐懲治,那怎麽敢呢?以德治理身國,就不應人爲地操弄生殺之機,玩弄法律。
③司殺者:即掌握生殺之權的人。
句義:即使人們一直畏懼死亡,法律也會確立依法而掌握生殺之權者。在這裏作者指出法治應當獨立,依法司職,而統治者不應幹預司法。
④代:代替。甲本作“伐”。伐,可作“代”。《金石文字辨異》:“唐裴鏡民碑計功代縷鍾鼎。按:伐作代。”仍爲砍伐之義。此處根據上下文應取乙本作“代”爲妥。 斵:古同“斫”,用刀、斧等砍劈。通行本:“常有司殺者。夫代司殺者,是謂代大匠斵,夫代大匠斵者,希有不傷其手矣。”
句義:取代司法獨立,以權代法而操弄殺機的人,必然自敗其身。這就像代替高明的木匠砍木頭一樣,如果連木匠都不能砍的木頭,而你去砍的話,真是很少不會傷及你的手啊。 上章言:“天之道,不彈而善勝”,“彈而善謀。”天生萬物,萬物必須遵守天道的運行規律,否則必然受到其懲罰。所以,天地是主宰萬物的。作爲身國內外環境的治理者都必須順應无爲而治的自然法則,不可對其範圍內的眾生採取危險、恐嚇的辦法,更不能越俎代庖,人爲地操弄生殺之權,以權代法。相反,人類只有無條件地服從自然的法則,才能久立於天地間。否則就是敗身之道,敗亡之途。
〖註音〗
懼:jù音拒;孰:shú音熟;斵:zhuó音卓。
【繁簡對照】
殺(杀),恆(恒),懼(惧),傷(伤);殘(残),體(体),與(与),義(义),爲(为),異(异),計(计),縷(缕),鍾(钟),謂(谓)斵(斫)。
第四十章 貴生
第四十章 貴生(75)
人之饑也,以其取食之多也,是以饑①。
百姓之不治也,以其上有以爲也,是以不治②。
民之輕死,以其求生之厚也,是以輕死③。
夫唯无以生爲者,是賢貴生④。
①:甲本作“”,乙本作“”。修真學異構字,與“稅”同音近義。本句通行本作“民之饑,以其上食稅之多”。稅,本義田賦。《說文》:“稅,租也。”泛指賦稅。
句義:人民所以饑饉是因爲治理者徵收過多的賦稅。
②上:《說文》:“高也”。此處指治理者。 有以爲:即有爲之治,治理者爲了個人利益、目的、喜好、欲望等而推行的治理方法。參見第十一章註③。通行本作“民之難治,以其上之有爲,是以難治”。
句義:人民所以難以治理,是因爲治理者以自己的私心貪欲,用後天有爲意識來制定制度方針,這樣必然違背天心民意,因此不能夠實現治理。
③輕:甲本用“巠”。巠:修真學象意取用之字,巠死,指命體特定部位的功能喪失。古文中多義,可通經、輕、勁、頸、逕等。輕死:此處指迫於生計,铤而走險。通行本“其”後多一“上”字。
句義:生民所以要不惜身家性命,铤而走險,正是爲了謀求生存的強烈願望所促使。
④賢:《說文》:“多才也”。有良、美善等義。又爲勝過、超過之義。韓愈《師說》:“師不必賢於弟子。”《戰國策·趙策》:“賢於長安君。”通行本後句作“是賢於貴生”。
句義:只有尊道貴德的无爲化生,順應民生的行爲,才是賢良愛惜和貴重民命。民生的“輕”與“貴”,應當德治爲本,法治爲輔。對於內身國的治理,同樣應當眾生一體,提倡德治爲主戒治爲輔,而不能對體內的眾生採取敵視的態度。
【繁簡對照】
貴(贵),饑(饥),稅(税),爲(为),輕(轻),賢(贤);難(难),義(义),經(经),勁(劲),頸(颈),逕(迳),處(处),於(于)。
第四十一章 柔弱
第四十一章 柔弱(76)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仞賢強①。萬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②。
故曰:堅強者,死之徒也;柔弱微細,生之徒也③。
兵強則不勝,木強則恆④。
強大居下,柔弱微細居上⑤。
①仞賢強:甲本作“仞賢強”,修真學專用名詞。通行本作“堅強”,乙本作“信堅強”。《道藏》甲本註:即《說文》之。《廣雅·釋詁》“挺終,竟也”。“亙”之異體較多,如、等,其義竟也。,此字在修真學中含:草下土中非百了,循環不息論短長”之義。仞:修真學中借“韌”示象。
句義:人活著的時候,其軀體是柔軟的,死後其屍體卻是挺直堅僵的,並且具有不同的表現。 本章從人與萬物的自然特性來說明人們爲什麽應當遵行守德無離、柔弱處下的道理。
②:音義近枯槁,修真學中則另有它解。:“槁”的通假近義,見《漢語大字典·高部》。槁,亦作“槀”。《說文》:“槁,木枯也。”指樹木枯乾,死亡。乙本作槁。
句義:萬物草木生的時候是柔軟脆弱的,其死卻枯乾變硬。
③堅:本義泥土堅硬。《說文》:“堅,剛也。” 徒:步行。《說文》:“徒,步行也。”《廣韻》:“徒,黨也,又步行也,空也。”有黨徒、同類、門徒、空的、徒勞等義。此處指同一類。 柔弱微細:乙本作“柔弱”,通行本作“柔弱者”。
段義:所以說,堅強剛硬是屬於容易敗亡一類的,柔弱微細才是存身延命之途。
④兵:《說文》:“械也”。本義兵器、武器。又有士兵、軍隊、軍事等義。 恆:《道藏》甲本註:恆當作,據語音名源通假恆通於橫,指大木砍倒橫陳狀。乙本作“兢”。通行本此處作“折”或“共”。
句義:兵器和軍隊過於強大,則難免窮兵黷武好戰,最終必然就是敗亡之道。樹木強大,雖可以傲立於風雨中,但也必然會被人取用,僵橫其體。
⑤居:《說文》:“蹲也”。此處指處於。 乙本和通行本無“微細”二字。
句義:強大者處下,柔弱者處上。這是自然規律,如果人們主動地遵從,則必然是得道者多助,延長其在自然界中的存在時間。否則,以常理去求強、求大,而又不知韜光養晦,動輒鋒芒畢露,則必然早敗其身,早敗其邦。
〖註音〗
枯:kū音哭;槁:gǎo音搞;恆:héng音横;亙:gèn音亘。
【繁簡對照】
堅(坚),強(强),萬(万),則(则),勝(胜),恆(恒),細(细);賢(贤),廣(广),釋(释),異(异),體(体),較(较),義(义),韌(韧),後(后),屍(尸),漢(汉),乾(干),狀(状),處(处),無(无)亙(亘)。
第四十二章 天道
第四十二章 天道(77)
天下之道,猶張弓者也①。高者抑之,下者舉之②;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補之③。
故天之道,有餘而益不足④。人之道⑤,不足而奉有餘⑥。
孰能有餘而有以取奉於天者?此有道者乎⑦!
是以聖人爲而弗有,成功而弗居也⑧。若此,其不欲見賢也⑨。
①乙本及通行本無“下”字。 猶:好像、如同。 張:从弓,長聲。本義:把弦安在弓上。《說文》:“施弓弦也”。
句義:天下之道,如同張弓舉射一樣。
②抑:帛書作“印”,內含修真學之義。羅振玉《增訂殷虛書契考釋》“許書印、抑二字古爲一字。”左是手爪,右象跪著的人,合起來表示用手按人使之跪拜。《說文》:“抑,按也。从反印。”即說“抑”爲“印”之反字。抑,又有抑制、壓迫、或是、抑或等義。
句義:張弓舉射,可以把高處的降下來,下面的發射上去。如此使原來各自處於高與下的物體位置産生變易,天道這樣便能使萬物向中和的方向發展,而不是兩極分化,拉開距離。
③:甲本用修真學異構字。“”,與損近義而不完全同義,內含修意。下段同。
句義:此處進一步說明前句的道理,天道在自然无爲中“有餘而益不足”。
④益:通行本作“補”。
⑤通行本句後有“則不然”。
⑥而:通行作“以”。
句義:人因私心貪欲,有財有權者,憑藉其勢力剝奪勢弱者,而使自身利益得到更加的鞏固和提升,使兩極分化拉開距離更加明顯。
⑦孰:誰,哪個。 乎:語氣歎詞。通行本作“孰能有餘以奉天下,惟有道者”。
句義:誰能拿出自己多餘的來奉獻於天呢?此唯有真正的道者啦!
⑧弗:象形。甲骨文字形,中間象兩根不平直之物,上以繩索束縛之,使之平直。本義:矯枉(校直、校正)。《說文》:“弗,矯也。”又爲“不”的同源字,義同。
句義:所以聖人有所作爲,是无私无欲而爲,一切都不視爲己有,成功卻不居功自傲。
⑨見:“現”的古字。顯現,出現,實現。本段通行作“是以聖人爲而不恃,功成而不處,其不欲見賢”。
句義:既然一切都不屬於自己,那麽也就不想顯現賢能於世了。
〖註音〗
弗:fú音服;孰:shú音熟;恃:shì音是。
【繁簡對照】
猶(犹),張(张),舉(举),餘(余),(损),補(补),聖(圣),爲(为),見(见),賢(贤);異(异),體(体),與(与),處(处)。
第四十三章 水德
第四十三章 水德(78)
天下莫柔弱於水①,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先也,以其无以易之也②!
水之勝剛也,弱之勝強也③。天下莫弗知也,而莫之能行之也④。
故聖人之言云曰:受邦之詬,是謂社稷之主⑤;受邦之不祥,是謂天下之王⑥。
正言若反⑦。
①通行本作“天下柔弱莫過於水”。 有形有質的物質中,水最柔弱。
②先:據甲骨文,上面是“止”(腳),下面是“人”。意思是腳已走在人的前面。本義前進,走在前面。通行本作“勝”。
句義:天下沒有比水更柔弱的,但攻擊堅強卻沒有能勝過它的。因爲沒有比用水更容易的辦法了!
③甲本殘,乙本作“水之朕剛也,弱之朕強也”。乙本“勝”均作“朕”。通行本作“故柔勝剛,弱勝強”。
④弗:象形。甲骨文字形,中間象兩根不平直之物,上以繩索束縛之,使之平直。本義:矯枉(校直、校正)。《說文》:“弗,矯也。”又爲“不”的同源字,義同。通行本作“不”。
句義:水勝剛,弱勝強。這個道理天下沒有人不知,但卻沒有人真正實行。
⑤邦:《說文》:“國也”。諸侯邦國之稱。通行本作“國”。下句同。 詬:帛書作“訽”,另含修意。與“詬”音義同近,通用,義恥辱也。通行本作“垢”。 謂:帛書作“胃”,相通。下同。 社:《說文解字》:社,地主也。旧《辭海》:社稷:社,土神,稷,榖神,爲天子诸侯所祭。稷:《說文》:“稷,齌也。五穀之長。”稷穀,指高粱。引申爲莊稼和糧食總稱。古代以稷爲百穀之長,古代奉祀爲穀神。社稷,指國家。
句義:水不僅柔弱處下,而且可以“處眾之所惡”,不惜污染自身而清除眾物之垢。大海所以能大,不僅處於最下,而且也包容了萬物之滌垢。所以,有能承受一國之污辱的量度才可作一國之主。
⑥祥:从示,羊聲。本義凶吉的預兆,預先顯露出來的迹象。《說文》:“祥,福也。一云善”。
句義:具備能夠承受一國之凶兆的胸懷,才可以稱得上是天下的王者。
⑦正確的言論,如同是相反的一樣。忠言逆耳。
〖註音〗
詬:gòu音夠;稷:jì音季;弗:fú音服;穀:gǔ音古。
【繁簡對照】
於(于),堅(坚),勝(胜),剛(刚),聖(圣),詬(诟),謂(谓),爲(为);殘(残),從(从),補(补),過(过),國(国),恥(耻),馬(马),穀(谷),長(长)。
第四十四章 右介
第四十四章 右介(79)
和大怨,必有餘怨,焉可以爲善①?
是以聖右介而不以責於人②。
故有德司介③,无德司④。
夫天道无親,恆與善人⑤。
①焉:如何。通行本作“安”。
句義:修真明德應高度重視身國中冤親債主之間的釋怨解紛、清因化業。但是調和雙方大的恩怨,必然留下餘怨。如此怎麽可以稱善呢?真正的“大怨”是很難調和的,調和的結果不是一方不滿意,就是另一方不滿意,有時甚至雙方都不滿意。那麽作者是否反對調和呢?並不是。問題是以什麽樣的姿態去充當調解人,是以自己的願望強行使別人服從呢,還是以“聖右介”的低位,溝通雙方?參見下。
②聖右介:乙本作“聖人執左芥”,通行本作“聖人執左契”。各本以爲“介”與“芥”假爲“契”,即契約之義,但遍查各種典籍無法找到依據。如以“契”解,即所謂“左契待合而已,右契可以責取”,此與上下文亦難相應。前句“和大怨”者是作爲第三者出現,而此處執契者,即以第一人稱出現,顯然矛盾。細考“介”字,有多義,古時主有儐相迎賓,賓有隨從通傳叫介,即爲賓主之間傳話的人。《荀子·大略》:“諸侯相見,卿爲介。”又主爲左,客爲右,故賓之隨從即右介。聖右介即聖人居於客位,僅僅作爲中介人,而不強人所難。此與下段之“”剛好相對。以“”來“和大怨”是強力疏通的辦法,與中介人之低位溝通的方法正好相對。介與,即卑與亢也。位高力強者以其亢勢,雖能調和大怨,但未必不留餘怨,未必符合自然因果之規律。
③介:通行本作“契”。
④,《說文》:“,發也。从力徹。”段註:“發者,射發也。引申爲凡發去之稱。……會意。謂以力通也。”《字彙》:“,古徹字。”徹,即通也,簡體爲“彻”。此處“”爲發號施令,強力貫通之義。通行本作“徹”。
⑤恆:《說文》:“常也,从心,从舟。在二之間上下。心以舟施,恆也。古文恆從月。《詩》曰:如月之恆。”通行本作“常”。 與:會意。小篆字形,“一、勺”合起來,表示賜予別人東西。與,从与,从舁,共同擡起,與,給予。合起來表偕同、朋友。本義:賜予,施予,給予。《說文》:“與,黨與也。从舁从与。与聲。”黨與,即朋黨、私黨。又有跟、和、及、贊成、允許、贊許、贊助等義。《論語·先進》:“夫子喟然歎曰:‘吾與點也!’”《資治通鑑》卷三十二《漢紀二十四·成帝綏和元年》:“傳不云乎:‘朝過夕改,君子與之。’”又同“歟”,表感歎、反詰、疑問語氣。
句義:本句爲整部《德篇》的最後一句,也是結論:天道至公,無有親疏,唯獨總是偏助於善人。
焉:yān音淹;:chè音撤;恆:héng音橫。
【繁簡對照】
餘(余),爲(为),聖(圣),責(责),於(于),徹(彻),親(亲),恆(恒),與(与);煙(烟),執(执),約(约),義(义),種(种),據(据),難(难),應(应),稱(称),顯(显),儐(傧),賓(宾),隨(随),從(从),傳(传),對(对),勢(势),雖(虽)。
道篇
第四十五章 觀眇(1)
道,可道也,非恆道也。
名,可名也,非恆名也。
无,名萬物之始也。
有,名萬物之母也。
故恆无欲也,以觀其眇;恆有欲也,以觀其所噭。
兩者同出,異名同胃;玄之有玄,眾眇之門。
第四十六章 觀噭(2)
天下皆知美爲美,惡已;皆知善,訾不善矣。
有无之相生也,難易之相成也,長短之相形也,高下之相盈也,意聲之相和也,先後之相隨,恆也。
是以聖人居无爲之事,行不言之教。
萬物作而弗始也,爲而弗志也,成功而弗居也。
夫惟弗居,是以弗去。
第四十七章 安民(3)
不上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爲盜。不見可欲,使民不亂。
是以聖人之治也,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
恆使民无知、无欲也,使夫知不敢!弗爲而已,則无不治矣。
第四十八章 道用(4)
道沖而用之,有弗盈也;潚呵!始萬物之宗。
銼其兌,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
湛呵!似或存。
吾不知誰子也,象帝之先。
第四十九章 用中(5)
天地不仁,以萬物爲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爲芻狗。
天地之間,其猶橐籥與!虛而不淈,蹱而俞出。
多聞數窮,不若守於中。
第五十章 浴神(6)
浴神不死,是謂玄牝。
玄牝之門,是謂天地之根。
綿綿呵若存,用之不堇。
第五十一章 无私(7)
天長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長生。
是以聖人芮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不以其无私與?故能成其私。
第五十二章 治水(8)
上善治水,水善利萬物而有靜;居眾之所惡,故幾於道矣。
居善地,心善潚。予善信,正善治,事善能,蹱善時。
夫唯不爭,故无尢。
第五十三章 持盈(9)
而盈之,不若其已。
而允之,不可常葆之。
金玉盈室,莫之守也。
貴富而驕,自遺咎也。
功述身芮,天之道也。
第五十四章 无不爲(10)
戴營抱一,能毋離乎? 摶氣至柔,能嬰兒乎?
脩除玄藍,能毋疵乎?愛民栝國,能毋以知乎?
天門啓闔,能爲雌乎?明白四達,能毋以知乎?
生之、畜之,生而弗有,長而弗宰也,是謂玄德。
第五十五章 玄中(11)
卅輻同一轂,當其无,有車之用也。
埴爲器,當其无,有埴器之用也。
鑿戶牖,當其无,有室之用也。
故有之以爲利,无之以爲用。
第五十六章 爲腹(12)
五色令人目明;馳騁田臘,使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使人之行妨;五味使人之口;五音使人之耳聾。
是以聖人之治也,爲腹而不爲目,故去疲取此。
第五十七章 寵辱(13)
人,寵辱若驚;貴大梡若身。
何謂寵辱若驚?寵之爲下,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
何謂貴大梡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爲吾有身也,及吾无身,有何患?
故貴爲身於爲天下,若可以天下矣;愛以身爲天下,安可以寄天下?
第五十八章 道紀(14)
視之而弗見,名之曰;聽之而弗聞,名之曰希;之而弗得,名之曰夷。三者不可至計,故而爲一。
一者,其上不攸,其下不忽。尋尋呵!不可名也,復歸於无物。
是謂无狀之狀,无物之象,是謂忽望。隨而不見其後,迎而不見其首。
執今之道,以御今之有;以知古始,是謂道紀。
第五十九章 不盈(15)
古之善爲道者,微眇玄達,深不可志。夫唯不可志,故強爲之容,曰:
與呵!其若冬涉水;猶呵!其若畏四鄰;儼呵!其若客;渙呵!其若淩澤;沌呵!其若樸;湷呵!其若濁;呵!其若浴。
濁而情之余清?女以重之余生。
葆此道不欲盈,夫唯不欲盈,是以能敝而不成。
第六十章 歸根(16)
至虛,極也;守情,表也。萬物旁作,吾以觀其復也。
天物雲雲,各復歸於其根曰靜,靜是謂復命。復命常也,知常明也。
不知常,作兇。
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沕身不。
第六十一章 知有(17)
大上,下知有之;其次親譽之;其次畏之;其下母之。
信不足,案有不信?猶呵!其貴言也。
成功遂事,而百省謂我自祭。
第六十二章 四有(18)
故大道廢,案有仁義?
知快出,案有大僞?
六親不和,案有畜慈?
邦家亂,案有貞臣?
第六十三章 樸素(19)
絕聖棄智,民利百負;
絕仁棄義,民復畜慈;
絕巧棄利,盜賊无有。
此三言也,以爲文未足,故令之有所屬:
見素抱樸,少私而寡欲,絕學无憂。
第六十四章 食母(20)
唯與訶,其相去幾何?美與惡,其相去何若?
人之所畏,亦不可以不畏。
望呵!其未央哉!
眾人巸巸,若鄉於大牢,而春登臺。
我泊焉未兆,若嬰兒未咳。纍呵!似无所歸。
眾人皆有餘,我獨遺,我愚人之心也。湷湷呵!鬻人昭昭,我獨呵!鬻人蔡蔡,我獨呵!
忽呵!其若海;望呵!其若无所止。
眾人皆有以,我獨頑以悝。吾欲獨異於人,而貴食母。
第六十五章 從道(21)
孔德之容,唯道是從。道之物,唯望唯忽。
忽呵!望呵!中有象呵!望呵!忽呵!中有物呵!呵!鳴呵!中有請吔!其請甚真,其中有信。
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順眾。
吾何以知眾父之祭?以此。
第六十六章 弗居(24)
炊者不立,自視不彰。
自見者不明,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長。
其在道,曰食贅行。
物或惡之,故有欲者弗居。
第六十七章 執一(22)
曲則金,枉則定。
洼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
是以聖人執一以爲天下牧。
不自視故明,不自見故彰,不自伐故有功,弗矜故能長。
夫唯不爭,故莫能與之爭。
古之所謂曲則金者,幾語才!誠金歸之。
第六十八章 同道(23)
希言自然。
飄風不終朝,暴雨不終日。
孰爲此?天地而弗能久,又況於人乎?
故從事而道者同於道,德者同於德,失者同於失。
同於德者,道亦德之;同於失者,道亦失之。
第六十九章 昆成(25)
有物昆成,先天地生。
繡呵!繆呵!獨立而不亥,可以爲天地母。
吾未知其名,字之曰道,吾強爲之名曰大。
大曰筮,筮曰遠,遠曰反。
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
國中有四大,而王居一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第七十章 輜重(26)
重爲巠根,清爲趮君。
是以君子眾日行,不離其甾重。
唯有環官,燕處則昭。
若若何萬乘之王,而以身巠於天下?
巠則失本,趮則失君。
第七十一章 曳明(27)
善行者无迹,善言者无瑕適,善數者不用檮;善閉者无籥而不可啓也,善結者无纆約而不可解也。
是以聖人恆善人,而无棄人;物无棄財,是謂明。
故善人,善人之師;不善人,善人之齎也。
不貴其師,不愛其齎;唯知乎大眯,是謂眇要。
第七十二章 恆德(28)
知其雄,守其雌,爲天下谿;爲天下谿,恆德不離;恆德不離,復歸嬰兒。
知其白,守其辱,爲天下浴;爲天下浴,恆德乃足;德乃足,復歸於。
知其白,守其黑,爲天下式;爲天下式,恆德不;德不,復歸於无極。
散則爲器,聖人用,則爲官長。夫大制无割。
第七十三章 自然(29)
將欲取天下而爲之,吾見其弗得已。
天下神器也,非可爲者也。
爲者敗之,執者失之。
物或行或隨,或吹或炅,或強或,或坯或橢。
是以聖人去甚,去大,去楮。
第七十四章 不強(30)
以道佐人主,不以兵強於天下,其事好還。
師之所居,楚棘生之。
善者果而已矣,毋以取強焉。
果而毋,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毋得已居,是謂果而不強。
物壯而老,是謂之不道,不道蚤已。
第七十五章 貴左(31)
夫兵者,不祥之器也,物或惡之,故有欲者弗居。
君子居則貴左,用兵則貴右。
故兵者,非君子之器也;兵者,不祥之器也。不得已而用之,銛龐爲上。
勿美也,若美之,是樂殺人也。
夫樂殺人,不可以得志於天下矣。
是以吉事尚左,喪事尚右。
是以偏將軍居左,上將軍居右,言以喪禮居之也。
殺人眾,以悲依立之;戰勝,以喪禮處之。
第七十六章 知止(32)
道恆无名。
唯小,而天下弗敢臣。
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賓。天地相合,以俞甘洛,民莫之令而自均焉。
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將知止,知止可以不殆。
俾道之在天下也,猶小浴之與江海也。
第七十七章 盡己(33)
知人者,智也;自知者,明也。
勝人者,有力也;自勝者,強也。
知足者,富也;強行者,有志也。
不失其所者,久也;死不忘者,壽也。
第七十八章 成大(34)
道渢呵!其可左右也。
成功遂事,而弗名有也;萬物歸焉而弗爲主。
則恆无欲也,可名於小;萬物歸焉而弗爲主,可名於大。
是以聖人之能成大也,以其不爲大也,故能成大。
第七十九章 大象(35)
執大象,天下住;住而不害,安平大。
樂與餌,過格止。
故道之出言也,曰:談呵!其无味也。視之不足見也,聽之不足聞也,用之不可既也。
第八十章 微明(36)
將欲拾之,必故張之;將欲弱之,必故強之;將欲去之,必故與之;將欲奪之,必故予之。是謂微明。
友弱勝強。
魚不可脫於淵,邦利器不可以示人。
第八十一章 无名(37)
道恆无名。
侯王若守之,萬物將自。
而欲作,吾將貞之以无名之。
貞之以无名之,夫將不辱。
不辱以情,天地將自正。
第四十五章 觀眇
第四十五章 觀眇(1)
道,可道也,非恆道也①。
名,可名也,非恆名也②。
无,名萬物之始也③。
有,名萬物之母也④。
故恆无欲也,以觀其眇;恆有欲也,以觀其所噭⑤。
兩者同出,異名同謂;玄之有玄,眾眇之門⑥。
①道:甲骨文象意爲人首與天相連“天人合一”而四達無礙,金文小篆象意爲頭頂與天相連“天人合一”而行動。 可:甲骨文會意,從口,從丂(供神之架),表示在神案前開口誦唱。“可”似爲“歌”字的古文。神案前誦唱而感格神靈。《說文》:“可,肯也”,肯許。《詩·小雅·何人斯》:“去不我可”。《左傳··莊公十年》:“可以一戰”。能夠之意。
恆:長久,常也。古文恆从月,由心由舟在天之間上下往返而會其意。心以舟施。漢代因避皇諱而將經中“恆”字改爲“常”。非:相背,不合。非恆道:要用无爲思識才能感格致知,與後天的意識理念恰恰相反。不是普通的道理及所遵行的常規法則。
也:《說文》:“也,女陰也”。古體“也”形似女陰,生生不息之義也。通行本作“道可道,非常道”。
句義:道的象意爲“○”爲“无”,即數的“0”。古文道字,由首寸會意。道是宇宙形成之前就存在的、不可名狀的物質、能量和環境。道雖虛无,卻生萬有。她生成並長養著宇宙萬物(包括人),貫穿於萬事萬物,萬物亦皆含有道性的物質。道雖是強名之,但以道路之道名之,義在人當遵行,並能通過詠唱誦讀等實踐體悟方法,而體道合道;道雖不能直接用語言表述清楚,但能夠心感體悟及部分性地闡釋,並且可以傳播於他人。可,古意爲在神龕前詠誦真言,就可以感悟道境,後演變爲誦讀經典可以明德知道。
②名:對道的命名、定義,是用後天意識能夠掌握的理念,強名稱其爲道。通行本作“名可名,非常名”。
句義:道之名,超越後天意識認知的範疇,需要用无爲思識進行觀察體悟。道的命名,是強名,而不是常道的命名,應當逆向思維體悟。名,指萬物皆能有名,名定其性。修真學之中,可道和可名都是修真的方法,名可名即呼喚自己的名,主要是指體內“君臣”、“六親”之名,所以這種呼喚稱之為“非恆名也”。可,在修真學中是依照方法恭敬、肅穆地開口或者不出聲誦讀之意。
③句義:无,即是天地萬物尚未誕生出現前的先天的、不可名狀的、無法用意識充分表述的“无”和“○”狀態。“无”與“○”即道的象喻。“无”是萬物初始的道性物質能量形態。參見第四章註③。 萬物:通行本作“天地”。“天地”亦萬物之一。
④句義:有,指道動化生德“一”,虛无生萬有,母於德“一”。道誕生宇宙萬物,最初是進入有名的德“1”狀態,道用德“一”生萬有,成爲萬物生化長養的根源,生成之慈母。在有名狀態中,道形成“無形”和“有形”,“炁”與“器”兩種形態共存。
⑤恆:通行本作“常”。 欲:泛指後天有爲意識心念。
眇:通妙,一目小也。美好,年少、幼小;神妙,精微,奧妙,巧妙。通“渺”,遼遠,遙遠,高遠;高,高於。《管子·水地》:“察於微眇”。通行本作“妙”。 眇,在此有隱喻“垂簾”而“觀”,所見之“象” 爲妙之意。
噭:《禮記·曲禮》:毋噭應。噭應,高聲呼應。在此則指微妙如呼喊聲,一現即逝,應及時把握它的稍縱即逝。通行本作“徼”。
段義:明德體道,應當常在沒有後天有爲意識活動和幹預的狀態下,運用无爲思識仔細體悟和觀察其中的妙象。當處於後天有爲意識活動爲主時,注意隨時捕捉和發現稍縱即逝的微妙現象,及時進入无爲思識狀態進行體悟和實踐。
⑥玄:《說文》:“玄,幽遠也。象幽而入覆之也。”隱蔽而深遠。黑而帶有赤色叫玄。象幽暗而有物覆蓋著。甲骨文“玄”似“8”字形,表述“天左旋,地右旋”之象,玄,指高維空間的現象,突破太極雙重弦線才能觀察到的現象統稱之爲玄象。 有:與“又”古相通。 此段甲乙本同。通行本作“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段義:道與名,无與有,眇與噭都源出於道“〇”和德“一”。名稱雖然不同,但所反映的實質都是道和德。把握太極陽魚弦線和太極陰魚弦線,知白守黑地突破這兩重玄,從太極中央突破,使太極復歸於德的“⊙”態和道的“○”態。這個突破點,就是淳德歸道之門。
〖註音〗
眇:miào音妙;噭:jiào音叫;毋:wú音吾。
【繁簡對照】
觀(观),恆(恒),萬(万),兩(两),異(异),謂(谓),眾(众),門(门);陰(阴),體(体),復(复),並(并),諱(讳),書(书),義(义),遠(远),聲(声),響(响),應(应),縱(纵),禮(礼),鳴(鸣),與(与)。
第四十六章 觀噭
第四十六章 觀噭(2)
天下皆知美爲美,惡已;皆知善,訾不善矣①。
有无之相生也,難易之相成也,長短之相形也,高下之相盈也,意聲之相和也,先後之相隨,恆也②。
是以聖人居无爲之事,行不言之教③。
萬物作而弗始也④,爲而弗志也⑤,成功而弗居也⑥。
夫惟弗居⑦,是以弗去。
①美:味道甜美。“美”字與“善”字構形同義。與醜相對。 惡:《說文》:“過也”。段註:“人有過曰惡(音厄),有過而人憎之則曰惡(音物)。 善:《說文》:“吉也”。與“美”同義。 訾:《說文》:“不思稱意也”。《玉篇》:“訾,量也。《禮記》不訾器重。鄭玄曰:訾,思也。”有衡量、計量等義。乙本作“斯”,劈開,另有離開、盡、此、這、乃等義。後句楚簡本作“此其弗善已”。本句通行本作:“天下皆知美之爲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爲善,斯不善已。”
段義:離道之“无”失德之“一”以後,就陷入了“二”的陰陽因果變數之中。當天下都知道美是美的時候,那麽惡已經嚴重了;都知道善是衡量不善的尺度時,不善就已經非常普遍了。修真明德者當知,煉己修心應達到無善亦無惡之境,也就是復歸於德“一”,抱一不散爲二的修爲境界中。
②盈:滿也。意聲相和,楚簡本作“音聖之相和也”。 意:心上之音也。 聖:聲也,表述修真不同層次境界。參見下。 本段通行本作“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修意被淡化,常意更突出。
句義:道生一(即○生⊙),一生二,自此陰陽分判,善惡同生,利害並存。 把握德“一”之“有”與道“无”相生之理,居无用一而不二。勿陷陰陽內的難易、長短、高下、意聲、先後之中,因爲這些都是陰陽“二”的一體二面,陷入就因果難解。
③聖:甲本作“聲”。 帛書《老子》甲本《卷後古佚書》(四五六至四五七行)有“聖者,聲也”。甲本《道經》中“聖”均寫作“聲”,而《德經》中則用“聖”。這種用法屬修真學中“智通用聖,慧達用聲”。也有“與聖人居用聖,與聖人謀用聲”之說。請修真學研究者自行掌握“聲”中的修意。乙本“聖”字用“”。《說文》:“聖,通也”。耳順之謂聖。參證:李孝定《甲骨文字集釋》“契文‘聖’象人上著大耳,从口會意。聖之初宜爲聽覺官能之敏銳,故引申訓通;賢聖之義又其引申也。聽、聖、聲三字同源,其始當本一字,修真學各因內境不同而用。”
句義:由上可見,落於後天陰陽之中,利害互爲因果,就憂苦心身。聖人居於道“无”“○”而用德“一”“⊙”,處无爲之事,不落於陰陽之二;以一應萬事,用德行不言之教,不落於後天陰陽之內,以保持先天至道無虧。
④本句甲本殘缺,據乙本補,空位數比乙本多一至兩字,疑有脫漏。但最後一字爲“也”較明顯。通行本作“萬物作焉而不辭”,其後尚有“生而不有”一句。 弗始:指不“生有”,避免落入後天陰陽中。
⑤志:《道藏》甲本辨爲“志”,《馬王》甲本辨爲“之”。楚簡本作“志”。乙本作“侍”,通行本作“恃”。《玉篇》:志,意也,慕也。古文中含貶義。《鬼穀子·陰符》:“志者,欲之使也。”
⑥成功:通行本作“功成”。 居:參第一章《論德》註⑦。
句義:抱一無離而弗始、弗志、弗居,就是不墮陰陽的“无爲”之道。
⑦甲本無“弗”字,其他本均有,與前句相應則應有,疑甲本有疏誤。
句義:正是因爲始終居道之无而用德“一”之有,運化於陰陽之二,不居於有爲。所以,永遠也不會消失。不得不失,無增無減。
〖註音〗
訾:zǐ音子;盈:yíng音迎;弗:fú音服;穀:gǔ音古;焉:yān音淹。
【繁簡對照】
觀(观),爲(为),惡(恶),難(难),長(长),聲(声),後(后),隨(随),恆(恒),聖(圣),萬(万);譭(毁),謗(谤),應(应),從(从),結(结),構(构),書(书),經(经),寫(写),殘(残),據(据),數(数),顯(显),辭(辞),貶(贬),義(义),穀(谷),陰(阴)。
第四十七章 安民
第四十七章 安民(3)
不上賢,使民不爭①。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爲盜。不見可欲,使民不亂②。
是以聖人之治也,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③。
恆使民无知、无欲也,使夫知不敢!弗爲而已,則无不治矣④。
①上:通行本作“尚”,“上”與“尚” 古相通。《說文》:“尚,曾也”。有尚且、超過、尊崇、崇尚等義。 賢:《說文》:“多才也”。从貝,比喻其才如貝之可寶。
句義:修真明德實踐者應知,身與國這兩重內環境和外環境,都處於陰陽的二數之中。要想使二不再出現兩極分化,重歸於一,就必須首先保持住陰陽的動態平衡,使其容易復歸於德“一”和道“○”。刻意貢高賢才,將使人私欲熾盛而不擇手段地爭名。煉己修心,熄滅對隱顯名位的追求,身境中自然神定魂魄安,各司其職而相安無事。
②見:《說文》:“視也”。古同“現”,出現、顯露。 可欲:見第九章註④。通行本後句作“使民心不亂”,甲乙本均無“心”字。
句義:可欲之事,禍亂身國,故善治者避免其堂然於世,而亂身心、民心。 不羨玄中道寶、法技之能,則身中之民不爲盜;不尋不看生欲起念之物事,則身中之民不會亂爲而落入後天。
③聖:甲本用“聲”。參見上一章。古“聲”與“聖”通用。
句義:聖人是以引領眾生復歸德和道爲宗旨,所以治世和治身的方法論是:虛其心。以德“一”治心,抱元守一則虛懷若谷,心空則明。實其腹:以道光德能之炁充實和再造性命。弱其志:淡薄私心欲望,轉化稟性習性。強其骨:腎主骨,當心志淡泊,心火必下降,腎水則上升。及至水火既濟,則身康體健,骨節皆氣,即所謂傲骨者也。命體的修證達到了“塊塊骨骼皆金丹”才是真正“強其骨”的實現。
④甲本殘缺,據乙本補。通行本作“使夫知者,不敢爲也。爲無爲,則無不治”。 知:通“智”。人有私智,則易鬼計謀私,所以智字常有貶義。 无知:即无智巧之心。 知不敢:知有所畏,不敢造次。
段義:常使民無智巧之心,淳樸無欲,使巧智者知有所畏,不造次胡爲,那麽沒有治理不好的道理。 身國道德的治理,要堅持長期使身國眾生唯存道慧而無後天意識之用,唯存德欲而無私欲之生。其民雖然同時承擔著後天肉體的工作,卻不敢深陷於後天意識之中。制約他們不落入後天有爲意識活動之中,就沒有德治道治不能實現的可能性了。
〖註音〗
恆:héng音橫;弗:fú音服。
【繁簡對照】
賢(贤),爭(争),貴(贵),難(难),貨(货),爲(为),盜(盗),見(见),亂(乱),聖(圣),實(实),強(强),恆(恒),則(则);處(处),無(无),聲(声),參(参),殘(残),補(补)。
第四十八章 道用
第四十八章 道用(4)
道沖而用之,有弗盈也①;潚呵!始萬物之宗②。
銼其兌③,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④。
湛呵!似或存⑤。
吾不知誰子也,象帝之先⑥。
①沖:《說文》:“動搖也”。兩山之間的空地爲“沖”,即有空虛之義。 後句通行本作“或不盈”。
句義:道治身國,居道“○”而用德“一”,高度重視用虛、用空、用中內的德性能量和品格,使後天的有爲不超過極限而複雜化。道治身國,貴在无中生有而不過亦無不及,恰到好處。
②潚:水深而清澈。形容祖源的清純幽遠。乙本作“淵”,水之深潭。 呵:歎詞,多音,此處應讀爲科,對應心臟。此字通行本皆改用“兮”,但失其發聲時其音內部震動之韻,故仍取古歎詞“呵”爲用。另此字僅見於《道經》中,《德經》中無,更見啟迪心道爲用。本句通行本作“淵兮似萬物之宗”。 始:初也。
句義:道,空虛卻妙用無窮,不會有盈滿啊;她清純的源流,開創了萬物的宗根。 道治身國,澄心定意,心身清靜是尋根探祖的基礎。
③乙本作“銼其兌”。通行本作“挫其銳”。甲本作“銼其”,此脫一字。
④本段在十九章出現過,但銼爲坐,修意不同。“銼其兌,解其紛”提在句首,強調了從後天返歸先天。
段義:道治身國,貴在抱道元守德“一”,抱一無離地對待二之象。方法上注意挫其鋒芒,掃除妄識;解其紛擾,去除雜念,復返淳樸本性;混溶先天本性之光與後天凡塵之形軀歸於德“一”,從而實現了徹通陰陽,洞曉天地一切真理的境地。
⑤湛:本義清澈透明。《說文》:“湛,沒也。”沉沒。另有濃重、深、暗黑等義。 存:生存,存在。《荀子·天論》:“天行有常,不爲堯存,不爲傑亡。”
句義:達到先後天混溶合一的狀態,即實現了虛實相通,陰陽兩界均可照見,光明透徹,恍兮惚兮,似存不存,似无卻有。
⑥子:代表十一月,這時陽氣發動,萬物滋生,人假借“子”作爲稱呼,象嬰兒的樣子。乙本“子”前多一“之”字。 象:《說文》:“長鼻牙”。南越一帶的大野獸。每三年産子一次,象耳朵、牙齒四只腳的樣子。另有法、法式,仿效、摹擬,似、象徵,想象等義。 帝:《說文》:“審諦”;又是統治天下的稱號。《字彙》:帝,上帝,天之神也。古人又稱之爲造物主。
句義:我不知達到這種道“无”狀態的根源,道在造物主出現之前就有了。
〖註音〗
潚:sù音速;呵:kē音科;湛:zhàn音戰;銼:cuò音錯;兌:duì音對。盈:yíng音迎;弗:fú音服。
【繁簡對照】
沖(冲),萬(万),銼(锉),兌(兑),紛(纷),塵(尘),誰(谁);淵(渊),書(书),歎(叹),發(发),聲(声),動(动),韻(韵),詞(词),爲(为),僅(仅),於(于),經(经),無(无),脫(脱)。
第四十九章 用中
第四十九章 用中(5)
天地不仁,以萬物爲芻狗①。聖人不仁,以百姓爲芻狗②。
天地之間,其猶橐籥與③!虛而不淈④,蹱而俞出⑤。
多聞數窮,不若守於中⑥。
①芻:簡體爲“刍”,本義爲割草或割下的草。芻狗,古時用草紮的祭祀之物。
句義:天地以德“一”扶生長養萬物,唯德而無仁。萬物皆有“炁”和“器”兩種屬性,“炁”是不生不滅的虛態物質,而“器”卻是有其生成壞滅的實體物質。芻狗作爲祭祀品,亦僅取其“炁”而已,對其肉眼可觀的“器”態狀實體,則在完成使命後失去存在的價值。萬物與芻狗一樣,在天地看來,其“器”性實體實際上也是虛妄不實的,是難以維持久長的,故同樣取其“炁”而用之。而對其實體的“器”性同樣任其自然生滅而已。
②聖:甲本作“聲”。參見前章。
句義:人同樣是“炁”、“器”兩種物質成分所組成。名爲性命,聖人洞察陰陽,掌握陰陽,知道其本質屬性的德“一”之“炁”,是其真實的本來面目,故雖可去其器性的軀體,但他的“炁”態本質不會發生任何改變,因而可以永生。聖人效法天地,知道用虛的可貴,教化百姓也就注重對其靈魂進行教化,以德養神,改造人們的心靈。而對於其凡軀,在完成其使命後也會象芻狗一樣遺棄。所以天地聖人的不仁,正是其不離上德的大仁表現,是真正掌握了萬事萬物的根本所在而用之。
③與:歎詞。通行本作“乎”。 猶:《說文》:“玃属”。獼猴一類。另有同、相同、猶如、如同、好像、尚、還、仍、尚且,通猷等義。 橐:《說文》:“橐(音駝),囊也(袋子)”。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小而有底曰橐,大而無底曰囊。” 籥:內之管,亦爲兒童習字所用而編成的竹簡,又爲一種古樂器。此處橐籥指外囊內管,冶铸所用嘘风炽火之器,似今之風箱。古代用以鼓風助火。
④淈:攪濁,擾亂,或水流出的樣子。另有竭、枯竭之義。《荀子·宥坐》“夫水……其洸洸乎不淈盡。”楚簡本和通行本作“屈”。
句義:天地之間的虛空如同吹火筒、風箱一樣,中間也是虛和空,用之卻不盡。
⑤蹱:修真學異構漢字,指內天地氣機運行的狀態與深度。故甲本作“蹱”,並與“踵”義相通,如“躘蹱”與“躘踵”、“龍鍾”同義。追也,接踵而來。《馬王》甲本與《道藏》甲本均用“踵”。乙本及通行本均作“動”,楚簡本作“”(“動”之異體)。皆失修真之義。 俞:修真學取用之字,與“腧”字有近義,與愈字通假。愈:越、更加等義。
段義:天地像一個大風箱一樣辟闔、張弛,踵接而出入;愈動愈有,愈有愈出。鼓蕩著道“无”德“一”的精華能量物質,輸送到天地空間,滲透於萬物之中,養育天地萬物。
⑥通行本作“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段義:離開道“○”和德“一”這個宗根之數,去研究道和德化生的萬物,就是捨本求末。虛无生萬有,用德“一”就足夠了。眼耳見聞再多,哪怕窮盡其數,也不如守住這個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道虛和德“一”之中,這才是造化的根本。
〖註音〗
芻:chú音除;橐:tuó音陀;籥:yuè音月;淈:gǔ音鼓;踵:zhǒng音腫;蹱:zhōng音中。
【繁簡對照】
萬(万),爲(为),芻(刍),聖(圣),間(间),猶(犹),與(与),聞(闻),數(数),窮(穷),於(于);體(体),義(义),紮(扎),聲(声),參(参),歎(叹),攪(搅),濁(浊),亂(乱),腫(肿),應(应),龍(龙),鍾(钟),動(动),書(书)。
第五十章 浴神
第五十章 浴神(6)
浴神不死,是謂玄牝①。
玄牝之門,是謂天地之根②。
綿綿呵若存,用之不堇③。
①浴:《說文》::“洒身也”。沐浴,洗澡。羅振玉《增訂殷虛書契考釋》:“注水於般(盤)而人在其中,浴之象也。”通行本“浴”均作“谷”。兩山之間的空地爲“沖”,有水流出爲“谷”。“浴”含水,比“谷”更能說明虛空之神(浴神)的內涵。 浴(谷)承接前兩章的“道沖”和“橐籥”而來,皆是指虛空。有形生於無形,浴的虛空充滿德“一”能量物質,不僅生育著其中的天地萬物,而且時時使其得到沐浴長養,故曰“浴神”;浴神永遠不會枯竭,故謂不死。 牝:音聘,雌性的獸類。也指女性。另有鎖孔之義。《禮記·月令》“修鍵閉”。鄭玄註:“鍵,牡;閉,牝也。”另指溪谷。《大戴禮記·易本命》:“丘陵爲牡,溪谷爲牝。”玄牝:能生萬物玄妙無比之母,即造化之機。
②段義:進入无爲思識慧觀中的玄牝門戶,那就是造化之樞機,是生育天地萬物的根源。人體以腹爲坤水,神入炁穴充滿德“一”能量於其內外,亦稱爲浴神。
③綿:連續不斷;延續,綿延。 堇:徐中舒《甲骨文字典》:“象兩臂交縛的人形,爲獻祭之人牲。”象焚,以祭之形。據劉熙《釋名》語音通假,通“殣”,爲死。又通僅(仅),才能夠、只、才、勉強、少、劣等義。此處義爲死亡、損耗、減少。參見第十五章註④。通行本作“勤”。
段義:浴神充滿能量與活力,綿綿不絕地永存著,其用不會損失、減少,更不會因爲饑饉而枯竭死亡。在天地之根中細均綿長地呼吸、靜觀,如蚌含珠。用此之道即浴神不死之法。
〖註音〗
牝:pìn音聘;綿:mián音棉;呵:kē音科;堇:jǐn音僅。
【繁簡對照】
謂(谓),門(门),綿(绵);緊(紧),僅(仅),簡(简),體(体),數(数)。
第五十一章 无私
第五十一章 无私(7)
天長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長生①。
是以聖人芮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②。
不以其无私與?故能成其私③。
①不自生:不自我繁衍,所以能无私。這是天地所以能長久的根本原因。
②聖:甲本用“聲”。參見第四十六章註③。 芮:乙本作“退”。通行本作“後”。甲本中“退”常作“芮”,如第三十四章(69)“吾不進寸而芮尺”。芮,草初生時柔嫩細小的樣子。
段義:芮其身,芮含退義,但主要是復返初生之義。聖人無私,逆用陰陽。修身能返歸嬰孩之生理狀態,所謂返老還童,而得長生;修心能如小草初生柔弱而卑賤。由於其不爭,而無與其爭,天下樂推而不厭。故能身先。心存私欲者,爲了貴其身而反辱其身,爲了厚其身反而敗其身,欲長生反而喪生,這正是常人不能與天地共長存的根本原因。 外其身,聖人無私無欲將心和身都置身物外,視幻身爲芻狗,不求名利榮華,不貪欲色富貴,捨身與眾生,可稱之爲“外其身”。聖人不貴其身,是因樂於奉獻,如此才合於大道。得道必多助,文烹武煉,方能造就“道身”,此即“身外有身”,從而獲得真正的永生,故曰身存。身,亦解爲外生殖器,芮其身即煉精化炁過程的自然芮“身”轉化。煉炁化神,而外其身成。
③與:語氣助詞,表示輕微的疑問,相當於“嗎”。
段義:不正是因爲他無私嗎?所以才成就了他那在世人眼中的“私”。
〖註音〗
芮:ruì音瑞。
【繁簡對照】
長(长),聖(圣),與(与);聲(声),參(参),見(见),進(进),後(后),細(细),樣(样),經(经),學(学),說(说)。
第五十二章 治水
第五十二章 治水(8)
上善治水①,水善利萬物而有靜②;居眾之所惡,故幾於道矣③。
居善地,心善潚④。予善信⑤,正善治,事善能,蹱善時⑥。
夫唯不爭,故无尢⑦。
①治:形聲。从水,台聲。本義水名。引申義:治水、整治、修治、治理。與“亂”相對。乙本作“如”,通行本作“若”。
句義:天一生水,水分陰陽。治水,陰水取陽,滌陰增陽。上善治水,上德治炁,其理相通。命體依賴水而生存,水是組成生命的重要基本物質。命體內百分之七十是水。地球上同樣分佈著大量的水,陸地和水的比例大約是20%和80%。水即是生命最基本的支撐物質,組織成份。治水的方法就是“上善”。內外環境均有治水的問題。外環境的治水是使民眾能安居樂業,生生不息的保證。古人仰觀天文,俯察地理,內懷聖心,故格天地以風調雨順,五日一風,十日一雨。今人失道,多有旱澇不均,青黃不接之時。人體內環境的治水同樣是生命得以延續的保證。腎主水,壬陽水爲先天之本;癸陰水爲後天之精。腎水竭,則意味著生命的終結。聖人修身明德者,知水爲最佳載炁之品,煉精水以化炁,“水府求玄”、“水中取金”,提取保證生命長久的精華物質。
②靜:《說文》:“審也,从青”。徐鍇《繫傳》:“丹青明審也。”另有安靜、靜止、平靜、安詳、安閑等義。通“淨”,潔淨;通“情”,真情;通“諍”,直言相勸,止人之失。“諍”又通“爭”,爭奪。《戰國策·秦策二》:“有兩虎諍人而鬥者”。甲本作“有靜”,乙本作“有爭”,通行本作“不爭”。水善才能利物,水善才能趨靜。“有靜”更合水之道性原義,安靜、淨靜、請靜,亦包含“不爭”的意思。性命之學,靜裏取真真才真。
③乙本與通行本“眾”字後多一“人”字。
句義:把握並且實踐眾人所不願行之事,得訣而行則離道不遠。
④潚:水深而清澈。 以下六“善”,言天然火候的把握,有爲意識的調節之訣。
⑤乙本作“予善天,言善信”。通行本作“與善仁,言善信”。甲本僅作“予善信”。 予:給予。施予,則言而有信。
⑥正:參見第二十一章註①。 蹱:修真學異構字,內藏性命雙修心法,與“踵”通假而用。第四十九章(5)有“虛而不淈,踵而愈出”,其“踵”與此處之“蹱”從帛書甲本原圖中可以辨清爲同一字,只是均更象“蹱”而非“踵”。乙本及通行本均作“動”。
句義:本段言天一所生之水,水爲雖然已經落入後天而具有陰陽屬性,但因爲其直接由天一所化生,上善治水而能使水善,陽水本靜,因此善水幾近於道,因而居止、言行、動靜皆合於道,是以聖人效法之。
⑦爭:甲本作“靜”,參註②。乙本及通行本作“爭”。 尢:《說文》:“異也”。又義爲過失、罪過,怪、甚也。
段義:道治身國,則以不動後天有爲意識爲用,抱元守一,守持天一未化生水之時,不陷於陰陽,不在二中相搏,守一不爭,一切即會向先天无爲轉化。不落入後天,即沒有憂患。
〖註音〗
惡:wù音誤;潚:sù音速;蹱:zhōng音中。
【繁簡對照】
萬(万),靜(静),眾(众),惡(恶),幾(几),於(于),時(时),爭(争);義(义),與(与),處(处),僅(仅),從(从),書(书),圖(图),爲(为),動(动)。
第五十三章 持盈
第五十三章 持盈(9)
而盈之,不若其已①。
而允之,不可常葆之②。
金玉盈室,莫之守也③。
貴富而驕,自遺咎也④。
功述身芮,天之道也⑤。
①:帛作“”,內含修真學之義。《集韻》:,持也。 盈:滿也。 已:停止、完畢。
段義:道治身國,最大的障礙就是棄“○”失“一”,深陷二中自困而不覺。執著地追求,唯恐不能盈滿。然謙受益,滿招損,故不如知止中和,退而知足爲上。本章言修真明德之法,心意的修持把握,火候的調節應用。本段則是言不可執著,止火應及時而恰到好處。
②:甲本殘缺。乙本作“而允之”, ,更合修真學之義。《老子想爾註》作“揣而悅之”。通行本作“揣而銳之”。《道藏》乙本註:,从手,短聲,與“揣”音近通假。揣爲揣量,允爲平允,義自可通。 揣:猜想,推測;藏入,塞進;亦有捶擊之義。 允:《說文》:“信也”。《爾雅》:允,信也;允,誠也。又有答應、許可之義。 常:乙本和通行本作“長”。 葆之:通行本作“保”。楚簡本作“湍而群之”(湍:急流。有沖刷、衝擊等義。《史記》:“道果便近,而水湍石,不可漕”。群:此處是彙聚義)。
段義:火候的調節既不可執著,也不能散漫,揣測意度則難專一精進。以上的執著和散漫兩種現象都需要預防,持中而坐以進道。
③盈室:通行本作“滿堂”。
段義:金玉之寶物充滿堂屋,是不能守之不失的。金與精諧音爲用,水中取金,先天藥物,既不可老亦不可嫩,更不可“淫”失和任其“盈”滿,轉化爲後天流失。聚集和轉化當其時,則命寶不失,先天充實。
④楚簡本作“貴福喬”,無“而”字,三字並列。喬,即“驕”之異體。“富”者,福也。古稱富貴壽考爲福。 遺:《說文》:“遺亡走失”。亡:謂走失。《廣韻》:“遺,失也。” 咎:《說文》:“災也”。段註:“災,……天火曰災。引申之,凡失意自天而至,曰災。”咎者,代表相違。自我喪失貴富之災咎。
段義:既得豐富先天藥材道寶,亦不可因此貴富而驕傲,導致散慢松懈,應當防危慮險,否則鼎傾爐倒,自取其辱。
⑤甲本作“功述身芮”,含修真心訣。乙本作“功遂身退”,通行本作“功成名遂身退”。 芮:參第五十一章註②。身芮:含退義,復返。 述:本義遵循。《說文》:“述,循也。”另有傳述、傳承,記述、稱述,遵循道理等義。述職,古時諸侯向天子陳述職守。述聖,陳述聖人之道。
段義:以道治身而功成,整個實踐過程都是在道之師的无爲引領呵護下“述真”完成的。即時退藏於密,其功德之行人不可見。聖人效法天地,以此退藏蓄存陽和之德。此階段命體完成從後天向先天的關鍵性轉化,“身”也會同步産生一些芮性變化,這是符合天道自然的現象。
〖註音〗
:zhí音直;揣:chuǎi;葆:bǎo音保;盈:yíng音迎;咎:jiù音就;芮:ruì音锐。
【繁簡對照】
貴(贵),驕(骄),遺(遗);韻(韵),殘(残),銳(锐),從(从),聲(声),與(与),爲(为),義(义),長(长),滿(满),喬(乔),異(异),體(体),稱(称),壽(寿),復(复)。
第五十四章 无不爲
第五十四章 无不爲(10)
戴營抱一,能毋離乎①? 摶氣至柔,能嬰兒乎②?
脩除玄藍,能毋疵乎③?愛民栝國,能毋以知乎④?
天門啓闔,能爲雌乎⑤?明白四達,能毋以知乎⑥?
生之、畜之,生而弗有,長而弗宰也,是謂玄德⑦。
①乙本作“戴營”。戴,通行本作“載”。本章甲本前三句均缺。 戴:《說文》:“分物得增益曰戴”。段註:“引申之凡加於上皆曰戴。” 營:含修真學之義,語音通假亦爲“魂”。《說文》:“币居也”。即圍繞而居。魂:《說文》:“陽氣也”。 :乙本註其通“魄”。但尚有修義在其中。孔穎達疏:“附形之靈爲魄,附氣之神爲魂。”按:依孔說,魄掌管形體的運動功能,魂掌管形體的精神。魂魄泛指性命中的性體系統,命體系統是它的載體。
句義:繼上章完成聖人之道一個基本實踐過程後,本章以反問形式作爲證道次第論的檢驗提出,最後指出積累玄德的方向。在此首先問性和命這個雙重結構合一的生命,命體作爲魂魄的載體,經過道德治身國的實踐,是否會輕易出現分離現象。
②摶:音團,集聚、凝聚、揉團等義。甲本殘缺,乙本作“槫”。《字彙》:“槫,音團義同。”聚結之義。摶氣:采聚先天之炁(氣在先天曰炁,采聚者貴先天也)。
句義:聖人明德修身,不斷地提煉體內的精與炁,與宇宙道光德炁摶聚凝煉,不僅浴神還同步浴形,最終達到骨弱筋柔之至柔境地,也就實現了返老還童,狀如嬰兒的境界。這些真實變化實現了嗎?
③通行本作“滌除玄覽”。 脩:通“修”,通“滌”,洗,掃除。 藍:與“覽”語音通假,觀察。《增廣字學舉隅》:“藍,大籠筐也”。 毋:通行本作“無”。後句同。 疵:《說文》:“病也”。指膚面有黑痕。此處指瑕疵。
句義:在修證的不同階段中,玄觀慧視的狀態和水平各不相同。玄觀屬神通功能,存在幻象,居道“无”用德“一”的合道心觀則清純。你的玄觀達到沒有假幻類的瑕疵了嗎?
④甲本殘缺,按乙本補。通行本作“愛民治國,能無爲乎”。 栝:參第三十八章(73)註①。栝國:即掌握道竅以養活身國內外眾生。 知:通“智”。
句義:以道德治理身國,實現无爲而治,進而慈愛民族和國家,行德於世,能夠不用後天的意識智巧,能夠爲人所不知曉嗎?
⑤天門:百會穴區域,即囟門。古稱通玄之門。 啓:或作啟,教導、啟發,開啟。通行本作“開”。闔:閉合之意。 雌:母性、陰柔、生殖、處下。
句義:常人出生,先在母胎,後産於母之下陰。修真明德的聖人絕學中,先天的聖嬰生於頭部泥丸宮,産於天門百會。天門也是心和腦連接宇宙進入无爲思識,進行天人合一體悟的門戶,應當實現它開合自如,如同産道之門。實現了這一真實變化了嗎?
⑥通行本無“以”字。
句義:道光德能淳厚之明,光明無礙,穿透萬物,隔室窺針,無遠無近,無內無外,宇宙萬物歷歷在心,一覽無遺。此即是道明與道白的大明白境地。這種無所不照的“明白”,你能不用智識實現和掌握嗎?
⑦通行本“生而弗有”後多“爲而不恃”一句。
段義:成道者的玄德積修,遵循道生之德養之的自然法則,化生和養育,既無私心擁有,亦不主宰左右其成長。行德於无爲和无不爲之中。
〖註音〗
戴:dài音代;槫:tuán音團;摶:tuán音團;疵:cī刺(平聲);栝:kuò音括;闔:hé音合;弗:fú音服;毋:wú音吾;畜:xù音蓄。
【繁簡對照】爲(为),營(营),離(离),氣(气),嬰(婴),兒(儿),脩(修),藍(蓝),愛(爱),國(国),門(门),啟(启),闔(阖),達(达),長(长),謂(谓);載(载),彙(汇),團(团),義(义),摶(抟),殘(残),滌(涤),覽(览),無(无),後(后),補(补),開(开),處(处)。
第五十五章 玄中
第五十五章 玄中(11)
卅輻同一轂,當其无,有車之用也①。
埴爲器②,當其无,有埴器之用也③。
鑿戶牖④,當其无,有室之用也。
故有之以爲利,无之以爲用⑤。
①前句通行本作“三十輻,共一轂”,甲本殘缺,乙本作“卅楅同一轂”。 輻:《說文》:“輪轑也”。輻條,插入輪轂以支撑輪圈的細条。楅:本義爲拴在牛角上防止牛頂人的橫木。段註:猶幅也。與“輻”形近可通。 轂:車輻彙集的部位。轂中空,方可穿軸而爲車之用。用中用虛之理即在其中。 卅:三十,滿月之數。以三十等分360度即得12,年有12個月,日有12時辰,人體有12經絡,年月日、天地人以及時空的圓周變化全在此數之中。《淮南子·道原》:“是故聖人一度循軌,不變其故,不易其常”。
句義:古人法月輪以造車輪,喻道於日用之間。聖人之道,以此論性命周天運轉,心修空无爲轂,以道心虛无爲軸,以任督二脈爲輪,用德“一”之炁爲能量,才有周天運轉之用,使生命之車直達道地。
②:修真學異構字,甲本殘缺不全,乙本仍保留下此字。通行本作“埏”。埴:黃色而如脂膏細膩的土。埴:即是用土和泥製作陶器,此處暗含修真學方法。《荀子·性惡》:“夫陶人埏埴而生瓦。”通行本作“埏埴以爲器”。
句義:聖人之道,通過埴的方法,再造命體爲道器。
③通行本作“有器之用”。
句義:器物之實爲體,而貴中空方爲有用,方能容物。性與命這一對虛與實的雙重結構的復合體,共同組成生命。命體的三腔:顱腦腔、胸腔、腹腔和髓腔內都存在著中空的虛,應在此“當其无”之內,填入無形之德“一”物質,則有德器之用。體內所有空隙皆德“一”,則有道器之用。實踐心的空明,化三我同歸一我,性功圓成而聖心真我主宰性命;進而在各腔的“當其无”提煉精炁神,烹煉丹藥,運轉河車等等。
④通行本此句後多“以爲室”三字。 鑿:《說文》:“穿木也”。簡化字爲“凿”。本義:凡穿物使通都稱鑿。 牖:《說文》:“穿壁以木爲交窗也。”鑿穿牆壁,用木板做成橫直相交的窗欞(棂)。段註:“交窗者,以木橫直爲之,即今之窗也。在牆曰牖,在屋曰窗。”
句義:人之性命的“戶牖”基本分爲四大類:命體外表與外界交通的“戶牖”(眼耳鼻口身等九竅);命體內各臟腑本身與內環境交通的“戶牖”;身場在體表與外界交通的“戶牖”(百會、湧泉、膻中、夾脊、勞宮、天目等);身場內各室本身與內環境之間交通的“戶牖”(陰蹺老中小三竅、髓道三關九竅、腹內神闕內七竅以及心腦中之各關鍵竅等等)。
⑤利:鋒利,从刀。又義利益。 和順協調然後有利。《易經》說:利益,是由於義的和諧。
段義:有,爲有形之物,皆只能産生對後天有爲的利益。而真正發揮和産生作用的卻都是有形物之內和外,以及物體本身內在“无”中的道和德性物質以及品格。所以,居无爲之道“○”,用德“一”於性命,弘利於生命;用道“无”德“一”濟世,則利益眾生。
〖註音〗
卅:sà音薩;轂:gǔ音古;埏:shān音山;埴:zhí音直;鑿:záo音凿;牖:yǒu音有;撚:niǎn音輾。
【繁簡對照】
輻(辐),轂(毂),當(当),車(车),爲(为),鑿(凿),戶(户);殘(残),義(义),頂(顶),與(与),確(确),處(处),輾(辗),製(制),後(后)。
第五十六章 爲腹
第五十六章 爲腹(12)
五色令人目明①;馳騁田臘,使人心發狂②;難得之貨,使人之行妨③;五味使人之口④;五音使人之耳聾⑤。
是以聖人之治也⑥,爲腹而不爲目,故去疲取此⑦。
①五色:青赤黃白黑。 令:讓、使。 明:本義明亮、清晰。《說文》:“明,照也。”乙本及通行本作“盲”。盲:眼睛失明。明本是使人眼目明快,但過明則盲。故明亦盲也。
句義:目明,在修真學中分爲後天智識之明和先天慧識之明。此句是雙意,一指修真學中的五色光氣使人先天慧識之目光明照物。二指當人不能居於道“○”而用德“一”面對萬物處世時,就陷落在“一”的樸散之數中,就難逃五行的制約。例如:五色美景初也會令人後天智識眼目明亮,但過分貪看,便使人眼花繚亂,大量耗損肝中陽木仁炁能量,可導致疲勞性失明。修養之道,貴在中和。
②馳騁:騎馬奔跑,奔馳。意識如野馬。 田臘:田,暗含修真學之義,田,體內三丹田。臘,帛書作“臘”修真學巧借“獵”通假使用,含修真學之義,喻時間和環境。臘:祭也。《說文》:“臘,冬至後三戌臘祭百神。”又《字彙》:“臘謂獵也,獵取獸以祭先祖也。”臘,亦有時間過久之義。
句義:長時間奔馳在田野中捕禽狩獵,令人心興奮不已,但也容易耗傷心中陽火禮炁能量,陰火熾盛,使人發狂。冬亦靜養。修真學順應天時,內證在冬季宜蓄養精氣神,體內氣機不能人爲地令其奔馳,否則易狂。
③妨:《說文》:“害也”。即妨礙、妨害。甲本作“方”,乙本作“仿”。
句義:稀世之寶、奇異之物爲濁金陰金,雖然滿足了人的物欲之心,並且可以用此打通方方面面的關節,但也使心裏失去平靜,損傷肺的陽金義炁能量,從而妨礙人的行爲活動。
④五味:酸苦甘辛咸。 :从口从相,五味之影形(相)皆以口省視而入,修真學專用字,甲本作“”,據《漢語大字典·口部》通“爽”。相:《說文》:“省視也”。以口省視,即嘗味也。乙本及通行本作“爽”。爽,《說文》:“明也”。本義:明亮。有爽快、舒適(神清氣爽),差錯、過失(《詩·衛風·氓》:女也不爽)等義。又有喪失、敗壞之義,如爽約(失約),爽傷(病傷)。口爽或爽口,既有口感清爽之義,又有敗壞胃口之義。可見厚味過濃,爽極則敗。
句義:五味皆屬後天之物,能使人清爽舒適,但也能敗壞人體口腔和脾胃中的陽土信炁能量。
⑤五音:角徵宮商羽。本段通行本作:“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田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與甲乙本順序不同。
句義:五音雖然悅耳動聽,但過分貪愛也會導致腎中陽水智炁能量的耗失,産生耳聾。
⑥聖:甲本作“聲”。另通行本此處無“之治也”三字。
⑦疲:《說文》:“勞也。从疒皮聲”。甲本作“去罷耳此”。罷:罷官、免去、解除等義。古又通“疲”,發音亦同“疲”。《集韻》:“疲,勞也。或作罷。”甲本第一章有“去皮取此”,第三十七章有“去被取此”。皮、被皆有表皮之義。此處用“疲”既表示眼目之疲勞,亦說明表皮、膚淺之義。疲者,病皮也。 耳:乙本及通行本作“取”。乙本作“去彼而取此”,與通行本近同。
段義:聖人之治,重在充實腹中的先天物質五德能量之炁而固體,並非滿足後天意識感官對陰五行的依賴,受制於陰五行。所以要去除導致耗散損傷五德之炁,令人疲勞患病的聲色犬馬貨利等陰五行,修持陽五行之德性品格和能量,抱元守一,取其實腹固體之根本。
〖註音〗
馳:chí音持;騁:chěng音逞;獵:liè音列。
【繁簡對照】
爲(为),馳(驰),騁(骋),獵(猎),發(发),難(难),貨(货),聾(聋),聖(圣);書(书),臘(腊),據(据),漢(汉),與(与),順(顺),聲(声),處(处),無(无),罷(罢),從(从),頭(头),復(复),現(现)。
第五十七章 寵辱
第五十七章 寵辱(13)
人,寵辱若驚①;貴大梡若身②。
何謂寵辱若驚③?寵之爲下,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④。
何謂貴大梡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爲吾有身也,及吾无身,有何患⑤?
故貴爲身於爲天下,若可以天下矣⑥;愛以身爲天下,安可以寄天下⑦?
①寵:甲本作“龍”,與“寵”通。內含修真學訣義。《說文》:“尊居也”。有寵愛、恩寵、尊崇等義。《玉篇》:“龍,幽明、大小、登天、潛水也。又寵也、和也、君也、萌也。”乙本作“弄”。本章下同。楚簡本“寵”字前爲“人”字。參第六十四章(20)註③。 辱:《說文》:“恥也”。受辱、侮辱等義。 驚:从馬,敬聲。本義:馬受驚。《說文》:“馬駭也。”驚動、震驚,驚慌、恐懼等義。
句義:普通人以後天有爲意識爲用,受寵與受辱本義是相反的,但都能驚起常人意識心理的強烈波動。
②貴:从“貝”,表示與錢物有關。本義:物價高,與“賤”相對。《說文》:“物不賤也。”有珍貴、貴重,崇尚、重視等義。 梡:《說文》釋爲薪,音華,燒火用的木柴。又爲禮器,音款。虞舜時陳列祭品的禮器,形如几案。本章通行本之“患”甲本作“梡”。另前二“梡”後有“若”,說明比擬之義。據此前二“患”仍用“梡”,後二“患”用其引申之義“患”,以便於理解。此字乙本及楚簡本均作“患”。
句義:貴此身者,爲身名所累。這如同貴其祭器。祭器雖處尊貴之處,但卻僅爲祭獻之物,它本身卻難以得解脫;尊貴其身,不過是因爲身國是內境眾生之施主,是盛器,是載體。若甘願奉獻於身國眾生的修德歸道,則符合生命正確歸宿。如若僅爲榮貴,則實爲大患也。梡,如以木柴解,亦爲燃燒自己、奉獻光明之義。
③何謂:甲本作“苛胃”可修意與常意通解。苛,小草叢雜、細碎。乙本作“何胃”。
④寵之爲下:通行本或作“寵爲上,辱爲下”,或作“辱爲下”一句。
句義:受寵者皆爲地位相對卑下者,所以得其寵而驚,失其寵即辱,同樣也驚其心,所以說“寵辱若驚”。 暗含“龍潛水底,虎嘯山頭”的修真學變化轉換之意。
⑤何謂:甲本作“何胃”,胃通謂,但胃字含修真學訣義,暗藏修意於其中。无身:即無肉體凡軀。
段義:世人以肉身爲真實自我,所以貴之、寵之,卻如“梡”之祭器,難以解脫;身軀對真正明白性命真理者而言,如果不能超越命體對性體的制約,就是最大的禍患。聖人無身者,而有身外之身,不受形軀的束縛,出入自由,神超彼岸,朝見本性自我,自在解脫,不爲身累。
⑥通行本前句作“故貴以身爲天下”。 :甲本作“”,修真學異構字,常道中與逅可以通假爲用。邂逅,不期而遇。乙本作“橐”。楚簡本作“迲”。本句通行本作“則可托天下”。
句義:所以,只想在天下顯貴其身者,就好像是選擇在後天人寰裏反復邂逅相遇,輪回不息,難以超脫。
⑦愛:《說文》:“惠也”。親愛、仁愛等義。 安:此處爲疑問詞,豈,怎麽。帛書作“女”, 爲修真學選用字,含有心法。通“安”,參第三十二章註⑨。 聖人“自愛而不自貴也”(見第三十七章)。
句義:明白性命雙重結構真諦的人,就會正確地愛惜來之不易的身命,從而借假修真,復歸道德,完成天命而歸,又怎麽會久寄於天下呢?
〖註音〗
寵:chǒng音充(上聲);梡:kuǎn音款;:hòu音後。
【繁簡對照】
寵(宠),驚(惊),貴(贵),謂(谓),爲(为),於(于),愛(爱);龍(龙),應(应),歸(归),禮(礼),與(与),後(后),擬(拟),義(义),據(据),異(异),體(体),託(托),馬(马),從(从),書(书),圖(图),處(处),確(确)。
第五十八章 道紀
第五十八章 道紀(14)
視之而弗見,名之曰①;聽之而弗聞,名之曰希②;之而弗得,名之曰夷③。三者不可至計,故而爲一④。
一者⑤,其上不攸,其下不忽⑥。尋尋呵⑦!不可名也,復歸於无物⑧。
是謂无狀之狀,无物之象,是謂忽望⑨。隨而不見其後,迎而不見其首⑩。
執今之道,以御今之有⑪;以知古始,是謂道紀⑫。
①:甲本作“”,修真學異構字,內含方法論。乙本作“微”,通行本作“夷”。
②希:稀少、無。
③:帛書作,含修真心法。音民,義爲撫、摹也。通行本作“搏”。 夷:平坦、平易。通行本作“微”。
④計:計算。《說文》:“會也算也。“至計”通行本作“致詰”。詰:《說文》:“問也。”音杰,詢問,追問。 :甲本作“”。从“囗”从“束”,修真學異構字,事物相束紮成團狀歸於中心之義。乙本作“”。通行本作“混”。
段義:道的特性是,看卻看不見,稱之爲“”;聽又聽不到,稱之爲“希”;摸也摸不著,稱之爲“夷”。 、希、夷這三者無法計量其大小,所以團聚爲一,德“一”的能量形態就是先天一炁。道“无”之“○”生德“一”之“⊙”。
⑤通行本無此二字。
⑥攸:與“倏”義同,迅疾之義。乙本作“謬”,通行本作“皦”。 忽:突然之義。與前句“攸”連用則爲“攸忽”,即快速、迅疾之義,攸忽不見。通行本“忽”作“昧”。
句義:此先天一炁,在上不會攸然不見,在下不會突然消失。
⑦尋:《說文》:“繹理也”。繹,即演繹,尋繹義理,理其端緒。有尋思、尋找、平常等義。又爲一種長度單位。通行本作“繩繩兮”。繩:綿延不絕之義。
⑧句義:尋思呀尋思,無法給以命名,重新回歸到天地之始道“无”的有質無形狀態。
⑨忽:《說文》:“忘也”。有疏忽、忽視,急速、突然(倏忽),恍忽等義。忽,俗作“惚”,恍忽即恍惚,似有似无,模糊不清。 望:甲骨文字形,像人站在土上遠望。《說文》:“出亡在外望其還也。”《玉篇》:“遠視也。”遠望,深觀。 忽望:修真學名詞。即在無爲靜定中深觀、凝望。無此望,其恍惚必爲頑空也。甲本此處缺,乙本作“沕望”(乙本作“沕”處,甲本作“忽”),通行本作“惚恍”。
⑩通行本作“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 跟著她看不見其尾,迎著她也看不見其首。
⑪“今”通行本作“古”。 御:《說文》:“使馬也”。本義駕駛車馬。又作“馭”。另有治理、抵擋等義。
句義:道貫古今,以德而顯,所以應當把握現今德“一”在身國中的特徵和特點,以道所用的德來駕馭以及治理當今身國的現實狀態。
⑫“以”通行本作“能”。 紀:《說文》:“別絲也”。即絲的另一頭緒。也說散絲的頭緒。另指開端、頭緒、綱領、綱紀、要領、理等義。又通“記”,記錄、記載,紀述,即記載敍述。
段義:道之爲物,無法追尋其後,無法攔擋其前。唯有牢牢把握“道本虛无而生萬有,用德‘一’就足矣”的原則,明白這個德“一”的樸散流失現狀,就是以今之道,統御今之萬有,從而以今治今,以今觀今,方可溯本歸源而至古始,展開大道用德顯化的全過程。
〖註音〗
捪:mín音民;攸:yōu音幽;恍:huǎng音晃;御:yù音育;弗:fú音服;夷:yí音移。
【繁簡對照】
紀(纪),視(视),見(见),聽(听),聞(闻),計(计),爲(为),尋(寻),復(复),歸(归),於(于),謂(谓),壯(壮),隨(随),後(后),執(执);構(构),書(书),異(异),體(体),義(义),撫(抚),摶(抟),詰(诘),與(与),謬(谬),連(连),繩(绳)。
第五十九章 不盈
第五十九章 不盈(15)
古之善爲道者,微眇玄達,深不可志①。夫唯不可志,故強爲之容②,曰:
與呵!其若冬涉水③;猶呵!其若畏四鄰④;儼呵!其若客⑤;渙呵!其若淩澤⑥;沌呵!其若樸⑦;湷呵!其若濁⑧;呵!其若浴⑨。
濁而情之余清?女以重之余生⑩。
葆此道不欲盈,夫唯不欲盈,是以能敝而不成⑪。
①達:通達,四通八達。另有通曉、遍、到(達到)、實现等義。 微眇玄達:甲本缺,據乙本補。通行本作“微妙玄通”。 志:意也。心願所往,未表露出來的長遠而大的打算。通行本作“識”。下句同。
句義:古代善於行道的人,顯與隱、白與黑的微妙和玄妙通達無礙。跨弦通靈深遠,人們無法揣測他深邃的志向。
②句義:正是因爲不可揣測其志向,所以勉強形容之。
③與:修真學用字,含心法,與豫通假。豫,《說文》:“象之大者”。與:有多義,黨與也。又與“豫”相通。如猶豫(遲疑不決),《史記·呂後紀》:“猶與未決”。《後漢書·樂夷傳》:“楚靈會申,亦來豫盟。”註:豫即與之義。本句通行本作“豫兮若冬涉川”,楚簡作“夜乎奴(如)冬涉川”。
句義:有道之人就像豫一樣,冬天行走於冰川時,唯恐因自身體重過大失陷冰層之下,因此必然慎之又慎。修真學在“與”態下,要格外小心地根據內部變化的客觀實際而前進。
④猶:猿猴一類,其性多疑,唯恐受到襲擊,故極具謹慎。猶同上句之豫組詞爲猶豫,則表示因謹慎而遲疑不決。
句義:有些像猶啊,行道者以機敏謹慎來抉擇周圍環境。
⑤儼:《集韻》:“儼,《說文》:昂頭,一曰恭也。或作‘嚴’。”恭敬、莊重之義。甲本缺,乙本作“嚴”,楚簡本作“敢”,皆形近通也。
句義:行道者非常恭敬莊重地對待眾生萬物,充滿感恩心,甘願居於客位,而不自恃爲主。
⑥渙:散去,解散。 淩:淩冰,水面上的冰塊。 澤:潤澤,水澤,又通“釋”,解散、釋放等義。淩澤,楚簡本作“懌”。通行本作“渙兮若冰之將釋”。
句義:行道者無私大捨,向眾生布施財富、智慧、能量,如同冰在水中,隨著溫度的升高自然消融而潤澤萬物。既不恃爲己有而遲滯,也不違背自然而拔苗助長,促其早熟。
⑦沌:混沌,先天陰陽未分的狀態。甲本模糊,乙本作“沌”,楚簡本作“屯”。通行本作“敦”。 樸:未經加工的木材。
句義:行道者牢立於道的“无”態“○”境之內,所持守和運用的只是至簡至純,淳樸未分的德“一”,虛无生萬有,用此德“一”之樸就足矣。
⑧湷:修真學所取象義用字,象意體內的“春”與“水”合一之物。與渾通假。渾:混流聲也,混濁不清。 濁:水不清。
句義:陰陽太極二的旋動順化,二生三,三生萬物,渾然沒有窮盡。行道者洞察根本,抱元守一,和光同塵,似濁非濁,濁中取清,德變爲用。
⑨:帛書作“”,修真學異構字,內含心法和內境象意,與曠通假爲用,有空曠,開闊,浩瀚之意。 浴:虛空之神,參見第五十章註①。 通行本此句在“渾兮其若濁”前。
句義:行道者性命已經天人合一,心胸容納宇宙眾生萬物,無比光明開闊。居於道“无”而淳德充滿性命兩大系統,並且澤被眾生。
⑩甲本“靜”作“情”,通假而用。情,含修真學內修外證之訣義。“徐”作“余”, 余,亦爲修意之解。 女:通“安”(安寧),通“如”(如意),參見第三十二章註⑨。 重:重視。通“動”。參第二十九章註②。 本句通行本作:“孰能濁以靜之徐清?孰能安以動之徐生?”楚簡本近同通行本,“安”作“庀”(具備、治理),“動”作“往”。
段義:離道失德,棄无丟一,必然越來越複雜地演化,沒有終結,萬物相渾淪而被物相所制約,産生濃重的塵濁障礙。在混濁變化的萬物萬象中,只有心靜身靜,才能使心身清明,洞察根本,不再隨波逐流。如果高度重視和把握住德“一”,守靜逐步至清明,“不徐不疾,得之於手而應於心”( 《莊子·天道》),則是長生久視之道。
⑪葆:通“寶”、“保”。 盈:盈滿。 敝:敗也,與“成”相對。參見第八章“大成若缺,其用不敝”註①。本段通行本作“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弊不新成”。
段義:重視和保持住離濁守靜,棄繁就簡,抱道守德,少私寡欲,不陷陰陽,不落於私心貪欲的滿足,這才是至道之理。只有處靜用中,欲定性平,心清德明,才能把握道化生德蓄養的真理,從而能安處混濁的敗喪之境,處塵而脫俗,而不成爲犧牲品,喪其德敗其道。
〖註音〗
涉:shè音社;渙:huàn音換;湷:hún音魂;汝:rǔ音乳;盈:yíng音迎;敝:bì音必。
【繁簡對照】
爲(为),達(达),與(与),猶(犹),鄰(邻),嚴(严),渙(涣),淩(凌),澤(泽),樸(朴),濁(浊),曠(旷),靜(静);據(据),補(补),識(识),輿(舆),數(数),體(体),儼(俨),潤(润),懌(怿),釋(释),義(义),渾(浑),書(书),處(处),動(动),異(异)。
第六十章 歸根
第六十章 歸根(16)
至虛,極也;守情,表也①。萬物旁作,吾以觀其復也②。
天物雲雲,各復歸於其根曰靜,靜是謂復命③。復命常也,知常明也④。
不知常,作兇⑤。
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沕身不⑥。
①情:《說文》:“人之陰氣有欲者”。感情、愛情等義。通“誠”,真誠、真實。修真學中“情”分爲後天七情和先天真情兩大類。少私寡欲而制後天七情以通達先天真情。情亦通“靜”,《廣韻》:情,靜也。乙本作“靜”。 表:《說文》:“表,上衣也。”《玉篇》:“表,外也,上衣也,書也,威儀也,明也,表也。”另有表現、表明、表示等義。乙本作“督”。通行本作“致虛極,守靜篤”。
②旁:《說文》:“旁,溥也”。(註:溥,大、廣。)有側、偏,旁邊、其他的,依照、仿效等義。古通“傍”,依附也。 作:甲骨文字形,象衣領初作的形狀。本義:人起身,突然站起。《說文》:“作,起也。”通行本作“並”。 楚簡本作“萬物方作,居以須復也”。
段義:進入到虛無至極的境界,堅守住誠靜不二的狀態,萬物離開德“一”狀態後演化的景象表現出來,我由此觀察、探究並且明白萬物復歸德道的必然之理。
③雲:《說文》:“山川氣也”。比喻盛多,如《漢書·司馬相如傳》:“威武紛雲。”顔師古云:“紛雲,盛貌。”通行本作“夫物蕓蕓”。蕓:形容眾多,與“雲”義近。楚簡本作“天道員員”。 靜:形聲。从青,爭聲。本義:彩色分佈適當。《說文》:“靜,審也。”又“審,悉也,知寀,諦也。”其義詳審、知悉、真諦等,又爲安靜、寧靜、安定等義。乙本作“曰靜”,通行本作“歸根曰靜”。甲本殘缺,缺字空位同乙本。 命:《說文》:“使也”。段註:“命者,發號也,君事也。非君而口使之,是亦令也。故曰命者天之令也。”又爲人命、天命、壽命等義。復命:執行命令後回歸。楚簡本此章至“其根”後無。
句義:大道化生宇宙萬物氣象萬千,每一類物種最終必然復歸於德“一”和道“无”,道“○”就是萬物生命的根蒂。生於道而歸於道,就名之爲靜。由動的離德“一”而萬化,再復歸於德“一”的淳樸和道“○”的至虛,歸於道就是靜,重歸於靜就是回歸復命。⑤:音荒。《字彙》:“,荒巾也,幭也。”幭,古代車前橫木上的覆蓋物。頭巾。乙本作“芒”。兇,音義同“凶”。本句通行本作“妄作凶”。
段義:不知大道無私無欲,不識遵道循德的客觀運行變化規律,不依此自然法則實踐修真明德,就如同以巾蓋頭,障蔽其目,於茫茫中造下凶險。
④常:形聲。从巾,尚聲。本義:旗。《說文》:“下裙也。”有經常,倫常、綱常(人與人之間關係的準則),規則、規律等義。《荀子·天論》:“天行有常,不爲堯存,不爲桀亡。”
句義:萬物生於道而復歸於道,散於德而歸於德,這是自然大道的客觀規律。承認、把握、遵從、順應、實踐這一規律法則的人,就是明白大道之理。
⑤:音荒。《字彙》:“,荒巾也,幭也。”幭,古代車前橫木上的覆蓋物。頭巾。乙本作“芒”。兇,音義同“凶”。本句通行本作“妄作凶”。
句義:不知道天地變化的真常之理、法則規律,就如同巾蓋頭面,障蔽其目,於茫茫中造下無窮凶險禍患。
⑥容:本義容納,寬容。 公:公平、公正。 王:參見六十九章註⑦。 道乃久:甲本殘缺,乙本作“道乃”。 沕:音密,又音勿。《集韻》:“沕,潛藏也。一曰塵濁謂之沕。”《文選》载贾谊《弔屈原文》:“襲九淵之神龍兮,沕深潛以自珍。” :修真學異構字,與殆字通假。甲本作 “”,或作“”,篆書中形同。殆,危險。乙本及通行本作“沒身不殆”。
段義:掌握了大道演化散聚的規律和法則,就能慈愛柔容萬物,容包化同,一體眾生,爲眾生萬物的同歸德道而無私奉獻;能夠慈容萬物眾生,就是大公無私的德道境界;具備大公無私,爲眾生回歸德道而奉獻一切的人,才能堪任人中之王。大容和公心德性品格是爲王者的基礎;真正的王者,用德“1”貫穿天地人三才,帶領眾生重歸德道,這才是肩膺天命,代表天意爲王治;天,無私無欲,效法於大道,無所不容;同於大道,不生不滅,不減不增,才能長久不衰;只有遵循這些法則,復興德道,社會才能清明,沒有危險産生和出現危機。
〖註音〗
,huāng音荒;乃:nǎi音奶;沕:mì音密;(殆):dài音代。
【繁簡對照】
歸(归),極(极),萬(万),觀(观),復(复),雲(云),靜(静),謂(谓),兇(凶);篤(笃),並(并),處(处),須(须),蕓(芸),員(员),殘(残),僅(仅),彙(汇),義(义),隱(隐),構(构),書(书)。
第六十一章 知有
第六十一章 知有(17)
大上,下知有之①;其次親譽之②;其次畏之③;其下母之④。
信不足,案有不信⑤?猶呵!其貴言也⑥。
成功遂事,而百省謂我自祭⑦。
①大:象形。甲骨文字形,象人的正面形,有手有腳。“大”是漢字部首之一,从“大”的字往往與人類或人事有關。本義:大小的“大”。《說文》:“大,天大地大人亦大,故大象人形。”古文大也,籀文介,改古文亦象人形。凡大人、大夫、太子、太君,皆尊詞。有很、非常等義。又通“太”。通行本作“太”。
句義:接上章,大上居於道“无”,以无馭有,在最上層境界之中,行上德而无爲應世,不顯蹤蹟。在下界的人,有一部分人知道他客觀地存在着,誠信並且遵從他的教誨。
②通行本“親”字後多一“之”字。
句義:其次一部分人主動親近和贊美大上。
③句義:再其次一部分人對大上心存畏懼害怕之心。
④下:通行本作“次”。 母:象形。甲骨文字形,象母親有乳之形。本義:母親。《說文》:“母,牧也。从女,象褱子形。一曰象乳子也。”《集韻》:“母,穿物也,通也。通作貫。”古文中又與“毋”通用(《類篇》等),禁止之義。通行本作“侮”。楚簡本作“”。此處可結合“”解“母”的本意。
句義:再下的另類的一部分人,對於大上的客觀存在,據爲私有,只知索取而無回報,甚至採用否定和攻擊,以及禁止別人相信的態度。
⑤案:《說文》:“几屬”。即几案之類。又有案件,查問、審問等義。乙本及楚簡本均作“安”,表示疑問,相當於“豈”。通行本作“焉”。
句義:當社會離道失德嚴重後,信德的陽土喪失時,那當然就有不相信的人存在。
⑥猶:還,仍然。 貴言:言而有信,不食其言。
句義:懷疑是客觀存在的,這一部分人雖然不相信他,卻仍然還是十分看重他的聖言。
⑦遂:稱心、如願、實現。楚簡本作“成事述功”。通行本作“功成事遂”。 省:省牲之意,即祭祀前主祭和助祭人要省查祭品。楚簡本用“眚”,與“省”通。各本以爲“省”與“姓”通假,但帛書中有“百姓之不治也”以及“百姓皆属其耳目”之句,可見“姓”字本有,不必用“省”通假,此亦可佐證“省”並不與“姓”通假。 祭:甲本此處字蹟清楚,與“然”別。它本作“然”。參見《校勘說明》附註。後句乙本及通行本作“百姓皆謂我自然”。
百省謂我自祭:其意是從反復省查祭品引申爲自我的經常反省、懺悔、自我批評。自祭,就是將自己的性命的全部,毫無保留地奉獻給大道。也含有自己尊重自己,自重、自愛的含義。這是聖人“成功遂事”後必然的態度,不會被世人的各種態度所左右。修真學中則指反復悔過遷善、懺悔,“執中”中氣以爲和地淨化脾胃中的陰意,堅持觀鼻(自)、觀心、觀丹田地進行修真實踐。
〖註音〗
案:ān音安;猶:yóu音尤;省:xǐng音醒。
【繁簡對照】
親(亲),譽(誉),猶(犹),貴(贵),謂(谓);與(与),當(当),於(于),豈(岂),後(后),卻(却),顯(显),應(应),從(从),復(复),經(经),決(决),問(问),題(题),參(参),書(书),證(证),並(并)。
第六十二章 四有
第六十二章 四有(18)
故大道廢,案有仁義①?
知快出,案有大僞②?
六親不和,案有畜慈③?
邦家亂,案有貞臣④?
①案:查問,發問之詞。參見上章註⑤。本章通行本各句均缺此“案”字,乙本及楚簡本作“安”。下同。
句義:所以大道廢失以後,人們離道失德,仁義又如何能夠保持呢?修真學中,心君不尊道貴德,大道廢失,任憑私欲貪念的後天智識主宰身國,那麽肝中的仁德品格與能量,肺中的義德品格與能量,也就難以存在了。
②知:知識。古同“智”,智慧。通行本作“智”。 快:《說文》:“喜也”。《字彙》:“快,稱意也。又爽也、喜也、疾也。又姓。”快意、舒暢,又與“慢”相對,速度快等義。乙本及通行本作“慧”。 僞:欺詐。《說文》:“僞,詐也。”虛假,僞詐等義。
句義:智用於正,則可利益眾生;用於邪,則生虛假僞詐之事,禍害生靈。智若無仁、義、禮、信四德的扶生、支撐、制約,那麽就是陰智、愚智。離道失德後人們唯後天智識用事,而不用无爲思識之心,沉溺於以後天的陰我智識爲用,反應雖然快,能夠滿足私欲,大量欺詐虛假的事也就必然會發生。
③畜:會意。甲骨文字形,表示牽引,下象出氣的牛鼻形。牛鼻被牽著,說明是已被人類馴服豢養的家畜。本義:家畜。《說文》:“畜,田畜也。”有養育、畜養等義。又有順從,馴服義。《禮記·祭統》:“孝者畜也。順於道,不逆於倫,是之爲畜。”其他本作“孝”。 慈:形聲。从心,茲聲。本義:慈愛。《說文》:“愛也。”帛書作“茲”,相通而含修意。
句義:六親之間失德不和,被利所制,親情養育的慈愛又如何存在呢?修真學中的六親乃指心君下的四臟六腑,氣機之不和。氣機不和,也就難有真正的茲産生出來。
④:修真學異構象意字,與常道的“昏”字通假使用,但其意主要指體內。昏:黃昏。《說文》:“昏,日冥也。”引申爲昏暗、無光,昏聵、糊塗,昏花、目不明等。 亂:會意。金文字形,象上下兩手在整理架子上散亂的絲。本義:理絲。《說文》:大徐本謂其“治也”,段註本更正爲“不治也”。有擾亂、破壞,淫亂,混亂等義。甲本作“乳”,乙本“乳”下少“子”,“亂”之異體甚多,皆形近通假。昏亂:昏庸無道,糊塗妄爲。 貞:會意。从卜,从貝(甲骨文作“鼎”,後省改爲“貝”)。鼎本是食器,這裏表示火具,即用火具而卜。本義:占卜。《說文》:“貞,卜問也。”假借爲“正”、爲“定”,端方正直。《易·乾卦》:“元、亨、利、貞。”有貞潔、貞操、忠心、真誠等義。通行本作“忠”。
句義:如果國和家都因失德而昏庸無道了,正直的貞潔之人和忠臣還會有嗎?修真學中,“身心”這個邦家由於門窗不開,諸多的“口”和“心”君不能天人合一,全都處於亂狀態,那怎麽還能只望居於臣位的肝、脾、肺、腎,能夠擔當起“貞”臣的使命呢?
〖註音〗
畜:xù音蓄;貞:zhēn真。
【繁簡對照】
廢(废),義(义),僞(伪),親(亲),亂(乱);應(应),絕(绝),棄(弃),復(复),處(处),較(较),養(养),異(异),體(体),國(国)。
第六十三章 樸素
第六十三章 樸素(19)
絕聖棄智,民利百負①;
絕仁棄義,民復畜慈②;
絕巧棄利,盜賊无有③。
此三言也,以爲文未足,故令之有所屬④:
見素抱樸⑤,少私而寡欲⑥,絕學无憂⑦。
①絕:《荀子·勸學》:“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即橫渡,穿越之義。絕學(獨到的學問);絕才(才能無人能及);絕手(一等才藝的高手)。《說文》:“斷絲也”。斷絕,割斷,切斷。 聖:甲本作“聲”,乙本作“”,通“聖”。 棄:《爾雅》:“忘也”。《左傳·昭公十三年》:“其庸可棄乎”。註:猶忘。《說文》:“捐也”。扔掉,抛棄。忘記,廢除,違背,背叛,離開等義。 智:帛書作“知”,古通。 負:《說文》:“負,恃也。从人守貝,有所恃也。一曰受貨不償。”有擔負、享有、遭受、違背、失敗、負債、負責等多義。通“背”,背負;通“賠”,賠償、補償。古讀音背。乙本及通行本作“倍”。楚簡本作“伓”,有力也(見《說文》)。古同“伾”。伾伾,眾也(《廣雅》)。
②畜:參見上章註③。乙本與通行本作“孝”。 慈:帛書作“茲”,相通而含修意。
③巧:技藝高明、精巧;又有虛僞、巧詐之義。 利:《說文》:“銛也”。銛,一種家具,鋒利的利器。《玉篇》:“銛也,善也,得財也。”利益,名利等義。 前三句楚簡本作“絕智弃卞(辨),民利百伓;絕攷(巧)弃利,覜惻亡又(有);絕(僞)弃,民复季子。”可見,楚簡本似爲《老子》原著修改本,因楚簡本中修真學內義已經丟失。雖無“絕聖、絕仁、棄義”之詞。亦只說明無法解讀而修改。
段義:聖、仁、義本是褒義,但當大道廢失以後,離開了道“无”德“一”,陷在陰陽之二中不能自拔。回歸於德“一”中,必須超越聖仁義智,忘巧忘利。直接回歸德“一”和道“○”。人民返樸歸真才是根治之法。修真學中,修德“一”修道“○”是根本性的原則,人間無上的絕學是要抱一無離,絕聖、絕仁、絕巧三都是指聖仁巧的最高境界。實現了那麽後天的愚智、陰義、利己等現象也就自然放棄了。身國中的眾生也就自然實現民利百負,民復畜茲,盜賊無有,精氣神不會耗失。如果深陷在普通的、一般的聖、仁、巧的層次中實踐,就不能擺愚智、陰義、私利的長期制約,在修真的子系統中跋涉,難以進入德一和道○的境界之中。
④前句通行本作“此三者”。 未:不曾,沒有。通行本作“不”。
句義:上述三句如果說還未論述充分的話,則使其有所屬,如下。
⑤見:《說文》:“視也”。又爲“現”的古字。 素:修真學中指慧明本色之光,此光能透物。素在常道中指事物的本色,沒有染色的白色絲綢。《說文》:“素,白緻繒也。”段註:“帛之白而細者也。”《廣韻》:“列子曰:素者質之始也。又空也,故也,帛也。”質樸無華的,本質的,平白的,平素、往常,素食、太素(質之始也,參見第四章註③)等義。 抱:用手臂圍住,捧等義。通“保”,保護、愛護、持守之義。 樸:修真學中指還未散失開的德“一”的品格和狀態,常道中指未經加工的木材。
句義:顯現並看穿事物原始的本質,保持住淳樸的天然屬性,避免塵濁的污染。德“一”能量的修證則爲:所以要運用有所依從的方法,當坐忘時能夠見到白毫光以後,就要抱元守一,棄繁從簡,清靜无爲。見白色性光爲素,抱一無離爲樸。德“一”能量樸散爲五數之德能後,只有運用守一抱一之功,才能實現返樸歸真。
⑥私:甲乙本均缺,楚簡本作“厶”,“私”之古體。通行本作“思”。 寡:少也。
句義:德“一”品格的修證,逐步地、持恆地修心煉己,減少私心,修正稟性和習性。淡化欲望和各種貪念。
⑦學:《說文》:“覺悟也”。《尚書大傳》:“學,效也。”學習、效法之義。本句通行本歸在下章。楚簡本此句對應在第十一章(48)“无爲而无不爲”句後,“唯與訶”句前。
句義:淳德歸道的學問就是獨一無二的絕學,掌握了她也就永無憂患。
〖註音〗
畜:xù音蓄;棄:qì音器。負:bèi音背;寡:guǎ音剐;伓:pī音丕;見:xìan音現。
【繁簡對照】
樸(朴),絕(绝),聖(圣),棄(弃),負(负),義(义),復(复),盜(盗),賊(贼),爲(为),屬(属),見(见),學(学),憂(忧);聲(声),與(与),處(处),補(补),厶(私),頒(颁),體(体)。
第六十四章 食母
第六十四章 食母(20)
唯與訶,其相去幾何①?美與惡,其相去何若②?
人之所畏,亦不可以不畏③。
望呵!其未央哉④!
眾人巸巸,若鄉於大牢,而春登臺⑤。
我泊焉未兆,若嬰兒未咳⑥。纍呵!似无所歸⑦。
眾人皆有餘,我獨遺,我愚人之心也⑧。湷湷呵!鬻人昭昭,我獨呵⑨!鬻人蔡蔡,我獨呵⑩!
忽呵!其若海;望呵!其若无所止⑪。
眾人皆有以,我獨頑以悝⑫。吾欲獨異於人,而貴食母⑬。
①唯:唯諾,連聲回答表示無異議。 訶:《說文》:“訶,大言而怒也”。乙本作“呵”。 去:距離、差別。 前句通行本作“唯之與阿”。
句義:人們不能唯德而用,不能抱一無離,必然深陷於二的變數之中。唯唯諾諾與訶責呼喝這兩種截然相反的現象,共處在陰陽太極的二之內,差別有多大,距離有多遠,性質有什麽分別?
②通行本作“善之與惡,相去若何”。
句義:美與惡,同樣是陰陽屬性的太極二,兩者之间的差別、距離、性質有什麽區別?這些陰陽屬性的二,與德“一”的差距又是什麽?
③甲本缺,乙本句尾多一“人”字,通行本無。本章楚簡本中僅有此前幾句,此“人”字後接“寵辱若驚”,故疑爲《寵辱》章之首。
句義:世人都畏懼害怕陷在這個二之中,被其左右。那麽修真明德者,德治身國者就更應當高度重視了。
④望:遠望,深觀。通行本作“恍”。 央:中央。又通“殃”。 哉:相當於“啊、呢、嗎”。甲本殘缺,乙本作“才”,通“哉”(據《集韻》、《字彙補》等)。
句義:如何擺脫陰陽太極二的這種制約,獲得解脫自在無畏呢?要運用无爲思識的慧觀,在德“一”未樸散爲“二”之前,去捕捉其未形成禍患前的先兆,止於至善。
⑤巸:修真學異體漢字,水火既濟方可熙,眾人耗精竭命基。熙字無水顯其義,巸巸淘盡精元氣。熙,《說文》:“燥也”。又有和熙、光明等義。熙熙:喧鬧、吵雜。 鄉:與饗原本是一字,據甲骨文,像兩個人相向對坐,共食一簋的情狀。本義是用酒食款待別人,又爲行政區劃,鄉村等。 牢:牛馬圈,監牢,又祭祀用的牲畜。如:太牢、少牢。 通行本作“如享太牢,如春登臺”。
段義:更多的人不明白自困於離道“○”失德“一”後的陰陽二數之中,還在這種自困中熙來攘往地燥動,無誠意於祭祀而只貪其中的吃喝,似春遊登高醉生於美景。而這種離失德“一”,陷於陰陽二,德樸散爲五德之後,社會的發展自然按照離道失德後的規律下滑。修真學中的內容在另文解析。
⑥泊:停留、棲止。別作“怕”,淡泊、恬靜。乙本作“博”。 咳:甲本缺,乙本作“咳”。通行本作“孩”。參見第十二章(49)註⑤。
句義:我長居道“无”德“一”這種淡泊恬靜的先天无爲之境,象嬰兒未産生後天意識智知那樣地淳樸。
⑦通行作“乘乘兮若無所歸”。 纍:相連缀而得其条理;大绳。通“累”,有重疊、連續、勞累等義。
句義:但是无爲思識所慧觀的內容,卻豐富而且條理分明啊!這些真知就象道一樣,並沒有陰陽二的屬性。
⑧餘:《說文》:“饒也”。飽足、有餘等義。 遺:遺失、遺忘。《說文》:“亡也”。 後句通行本作“而我獨若遺”。 愚:自謙之謂。
句義:大多數人都選擇複雜有餘,我卻獨鍾於簡單淳樸的道“无”和德“一”。我的這顆居道“无”用德“一”的心,是與眾不同。
⑨湷:古通“渾”,渾濁、低下,喻渾然不知的樣子。通行本作“蠢蠢兮”。鬻:本義爲“粥”,相通。引申爲賣、出售;幼小,如:鬻子(稚子)。通行本作“眾”或“俗”。昏:《說文》:“日冥也”。冥思爲昏。《呂氏春秋·有度》:“不昏乎其所已知,而昏乎其所未知”。 昭:《說文》:“日明也”。彰顯、顯示。昭昭:明白、清楚。:帛書作“”,修真學異構漢字,內含心法。通行本作“昏昏”。
句義:渾然不覺呀,將自己陷入陰陽二中的人,那麽明顯地被陰陽所左右。我不受陰陽二的制約,獨立於道中冥思,知白守黑。
⑩甲本作“蔡蔡”,修真學異構字,蔡與察通假,另含修意。察:《說文》:“復審也”。明察,觀察。乙本及通行本作“察察”。 :甲本作“”,含修真之義。乙本作“閩閩”。、均與“昏”通假但含修義,昏爲日冥,在人則爲冥思,,指知白守黑實踐中深度地進行冥思。
句義:將自己出賣於陰陽二中的人,運用後天意識窮盡智力而爲。我卻獨處於无爲思識進行深刻的冥思。
⑪忽:坐忘的一種境界。《說文》:“忘也”。望:遠望,深觀,慧觀。參見第五十八章註⑨。通行本作“恍兮”。
句義:在坐忘之中,天人合一,無比寬廣,博大精深。在慧觀之中,對萬物真理的認識,其中的精進似乎沒有止境。
⑫以:《說文》:“用也”。頑:難劈開的囫圇木頭。愚頑,頑強,頑皮;又通“玩”。 悝:嘲笑,詼諧。後句甲本不全,僅見“以悝”,乙本作“我獨門元以鄙”。通行本作“我獨頑似鄙”。鄙:粗俗,質樸。
句義:大家都將有形有相的物質當成唯一有用的物質,不知“有之以爲利”的局限性,更不知“无之以爲用”的真理。而我卻鍥而不捨地運用这个“无”於別人的嘲笑中。
⑬通行本“吾欲”作“我”。 食母:掌握並取用於形而上之“炁”母。參見第六章註①。
句義:我的思想獨立於道德中,不同於常人,從而高度注重“无之以爲用”,吸取德“一”的能量之炁養神。
〖註音〗
訶:hē音喝;熙:xī音西;泊:bó音伯;兆:zhào音照;纍:léi雷;湷,hún魂;昭:zhāo音召;鬻:yù音玉;閩:mǐn音皿;悝:kuī音窺;焉:yān音淹;哉:zāi音栽。
【繁簡對照】
與(与),訶(诃),幾(几),惡(恶),眾(众),鄉(乡),於(于),臺(台),獨(独),嬰(婴),兒(儿),纍(累),歸(归),餘(余),遺(遗),悶(闷),頑(顽),異(异);應(应),對(对),聲(声),屬(属),處(处),無(无),僅(仅),寵(宠),驚(惊),殘(残),體(体),義(义),賣(卖),顯(显),揚(扬),復(复),審(审),曉(晓),閩(闽),閔(闵),塗(涂),還(还),書(书),窺(窥)。
第六十五章 從道
第六十五章 從道(21)
孔德之容,唯道是從①。道之物,唯望唯忽②。
忽呵!望呵!中有象呵③!望呵!忽呵!中有物呵④!呵!鳴呵⑤!中有請吔⑥!其請甚真,其中有信⑦。
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順眾⑧。
吾何以知眾父之祭?以此⑨。
①孔:金文字形,象小兒食乳之形。嬰兒吃奶容易過量,因以表示過甚之意。本義:甚,很。《書》“六府孔修”,《史記》作“甚修”。《玉篇》:“孔,竅也,空也”。總言之,“孔”有很、甚、非常、佳、美、大、空、竅、通達等義。在修真中又有玄關、戶牖等義。孔與竅不同,兩端皆通,一氣流行於天地之間,中有信德。 容:容納,包容;儀容,容貌。 從:《說文》:“隨行也”。順從、從命等。
句義:修德復歸於德“一”不散時,其德淳而無象,大而通達,無所不至,與道相應迅速沒滯礙。孔德就是道所相應的物質。道依德顯,德載道性。
②之:《說文》:“出也”。參見第二十章註①。通行本“之”後多一“爲”字。 望:遠望,深觀。參見第五十八章註⑨。通行本作“恍”。後段同。
句義:道化生萬物,而這種化生的規律性,只有在慧觀和坐忘的无爲思識神運狀態下才能覺明悟知。
③象:本義大象,哺乳動物。有形象、現象、景象等義。又假借爲“像”。通行本作“惚兮恍兮,其中有象”。
句義:坐忘呀,慧觀呀,道性規律的端倪顯現了呀!
④句義:慧觀呀,坐忘呀,其中還有真實的有質無形的物質存在呢,並不是虛無飄渺的事呀! 通行本作“恍兮惚兮,其中有物”。
⑤:修真學異構漢字,含心法。與幽字通假。幽:《說文》:“隱也”。《爾雅》:“幽,深也。”《小爾雅》:“幽,冥也。”幽隱,深遠,幽靜等義。整理本註其通“幽”。 鳴:《說文》:“鳥聲也”。引申爲發出聲音。 本句乙本作“幼呵冥呵”,通行本作“窈兮冥兮”。
⑥請:《說文》:“謁也”。請謁(拜見)、邀請、請求等義。通行本作“精”。下句同。 吔:歎詞,表示驚異、驚訝和感歎等。乙本作“呵”。
句義:進入道的真境,幽隱若現,天樂有鳴,謁見宇宙萬靈真宰(即下段之“眾父”),所見雖是常人所不能見,但卻是宇宙真正之理。從此,智慧大開,通天徹地,無所不知。
⑦信:《說文》:“誠也”。仁義禮智信五德中“信”居中黃之位。
句義:世事如幻,進入道境方是真正之真境,其中包含著至誠至信,這是宇宙核心的本質特性。
⑧:甲本作“”,內含修意。乙本作“父”。下句同。通行本此句作“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閱眾甫”。
句義:在此“忽望”中,宇宙萬化的規律從今追述至古,道的存在和作用一直沒有隱去,並以此順應自然之真宰。
⑨祭:祭祀。諸禮之中,祭祀最爲重要。《祭義》說:“禮有五經,莫重於祭。”乙本與通行本作“然”。參見《校勘說明》附註。
句義:我何以知祭祀宇宙萬靈真宰之禮儀,由此而已。
〖註音〗
窈:yǎo音咬;冥:míng音明;吔:yē音耶;祭:jì音計。
【繁簡對照】
從(从),順(顺),眾(众);兒(儿),嬰(婴),過(过),義(义),書(书),竅(窍),總(总),達(达),氣(气),於(于),處(处),爲(为),請(请),異(异),體(体),閱(阅)。
第六十六章 弗居
第六十六章 弗居(24)
炊者不立,自視不彰①。
自見者不明②,自伐者无功③,自矜者不長④。
其在道,曰食贅行⑤。
物或惡之,故有欲者弗居⑥。
①炊:《說文》:“炊,爨(音篡)也。”指燒火做飯。《說文系傳》:“取其進火謂之爨,取其氣上謂之炊”。此即指竈下吹火之義。炊者,常是奴仆之屬,在竈下屈曲施吹火之功而不能站立,卑微之位。 視:會意兼形聲。从見示,示亦聲。見,看見。示,表現。本義:看。《說文》:“視,瞻也。”有觀察,看待等義。亦通“示”。 彰:《說文》:“文彰也。”顯揚、彰顯、昭彰等義。 本段通行本作“跂者不立,跨者不行”。乙本“自視”後有“者”。
段義:自卑者難以自立自強;自視心傲者難以有所作爲。修真明德實踐者,枯坐用火難以立道之基,盲目內觀難以顯明德質。
②自見:自以爲是。通行本句後有“自是者不彰”,相當於帛書上段“自視不彰”句。
③伐:會意。从人持戈。甲骨文字形,像用戈砍人的頭。本義:砍殺。《說文》:“伐,擊也。”又義自誇。《論語·公冶長》:“願無伐善,無施勞。”《淮南子·脩務》:“事成而身弗伐,功立而名弗有。”
④矜:《說文》:“矜,矛柄也。”引義爲矜持、謹守、慎重、驕傲、自誇、自恃等義。
段義:自以爲是者不明事理,自我誇耀者沒有功績可言,矜持自傲者不得長久。
⑤:帛書作“”,內含修真辟穀心法。與“稌”字通假,稌單指糯稻,字則義括食物和身內。 赘:多餘的,累贅。 通行本作“其於在道也,曰餘食贅形”。
句義:對於進道者來說,自見、自伐、自矜這些私心、欲念、稟性、習性等不良習氣是極大的障礙,就像吃過多粘性很強的糯米類食物一樣,梗塞心腹,妨礙進道。
⑥物:泛指事物、萬物、物類等。 弗:象形。甲骨文字形,中間象兩根不平直之物,上以繩索束縛之,使之平直。本義:矯枉(校直、校正)。《說文》:“弗,矯也。”又爲“不”的同源字,義同。 居:處於。參見第一章註⑦。 有欲者:人之欲未去盡者(即尚需進道修證者)。參見第三十一章註⑤。 通行本作“故有道者不處”。
句義:對於這些不良的習氣,德“一”能量物質難相容,所以有志於道而私欲尚存的人,要盡快清理它們。
〖註音〗
炊:chuī音吹;彰:zhāng音章;矜:jīn音今;、稌:tú音塗;赘:zhuì音綴;惡:wù音物;弗:fú音服;爨:cuàn音篡。
【繁簡對照】
處(处),視(视),見(见),長(长),贅(赘),惡(恶);燒(烧),飯(饭),傳(传),謂(谓),氣(气),竈(灶),義(义),屬(属),後(后),誇(夸),論(论),願(愿),無(无),勞(劳),脩(修),務(务),異(异),體(体),塗(涂),於(于),餘(余)。
第六十七章 執一
第六十七章 執一(22)
曲則金,枉則定①。
洼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②。
是以聖人執一以爲天下牧③。
不自視故明,不自見故彰,不自伐故有功,弗矜故能長④。
夫唯不爭,故莫能與之爭。
古之所謂曲則金者,幾語才⑤!誠金歸之⑥。
①曲:《說文》:“曲,象器曲受物之形。或說曲蠶薄也。”蠶薄:養蠶用的平底竹編器具。《玉篇》:“曲,不直也。”彎曲,委曲等義。通“屈”,屈曲,屈服。 金:从人(表示覆蓋),从土,从二。从“土”,表示藏在地下;从“二”,表示藏在地下的礦物。本義:金屬。《說文》:“金,五色金也。黃爲之長。久薶不生衣,百鍊不輕。”五行以土爲母,五德中真信生金。金爲至寶,在道爲金丹,在俗爲財寶。乙本亦作“金”,整理本辨爲“全”。通行本作“全”,純色玉,又完全之義。 枉:形聲。从木,王聲。本義指樹木之彎曲。《說文》:“枉,袤曲也。”(袤,縱向或南北間的長度)故曲能受物者橫曲也,枉則爲豎曲也。枉,又有冤枉,扭曲等義。 定:會意。从宀,从正。“正”亦兼表字音。本義:安定,安穩。《說文》:“定,安也。”有確定、固定、規定等義。 乙本作“汪則正”,通行本作“枉則直”。
段義:物以曲可以受物而成器,人以屈體勞形而能爲事,堅持不懈,事業可成,聖明可至。若能忍辱屈尊,委曲求全,則平安無憂也。 督任之曲通是金丹成就的法則;中脈之直暢是无爲大定的律條。
②洼:《說文》:“深池也。”亦義深也。爲“窪”之異體,低下、凹陷的地方,又清水也。一種謙詞,洼曲(指自己房舍簡陋)。此處義爲虛懷、深沉。 盈:滿也。 敝:破敗。謙詞,敝人(指自己德行淺薄)。 得:得到。通行本作“多”。 惑:迷惑,疑惑。
段義:虛懷若谷,處下虛空,德“一”能量就會充滿;清除私心貪欲稟性習性,五德的品格就會重新建立,後天的私心少、欲望淡,先天的德“一”能量就會更多地獲得;如果貪多放不下後天,那麽就會惑亂本來清靜的心身,自招濁辱。
③聖:甲本用“聲”。 執一:把握先天一“炁”,最質樸的狀態。 牧:本義放養牲口,亦有治理之義。《新唐書》卷一一八《裴潾傳》:“陛下以孝安宗廟,以仁牧黎庶。”通行本作“是以聖人抱一爲天下式”。
句義:正因爲如此,所以聖人牢牢地把握著德“一”,就能用德的能量和品格,牧養天下眾生,引領眾生復興道德,重歸德道。
④視:見也。通行本作“是”。 彰:彰顯、顯著。帛書作“章”,與“彰”通。參見第六十六章註①至④。 前二句乙本作“不自視故章,不自見也故明”。
⑤金:甲本缺,通行本作“全”。 才:通“哉”(據《集韻》、《字彙補》等)。幾語才:指話語不多。通行本作“豈虛言哉”。
⑥句義:用道光德能再造性命,完成金丹實踐是歸道的必由之路。
〖註音〗
枉:wǎng音往;洼:wā音挖;敝:bì音必;惑:huò音或;彰:zhāng音章;矜:jīn音今;盈:yíng音迎。
【繁簡對照】
執(执),則(则),聖(圣),爲(为),視(视),見(见),長(长),爭(争),與(与),謂(谓),幾(几),語(语),誠(诚),歸(归);從(从),蓋(盖),礦(矿),屬(属),彎(弯),聲(声),義(义),養(养),書(书),傳(传),廟(庙),處(处),據(据),應(应)。
第六十八章 同道
第六十八章 同道(23)
希言自然①。
飄風不終朝,暴雨不終日②。
孰爲此③?天地而弗能久,又況於人乎④?
故從事而道者同於道,德者同於德,失者同於失⑤。
同於德者,道亦德之;同於失者,道亦失之⑥。
①希:有罕見、鮮、少、遠等義。亦義仰慕,希顔(仰慕顔淵,後泛指仰慕賢者);又作“無”解,如希聲(無聲),希夷(空虛寂靜,無聲無色)。第三章(41):大音希聲。亦通“稀”。 言:甲骨文字形,下面是“舌”字,下面一橫表示言从舌出。从“言”的字與說話或道德有關。《說文》:“直言曰言,論難曰語。”《法言·問神》:“言,心聲也。”此外言尚有議論、告知、陳述、說明等義。 希言:即無心聲,無法用語言表述。 自:《說文》:“自,鼻也。”段註:“許謂自與鼻義同音同,而用自爲鼻者絕少也。”有始、開頭、起源、自己、由、從等義。另可參鼻義:从自,从畀,“畀”又兼作聲符。“自”是“鼻”的本字,作“自己”用後,另造了“鼻”字。“畀”是給予、付與的意思。合起來表示一呼一吸,自相給予。亦作初始、發端解,如鼻祖(始祖)。 然:即“燃”。《說文》:“然,燒也。”下面的四點是火的變形。《孟子》:“若火之始然。”亦義照耀,明白等。 自然:最初始,開端起源的燃燒,所釋放的光明照耀一切。這裏指自性、真性、真我、本來面目所發出的不增不減,無生無滅的無量光明。
②飄:旋風、暴風。 終:本義把絲纏緊。另有終了、終極、結束、整、全、盡等義。帛書作“冬”,含修真法義。《玉篇》:“冬,終也。” 暴:通行本作“驟”。
句義:疾風難以持續整個早上,暴雨不會整日不停歇。身國中後天向先天轉換的劇烈變化,相對而言是暫時的,應當正確對待。
③通行本“此”後多一“者”字。 孰:誰,哪個。
句義:這是什麽原因造成的呢?
④況:有狀況、況且、何況、每況愈下等義。甲本殘缺,乙本作“天地而弗能久,有兄於人乎”。有,通“又”;兄,通“況”(據《說文》段註)。
句義:天地也不能持久地風雨,又何況人呢?
⑤從:《說文》:“隨行也。”有跟隨、順從、從事(幹某項事業)等義。 “從事而”通行本作“從事於”。乙本及通行本作“失者”,唯甲本此處作“者者”。
段義:後天向先天的轉化,符合於道的規律,才能與道的永存相同;把握德的能量性和品格性,才能與德永恆相應;心身失於道德者,永恆在天地間存在的道德必然失於心身中。
⑥甲本僅有“……者道亦失之”,依乙本補。通行本作“同於道者,道亦樂得之;同於德者,德亦樂得之;同於失者,失亦樂得之”。
段義:具備德的品格者,道就會助之以德的能量;與德“一”能量的品格相違背者,道也就會棄之而去。
〖註音〗
弗:fú音服;孰:shú音熟。
【繁簡對照】
飄(飘),風(风),終(终),爲(为),況(况),於(于),從(从);遠(远),關(关),舊(旧),滅(灭),書(书),驟(骤),殘(残),據(据),補(补),處(处),筆(笔),誤(误),僅(仅),數(数),與(与),樂(乐)。
第六十九章 昆成
第六十九章 昆成(25)
有物昆成①,先天地生。
繡呵!繆呵②!獨立而不亥③,可以爲天地母④。
吾未知其名⑤,字之曰道,吾強爲之名曰大。
大曰筮,筮曰遠,遠曰反⑥。
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⑦。
國中有四大,而王居一焉⑧。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⑨。
①物:事物,萬物,物體。此處代指“道”。 昆:从日,从比。金文字形,表示二人在日光下並肩行走。本義:一起,共同。《說文》:“昆,同也”。《太玄·玄摛》:“理生昆群”。楚簡本作“蟲”。昆、蟲二字的結構特點都反映出道由一生二的過程,如同萬物群性的繁衍進化一樣。通行本作“混”。
句義:有種特殊的物質(道和德),同時出現和形成,她們先於天地的形成而形成。
②繡:刺繡,繡花。《說文》:“繡,五采(彩)備也”。 繆:紕繆、錯誤;綢繆,纏繞;通“穆”,穆然,虔誠等義。 乙本作“蕭(蕭條,寂寥)呵謬(謬誤,不合情理的)呵”。通行本作“寂兮寥兮”,寂靜空虛之義。楚簡本作“敓(強取,奪)(穆,通繆,加糸,與絲線有關)”。
句義:道“○”德“一”的生二,不僅賦予萬物以陰陽的特徵,而且爲萬物注入並編織起了五行的屬性。
③亥:十月,盛陰正濃,微陽始生。亥孕子,而子爲萬事萬物之始。古人認爲天開於子,地辟於丑,至寅會降人。再經卯、辰、巳、午、未、申、酉,至戌會天地開始昏暗,到亥會時天地黑暗,萬物否矣,再至子會天地重開。每會一萬零八百年,從子至亥共計十二萬九千六百年,如此圓周性地循環往復,沒有終極。此處指生滅之義。甲本缺,以“垓”補。垓:八極之內的廣大土地,疆域界限。乙本作“”。楚簡本作“亥”。通行本作“改”。通行本後多一句“周行而不殆”。
句義:道化生萬物不受任何後天有形範圍的限制,這種自然規律是沒有生滅的,是永恆的。
④地:通行本同楚簡本作“下”。
⑤未:通行本作“不”。
⑥筮:《說文》:“易卦用蓍也”。《曲禮》:“龜爲卜,策爲筮。”用蓍草占卜的方法。《廣雅·釋詁一》:“遾,遠也。”通行本作“逝”。逝:本義去、往。
段義:這個其大無外,人們後天只有用筮的方法可以捕捉其規律性;筮的預測可以突破後天制約而達極遠之處;後天規律的極至於遠,則必然返回,構成周而復始。
⑦王:《說文》:“王,天下所歸往也。董仲舒曰:‘古之造文者,三畫而連其中謂之王。三者,天、地、人也,而參通之者,王也。’孔子曰:‘一貫三爲王’。”
句義:王在外環境爲世間社會的主宰,如統治者;王在內環境中則爲心君。
⑧國:通行本作“域”。
句義:王者主宰身國及世間萬物,故其居一大。
⑨法:仿效,效法。
句義:人和人中之王,都應當效法地、天、道无私无欲的德性品格,使性命中充滿淳真的德“一”能量,自燃明亮,照亮自己同時照亮別人,回歸德道。
〖註音〗
繡:xiù音秀;繆:móu音謀;亥:hài音害;筮:shì音世;逝:shì音世;蓍:shī音失。
【繁簡對照】
繡(绣),繆(缪),獨(独),爲(为),遠(远),國(国);簡(简),蟲(虫),聲(声),種(种),雜(杂),義(义),從(从),處(处),對(对),闡(阐),釋(释),進(进),陰(阴),濃(浓),陽(阳),認(认),氣(气),質(质),體(体),綢(绸),纏(缠),繞(绕),會(会),環(环),復(复),萬(万),書(书),無(无)。
第七十章 輜重
第七十章 輜重(26)
重爲巠根,清爲趮君①。
是以君子眾日行②,不離其甾重③。
唯有環官④,燕處則昭⑤。
若若何萬乘之王⑥,而以身巠於天下⑦?
巠則失本,趮則失君⑧。
①巠:甲本作“巠”,修真學異取之字,象意體內特殊結構。巠與輕又通假而用。輕:《說文》:“輕車也。”與重相對。乙本及通行本作“輕”。後句同。 清:明也,淨也,靜也。《重訂直音篇》:“清,澄也,潔也。又情、靜、淨三音。”音同者,多有通假。乙本及通行本作“靜”。 趮:修真學異體字,象意人體內的變化,與躁通假。躁:《說文》:“疾(病,急速)也”。有不安靜、急躁、煩躁、暴躁等義。 君:君主,心君(一身之主)。
段義:後天肉身濁重而先天精氣神輕盈,但命體肉身卻又是先天精氣神的載體。先天清微的精氣神,卻又是産生趮動、憂患的這個命體的君王,真正的主宰者。
②君子:通行本作“聖人”。此處指人的神和修真者的身外身。 眾:修真學取用之字,含雙重內義,與終通假。終:乙本作“冬”,相通。
③離:離開,遠離。乙本作“遠”。 甾:修真學取象意用字,缶曰甾,象形。凡甾之屬,皆從甾。甲骨文金文甾,象意人體修真甚形象。甾與輜通假。輜:古代一種有帷蓋的大車。又稱“輜車”。《釋名·釋車》:“輜車,載輜重臥息其中之車也。”輜重:1.行軍時運輸的物資;2.出外時帶的行李。此處甾重喻指“命體”。
段義:所以人之神或身外身即使整日遊行在外,也不會輕易地長期離棄他所寄宿的命體。
④唯:只有,雖然。乙本作“雖”。 環:環繞,圍繞。又爲玉璧類。 官:吏,事君也。通“館”。房舍,館舍。俞樾《諸子平議》:“官乃館之古文,閑官即閑館,謂館舍之空虛者。”《象》曰:“官有渝,貞吉。”註:官有渝,館舍有變。 通行本作“雖有榮觀”。
⑤燕:《說文》(大徐本):“玄鳥也。籋(小箝,鑷子)口、布翅、枝尾。”體小翼大,飛行力強,尾長,分叉呈剪刀狀。背黑腹白,腳短。常用來表示美好、吉祥之義,如燕巢,燕室。又假借爲“安”,安逸,安樂。燕坐(安坐,閑坐),燕居(退朝而處,閑居)。 昭:本義明亮。《說文》:“昭,日明也。”彰顯、顯示,明白事理等義。
段義:只有圍繞命體這個館舍,不遠離這個生息的根基所在,似燕護巢愛惜命體,就會保持長期自燃明亮。
⑥若:順也。《詩·魯頌·闕宮》:“萬民是若。”如,同。若何:如何。若若何:強調語氣,通行本作“奈何”。 乘:此處音同剩,量詞,古時計物以四爲乘,計算車子的數量。 王:通行本作“主”。
⑦句義:如何呀,知道嗎?聖神可是萬乘之尊,不要因爲命體之身而外求於天下,把它給輕視慢待了。
⑧本:通行本作“臣”。
段義:性命一體,不可偏執,只修性不修命,就會丟失命體這個借假修真的根本;只修命不修性,就會失去性體系統這個真主宰。
〖註音〗
躁:zào音造;輜:zī音资;乘:shèng音剩;巠:jīng音經。
【繁簡對照】
輜(辎),爲(为),輕(轻),終(终),離(离),環(环),處(处),則(则),萬(万);經(经),異(异),體(体),後(后),靜(静),聖(圣),眾(众),書(书),與(与),雖(虽),榮(荣),觀(观),順(顺),詩(诗),魯(鲁),頌(颂),闕(阙),傳(传),應(应),時(时),詞(词),計(计),數(数)。
第七十一章 曳明
第七十一章 曳明(27)
善行者无迹①,善言者无瑕適②,善數者不用檮③;善閉者无籥而不可啓也④,善結者无纆約而不可解也⑤。
是以聖人恆善人⑥,而无棄人;物无棄財⑦,是謂明⑧。
故善人,善人之師⑨;不善人,善人之齎也⑩。
不貴其師,不愛其齎;唯知乎大眯,是謂眇要⑪。
①:《說文》:“,發也,凡發去之稱”。乙本作“達”,通行本作“徹”,義同“轍”,車輪碾過的痕跡。
句義:善於行路者不留痕跡,找不到其所來。
②言:說,直言。參見第六十八章註①。 適:往也。通行本作“謫”。 瑕:《說文》:瑕,玉小赤也。瑕適:玉上的斑痕,比喻缺失。
句義:善於言談者,直言而不傷人。
③數:計算。通行本作“計”。 檮:甲本作“檮”,含修意。與籌策通假。檮,古同“籌”。計數的用具,多用竹子製成。籌策,古代計算用具,以木製成的小棍或小片。:的異體,漉米之竹器。
句義:善於計算者,不用籌策而能精確至微。
④:修真學異構象意漢字,與關通假,但內含修真心法。甲本作“”。 籥:修真學借喻象意漢字,比喻陰矯穴內老、中、小三孔或稱爲三竅。通風鼓火器上的管子。又樂之竹管,三孔,以和眾聲也。古又同“鑰”,鎖鑰(锁钥)。關籥,通行本作“關鍵”。鍵:豎起插的門閂,鎖鑰。《字書》:“橫曰關,豎曰鍵。”可見已失修真之真義。 啓:開啟。通行本作“開”。
句義:善於關閉的人不用門閂鎖鑰,別人也不能打開。
⑤結:打結。 纆:繩索之義。甲本缺,通行本作“繩”。 約:繩索。
句義:善於打結者不用繩索,別人也無法解開。以上五善,皆聖人无爲上德之行在各方面的表現。
⑥:《字彙》:“安也,撫也”。甲本辨爲“”,其義爲怨讎,與上下文不相通。按甲本原圖,實應爲“”,並含修意於其中。通行本作“救”。
句義:聖人最善者,以引領幫助眾生爲願。
⑦物無棄財:萬物也沒有抛棄其擁有的。通行本作“常善救物,故無棄物”。
⑧:修真學異構象意漢字,象意“心”與“神”和諧統一而産生的慧明(明)。甲本作“”,《說文》未收。
段義:所以聖人常善於幫助引領人,只是上善者不留痕蹟,無端倪可見。上德慈愛和滋養萬物,聖人當然也就沒有可以抛棄的人,這是可以推知而明的。
⑨通行本“善”字前多一“不”,甲乙本均無。
⑩齎:拿東西給人、送人,通“資”。《史記·陳丞相世家》:“齎(資)用益饒,遊道日廣。”乙本及通行本作“資”。下句同。
⑪唯:乙本及通行本作“雖”。 知:通“智”。 眯:通“迷”,音同。乙本及通行本作“迷”。 眇:通“妙”。通行本作“要妙”。
句義:善人以善人爲師,不善人的缺點和不足,就是善人修真明德的鏡子和借鑒;但如果僅用後天智識人爲性地辨識,則迷之遠矣,必然適得其反。這是精妙的秘訣、要領。
〖註音〗
:chè音徹;襲:xí音習,瑕:xiá音霞;適:shì音是;籌:chóu音仇;:guān音关;籥:yuè音月;纆:mò音墨;曳:yè音夜;齎:jī音即;眯:mī音咪;:zhuó音卓。
【繁簡對照】
襲(袭),適(适),數(数),籌(筹),閉(闭),關(关),啟(启),結(结),約(约),聖(圣),恆(恒),棄(弃),財(财),師(师),資(资),貴(贵),愛(爱),謂(谓);發(发),稱(称),達(达),徹(彻),謫(谪),計(计),檮(梼),異(异),體(体),鍵(键),開(开),繩(绳),聲(声),應(应),彙(汇),撫(抚),與(与),義(义),難(难),觀(观),書(书),邊(边),憂(忧),習(习),從(从),據(据),廣(广),韻(韵),齎(赍),雖(虽)。
第七十二章 恆德
第七十二章 恆德(28)
知其雄,守其雌,爲天下谿①;爲天下谿,恆德不離;恆德不離,復歸嬰兒②。
知其白③,守其辱,爲天下浴④;爲天下浴,恆德乃足;德乃足⑤,復歸於⑥。
知其白,守其黑,爲天下式⑦;爲天下式,恆德不;德不,復歸於无極⑧。
散則爲器,聖人用,則爲官長⑨。夫大制无割⑩。
①谿:山谷。又爲“溪”之異體,兩山間的水流,溪流。甲本初辨爲“雞”,後更正爲“谿”。通行本作“谿”或“溪”。乙本作“雞”。《說文》:“雞,知時畜也。”以喻知天時,識時務,明火候之義。
②離:“鸝”的本字,本爲鳥名,又義離開,分離等義。甲本辨爲“雞”,細觀其筆劃更似爲“離”。乙本和通行本作“離”。
句義:雖知其強而甘守其柔弱之位(如水之柔弱處下),如同利益天下之溪流;如天下之溪流,總是利於萬物而德不離身;以德治心身,其修證必然能回歸到如嬰兒之先天柔弱無私狀態。此爲回復先天的第一階段,賢人修階段。知雄守雌,是修持初級階段中修心煉己,清心寡欲的上乘方法。
③白:白色。《說文》:“白,西方色也。”五行屬金,尊、榮之義,與“辱”相對。“通行本作“榮”。
④浴:虛空之神,浴神。參見第五十章註①。通行本作“谷”,下同。
⑤通行本無此三字。
⑥:甲本缺,據後補,,修真學象意漢字,含修真變化內身國返樸歸陽木仁德之義。與樸通假用。通行本用樸。
段義:雖知其尊榮而甘守屈辱之位(“聖人恆善人”,默默奉獻而不爲人知),如同天下之浴神,滋養萬物而常常不被覺察;如天下之浴神,德善富足;德善富足,其修證必然回歸到先天一炁的樸素狀態。真實歸於德“一”,此爲回復先天的第二階段,聖人修階段,處於“中”位。本段通行本在下一段後。
⑦乙本及通行本作“知其白”,甲本作“知其”,疑有脫漏。 式:《說文》:“式,法也。”法度,規矩。又式樣,楷模,榜樣。
⑧:修真學象意漢字,內含修義。與貳通假。二的大寫。不:即爲“一”也。上德合於道,即“一”也。通行本作“忒”,甲本爲“”,“貳”的修真象意字體。通行本後無“德不忒(貳)”三字。
段義:雖知其處於萬物之陽態(太極之白境),而常體萬物之陰態(太極之黑境),這是天下的楷模(天下人應該效法的);天下的楷模,由於掌握了萬物陰陽太極的規律,用德“一”運化這個二,所以其德總是合於大道的上善;合於大道的上善,其修證必然回歸到道“○”无極的最高境界。此爲回復先天的第三階段,真人修階段。
⑨:,修真學象意漢字,含修真變化內身國返樸歸陽木仁德之義。與樸通假用。樸素,樸亦形容先天渾然一體之物,即德“一”未分化的狀態,素則形容道態本質。此字乙本及通行本中均作“樸”,甲本均作“”,屋象意身國,木象意陽木仁德,仁是德分化的起始,最接近先天無爲。
⑩制:與製本同一詞,後來分化,“製”用於具體的製造,“制”用於抽象的制作。《說文》:“裁也。”制割(剪裁,分割),制造,造化等。通行本作“故大制不割”。
段義:先天一炁這個德“一”的物質,順行之則散爲天地人萬物,聖人應世則爲教化之尊長。掌握著大造化的根本規律性,不會分而割之,而必然是居於道之无,抱德“一”而無離,無割不分解。用德“一”復興道德,則德治易行,道治可期。
〖註音〗
乃:nǎi音奶;恆:héng音橫。
【繁簡對照】
恆(恒),爲(为),雞(鸡),離(离),復(复),歸(归),嬰(婴),兒(儿),於(于),樸(朴),、貳(贰),極(极),聖(圣),則(则),長(长);體(体),谿(溪),號(号),後(后),當(当),還(还),鳥(鸟),類(类),時(时),識(识),務(务),飛(飞),鶴(鹤),處(处),倉(仓),鳴(鸣),蠶(蚕),榮(荣),無(无),據(据),補(补),參(参),書(书)。
第七十三章 自然
第七十三章 自然(29)
將欲取天下而爲之,吾見其弗得已①。
天下神器也,非可爲者也②。
爲者敗之,執者失之③。
物或行或隨④,或吹或炅⑤,或強或⑥,或坯或橢⑦。
是以聖人去甚,去大,去楮⑧。
①爲:不符合自然規律的妄爲。參見第十一章註③。 弗:參見六十六章註⑥。 已:象蛇形。一說原與“子”同字。本義:停止。另有完成、完畢,已經等義。《論語·泰伯》:“死而後已,不亦遠乎!”
段義:用私欲貪心的個人主觀願望,妄想奪取天下的人,我看他是不能成功的。
②神:參見第二十三章註②。後句通行本作“不可爲也”。
段義:天下乃是宇宙自然所造之公物,並不是個人後天意識的妄想就可以得到的。
③段義:僅憑私心意識妄爲者必然導致失敗,執著於貪欲不放者一定會有損失。
④行:行走,又指道路。 隨:從也,跟隨。
⑤炅:光、熱之義。通行本作“熱”。
⑥強:弓有力也。 :碎石。《玉篇》釋爲“好雌黃也”。
⑦坯:《說文》:“坯,瓦未燒也。”出於模型的毛坯。甲本作“坏”,古文中或同“壞”,或同“坯”。 橢:長圓形,橢圓。 本段甲本作“物□或行或隨□□或炅或□□□或坏或橢”,乙本作“□物或行或隋或熱或或陪或墮”,通行本作“故物或行或隨,或呴或吹,或強或羸,或載或隳”。 段義:萬物都有遵行的自然法則,改變自我以適應自然環境。或如風之吹,或如日之照,以改變其溫度;或強其體而用,或碎爲石而鋪路,以改變其所用;或出於模型而定其形,或修其棱角使其圓,以改變其形態。總而言之,隨圓就方,順應自然。
⑧聖:甲本作“聲”。 甚:過分,超過、勝過。 楮:穀樹,皮可造紙。宋、金、元時發行的紙幣。楮以皮爲貴,引申義爲外表的華麗。乙本作“諸”,《說文》:“諸,辯也”,有眾、各、多等義。本句通行本作“是以聖人去甚、去奢、去泰”。
段義:所以聖人也會主動修心身養德性合於自然之道,去除執著欲望;去除貪高求大的傲慢之氣;去除虛華不實的外表。恆順眾生和自然的規律。
〖註音〗
隋:suí音隨;炅:jiǒng音炯;:cuǒ音搓(上聲);坯:pī音批;橢:tuǒ音妥;楮:chǔ音储;弗:fú音服。
【繁簡對照】
將(将),爲(为),見(见),敗(败),執(执),橢(椭),聖(圣);隨(随),熱(热),義(义),聲(声),釋(释),殘(残),與(与),觀(观),圖(图),(损),處(处),壞(坏),體(体),墮(堕),載(载),礎(础),樹(树),發(发),幣(币)。
第七十四章 不強
第七十四章 不強(30)
以道佐人主,不以兵強於天下,其事好還①。
師之所居,楚棘生之②。
善者果而已矣,毋以取強焉③。
果而毋④,果而勿矜⑤,果而勿伐⑥,果而毋得已居⑦,是謂果而不強⑧。
物壯而老,是謂之不道,不道蚤已⑨。
①佐:輔佐,輔助。古人以“右”爲尊,“左”爲卑。“佐”常用於下對上、弱對強的幫助。上對下,強對弱時用“佑”。 還:《說文》:“復也。”返回,返還,還報。
句義:用道來輔佐君王者,貴在用德治教化天下,而不要窮兵黷武逞強於天下,這樣才能獲得善報,回歸於道。
②師:指軍隊。 楚:《說文》:“叢木也。一曰荊。”楚棘,即荊棘。 棘:甲本作“朸”,木之紋理,棱角。唐·陸德明《經典釋文·毛詩音義》:“棘,韓詩作朸。朸,隅也。”“朿”是“刺”的本字。兩個“朿”字並排立著,表示棘樹多刺,是矮小而成叢莽的灌木。本義:叢生的小棗樹。通行本作“師之所處,荊棘生焉。大軍過後,必有凶年”,多後兩句。
句義:戰爭所經過的地方,荊棘叢生,生靈塗炭,所造惡因深重。
③善者:有善果者,在人力、物力、智力等方面具有優勢。後句通行本作“不敢以取強”。
句義:擁有別人沒有的優勢不過是因果使然,是往昔的善因所結之善果,不可以此逞強天下。否則以後就不再會有善的回報了。
④:修真學象意漢字,內含修意,與驕通假使用。驕:《說文》:“馬高六尺爲驕”。《詩》曰:“我馬唯驕。”傲慢,驕矜之義。本句通行本在“勿伐”句後。毋,通行本作“勿”。
⑤矜:自恃、自誇。參見第六十六章註④。
⑥伐:擊也。又義自誇。參見第六十六章註③。
⑦居:自居,即驕傲。
⑧段義:有善果而不自驕、自恃、自誇、自居,這叫做有善果卻不逞強。
⑨而:通行本作“則”。 蚤:修真學修意形容字,蚤與早通假。
段義:事物強壯了,也就會向衰老邁進了,這就叫做“不道”(無道);沒有道,就會過早衰亡。本段進一步說明了所以不能逞強的理論依據。修真學中命修的“物壯即老”,應當依訣防止和避免。
〖註音〗
棘:jí音急;毋:wú音吾;,jiāo音交;矜:jīn音今;伐:fá音乏;焉:yān音淹。
【繁簡對照】
強(强),於(于),還(还),師(师),驕(骄),壯(壮),謂(谓);殘(残),處(处),軍(军),過(过),後(后),異(异),體(体),書(书),與(与)。
第七十五章 貴左
第七十五章 貴左(31)
夫兵者,不祥之器也,物或惡之,故有欲者弗居①。
君子居則貴左,用兵則貴右②。
故兵者,非君子之器也;兵者,不祥之器也③。不得已而用之,銛龐爲上④。
勿美也,若美之,是樂殺人也⑤。
夫樂殺人,不可以得志於天下矣。
是以吉事尚左,喪事尚右⑥。
是以偏將軍居左,上將軍居右,言以喪禮居之也⑦。
殺人眾,以悲依立之⑧;戰勝,以喪禮處之⑨。
①欲:乙本及通行本作“道”。參見第六十六章註⑥。
段義:兵器呀——不祥的東西,萬物都厭惡它,所以作爲尚有欲望而正在修證的人一定要遠離之。
②左:《說文》:“手相左也。(段註:各本俱誤,今正:左者今之佐字,《說文》無佐也。者,今之左字,部曰左手也,謂左助之手也。以手助手是曰左,以口助手是曰右。)從工。(段註:工者左助之意)。”《正字通》:“手足便右,以左爲僻,左戾也。故非正之術曰左道。謫官曰左遷。” 右:會意。从口,从又(手)。口手並用幫助別人。本義:右助。這個意義後來寫作“佑”。古人以“右”爲尊,“左”爲卑。右賢(尊崇賢能),右文(崇尚文治),右武(崇尚武功)。
段義:君子者樂助人又能謙下,故居於左;用兵者崇尚武力,發號施令,故居於右。
③通行本作“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
④銛:利器,即兵器。 龐:《馬王》甲本辨爲“襲”,《道藏》甲本辨爲“龐”,觀原件“龍”上一點一橫較明顯,左側亦似有撇,其下無“衣”旁,故“龐”者較確。《說文》:“龐,高屋也”。銛龐,有刀槍入庫之義。乙本作“銛龍”。通行本作“恬淡”。
⑤通行本作“勝而不美,而美之者,是樂殺人”。
⑥尚:甲本作“上”,乙本缺。“上”有崇尚、提倡之義,上、尚古通。《史記·平津侯主父傳》:“上篤厚”。 喪:通行本作“凶”。
段義:所以吉慶之事喜得相互輔佐幫助而尚左,喪事希望得到上天保佑而講究莊嚴,故尊右。
⑦偏:甲作本“便”,與“偏”音近,乙本與通行本作“偏”。
段義:所以偏將軍(副將,輔佐主將)居於左,上將軍(主將)居於右,這是說以喪禮的順序居位。
⑧通行本“人”後多“之”字。 依:倚也,靠著。乙本缺,通行本作“哀”。 立:站立。楚簡本作“位”。通行本作“泣”。
⑨句義:殺人眾多,以悲哀之心靠立一起默哀;戰勝以喪禮的方式對待,而不是炫耀。
〖註音〗
銛:xiān音先;龐:páng音彷;弗:fú音服。
【繁簡對照】
貴(贵),惡(恶),則(则),銛(铦),龐(庞),爲(为),樂(乐),殺(杀),於(于),喪(丧),將(将),軍(军),禮(礼),眾(众),戰(战),勝(胜),處(处);襲(袭),觀(观),龍(龙),點(点),顯(显),側(侧),確(确),槍(枪),庫(库),義(义),傳(传),與(与),涖(莅),應(应)。
第七十六章 知止
第七十六章 知止(32)
道恆无名①。
唯小,而天下弗敢臣②。
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賓③。天地相合,以俞甘洛,民莫之令而自均焉④。
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將知止,知止可以不殆⑤。
俾道之在天下也,猶小浴之與江海也⑥。
①句義:道本無名,強爲之名;道化生萬物,運行日月,總括天地;道無時不在,無處不存,就在日用之間,然而卻又無法循其蹟、舉其實、名其狀,故曰“道恆无名”。
②:甲本作“”,修真學象意字。樸素,先天渾然一體之物。參見第七十二章(28)註⑨。 唯:只有,只是;雖然,縱使。通行本作“雖”。 小:楚簡本作“妻”。 臣:《說文》:“事君者也。象屈服之形。”另有臣服、屈服稱臣、接受统治等義。
句義:“樸”其數理爲“一”,德“1”之數,雖爲最小,卻能長養天地萬物,故而天下沒有敢使其屈服於別物者。
③賓:賓客;又服從,賓服等義。
④合:《說文》:“合,合口也。”閉合,聚合,結合,交合(陰陽相交),和合(和睦)等義。 俞:以中空之木爲舟。答應、應允。楚簡本作“逾”,超越之義。 洛:水名。楚簡本作“”,形似“露”。《正字通》:“,音洛,《說文》雨零也。《六書》統露,古文省作。”《玉篇》謂“或作落”。可見洛、,即爲“露”,或作“落”,雨降落之義。中間一句通行本作“以降甘露”。 令:《說文》:“令,發號也。”楚簡本作“命”,命令。
段義:侯王若能掌握持守此先天之至道,萬物自然誠服於其治理。天德地慈之炁自然氤氳調和,遍灑甘淋雨露,人民不需要人爲強加施以號令也自會公正和諧地相處。
⑤制:制造,造化。參見第七十二章註⑩。 止:“趾”的本字,腳趾。又停住,止息等義。甲本缺,據乙本補。通行本或作“之”,或作“止”。 殆:危險。
句義:道化生萬物,由無至有,由少至多,由簡至繁,此爲道之順化;道不僅順化萬物,而且還有逆返,如果僅由其順化而不知逆返亦非自然之理。作爲萬物之靈的人,就應當掌握這一自然規律,主動地與之相應,從萬物由無名到有名順化的開始,一旦萬物生成就應當知道其適可而止,不要任其發展,而應因勢疏導,只有這樣才無危殆。
⑥俾:《說文》:“門侍人”。職務之卑也。亦義爲“使”,如“俾眾周知”。乙本與楚簡本作“卑”,通行本作“譬”。 浴:參見第五十章註①。“小浴”通行本作“川谷”。
段義:處下不爭的大道雖然運化於天下,無處不在。但是她就像小溪匯入江海一樣,引領天下眾生最終復歸於德道之境。
〖註音〗
弗:fú音服;俞:yú余;殆:dài音代;焉:yān音淹;俾:bǐ音比。
【繁簡對照】
恆(恒),樸(朴),萬(万),將(将),賓(宾),猶(犹),與(与);參(参),雖(虽),僕(仆),應(应),義(义),認(认),爲(为),據(据),補(补),險(险),門(门),職(职),務(务),眾(众),處(处),殘(残)。
第七十七章 盡己
第七十七章 盡己(33)
知人者,智也;自知者,明也①。
勝人者,有力也;自勝者,強也②。
知足者,富也;強行者,有志也③。
不失其所者,久也;死不忘者,壽也④。
①智:聰明,智慧。帛書作“知”,古相通。
段義:能全面了解別人的人是有聰明的表現,能全面了解自己一切的人才是真正的明白者。聰明不一定明白所有的事,明德前提下的明白實現以後,以慧馭智,智不智已不是重要的了。
②句義:能夠戰勝別人的人是有力量的,能夠戰勝自己離道失德後各種不足的人才是真正的強者。
③富:形聲。从宀,畐聲,聲符亦兼表字義。表示與房屋宮室有關。“畐”本像人腹滿之形。腹中的“十”符,表示充滿之義,則“畐”有腹滿義。“福”“富”互訓,以明家富則有福。合“宀”爲之,以示富人安居宮室,豐於飲饌之義。本義:財産多,富裕。《說文》:“備也。一曰厚也。”通“福”。古稱富貴壽考爲福。 志:形聲。从心,士聲。戰國文字,从心之,之亦聲。意爲心願所往。本義:志氣,意願,心之所向,未表露出來的長遠而大的打算。《說文》:“志,意也。”有時含貶義,《鬼穀子·陰符》:“志者,欲之使也”。
段義:知足的人心中沒有缺失,這才是真正的富貴之福者;堅持不懈努力的人可謂志向之大。
④所:形聲。从斤,戶聲。斤,斧子。本義:伐木聲。“所”假借爲“處”。處所,地方。又引申義爲道理,方法等。此處指“心”之所在。 忘:會意兼形聲。从心,从亡,亡亦聲。本義:忘記,不記得。《說文》:“不識也。”通“亡”,逃亡,遺失,滅亡。通行本作“亡”。
句義:總結前面幾段,皆不離於“心道”之根本。故不喪失“心道”這個根本所在,就可以獲得長久的清靜自在,心靈得以升華。即使肉體死去,而其思想、靈魂及其本性自我卻能在人們心中得到感應,說明他並沒有真的消亡,這才是真正長壽之所在。
【繁簡對照】盡(尽),勝(胜),強(强),壽(寿)。
第七十八章 成大
第七十八章 成大(34)
道渢呵①!其可左右也②。
成功遂事,而弗名有也;萬物歸焉而弗爲主③。
則恆无欲也④,可名於小;萬物歸焉而弗爲主,可名於大⑤。
是以聖人之能成大也,以其不爲大也,故能成大⑥。
①渢:宏大的聲音,水聲、風聲。又據《玉篇》其音義同“汎”,與“泛”通,泛濫,廣泛。甲本殘缺,依乙本補之。通行本作“大道汎兮”,“汎”或作“泛”,或作“氾”,音義均同(據《龍龕手鑑》等)。
②左右:本爲“佐佑”,即輔佐助佑之義。參見第七十五章註②。又指正反兩面,影響涉及範圍等。通行本下有“萬物恃之以生而不辭”一句。
句義:道其大無外其小無內,宏大廣闊呀,她扶生萬物無所不到啊!
③遂:《說文》:“亡也。”也指遂願、如意滿足、終了等義。 歸:《說文》:“女嫁也”。另有歸依、歸附、歸來、歸順、返回等義。通行本作“功成而不名有,愛養萬物而不爲主”。
句義:道成就萬物使其如願,卻不顯其有,不展示她的存在,更談不到標榜她的作用;萬物都來歸附於道,道也不會以主宰者自居。
④通行本作“常無欲”。
⑤於:通行本作“爲”。
句義:道的法則和規律沒有絲毫的欲望,可以稱爲其小了;萬物都來歸附也不以主宰者自居,就可以稱其爲偉大。
⑥通行本作“是以聖人終不爲大,故能成其大”。
段義:所以聖人之所以能成就其淳德歸道的大業,是因爲其不爲一己私心欲望的大,大在天下眾生的道德復興,故而能夠成就其大。
〖註音〗
渢,féng音馮;遂:suì音碎;弗:fú音服;焉:yān音淹。
【繁簡對照】
渢(沨),萬(万),歸(归),爲(为),恆(恒),於(于),聖(圣);殘(残),馮(冯),聲(声),風(风),義(义),辭(辞),愛(爱),養(养),無(无),終(终)。
第七十九章 大象
第七十九章 大象(35)
執大象,天下住①;住而不害,安平大②。
樂與餌,過格止③。
故道之出言也④,曰:談呵⑤!其无味也。視之不足見也,聽之不足聞也,用之不可既也⑥。
①住:《金石文字辨異》:“住,作侸(義同佔,佔據,霸佔等——編者註)。《說文》無“住”字。郭璞《方言》註云:逗,古住字。則住當作逗,逗,止也。”今義爲停留、居住等。古又爲“往”之異體。往:會意。甲骨文字形,从止从土。意爲從這個地方走向目的地。本義:去,到……去。《說文》:“之也。”甲本作“住”,其它本作“往”。下句同。
②大:與小相對,很,太,非常。通“太”,極大,過於;安寧。通行本作“太”,或“泰”。
段義:本章接上章,聖人以德“一”之小而成大,世間萬象了然於胸,握此萬象之宗的“大象”,行住於天下,用德“一”和道“○”教化萬靈,是不會受到傷害的,非常的安寧、平和。
③樂:音樂,娛樂。 餌:音耳,本義糕餅。《說文》:“粉餅也。”釣魚用的魚食稱魚餌;另有藥餌、誘餌等義。 格:《說文》:“木長貌。”本義樹木的長枝條,引申爲格子、格式、品格、規格等;另有阻止、格鬥、探究(如格物致知)等義。《爾雅·釋詁》:“格,至也。”有感通、感格(感動)等義,如感天格地,格於皇天。通行本作“客”。 止:停住。
句義:聖人既異於常人,卻也又似乎與常人沒有兩樣,娛樂飲食似無異於常人,但超過一定的範圍,會及時停止,持守中和。
④言:甲骨文字形,下面是“舌”字,下面一橫表示言从舌出。从“言”的字與說話或道德有關。《說文》:“直言曰言,論難曰語。”譯文:直接講說叫言,議論辯駁叫語。本義爲說、說話。通行本作“口”。
⑤談:說,談論。《說文》:“語也。”乙本同通行本作“淡乎”。
⑥既:會意。甲骨文字形,左邊是食器的形狀,右邊象一人吃罷而掉轉身體將要離開的樣子。本義:吃罷,吃過。《說文》:“小食也。”段註:“引申之爲盡也,已也。如春秋日有食之既。”又有既然、已經、完畢等義。
段義:所以道之“无”和德之“一”就是這樣普普通通,說出來好像沒有什麽味,看呢似乎不值得看,聽呢似乎不值得聽,然而其用卻沒有窮盡。
〖註音〗
餌:ěr音耳
【繁簡對照】
執(执),樂(乐),與(与),餌(饵),過(过),談(谈),視(视),見(见),聽(听),聞(闻);邊(边),單(单),較(较),釣(钓),魚(鱼),誘(诱),爾(尔),釋(释),詁(诂),對(对),爲(为)。
第八十章 微明
第八十章 微明(36)
將欲拾之,必故張之①;將欲弱之,必故強之②;將欲去之,必故與之③;將欲奪之,必故予之④。是謂微明⑤。
友弱勝強⑥。
魚不可脫於淵,邦利器不可以示人⑦。
①拾:從地上撿起來。另有收斂、收集之義。通行本作“翕”,閉合、收攏、翕斂。 故:《說文》:“使爲之也”。本義:缘故,原因。另有多義:故意、有意、因此、所以等。同“固”,原來,本來;同“顧”,反而。帛書作“古”。《爾雅·釋詁》:“古,故也。”故與固亦通,通行本作“固”。本章下同。 張:形聲。从弓,長聲。本義:把弦安在弓上。與“弛”相對。《說文》:“施弓弦也。”張開、展開。
句義:修真明德者居道“○”用德“一”運陰陽之二,故要陰陽在乎手,變化在乎心。將陰陽二轉化爲德“一”,是重要的方法。將要進行收斂性退藏變化,其小無內时,必须先令其放之於六合,其大無外地變化。
②句義:將要進行柔弱性的變化時,必然先要使其強固起來。
③去:除去,去掉。通行本作“廢”。 與:《說文》:“黨與也。”有結交、交往、賜與、給與等義。通行本作“興”。
句義:將要清除不必在身國存在的東西時,必然先要賜與,做好善後安排。
④予:給予,授予。通行本作“與”。
句義:將要奪取之時,必然應當先行給予。
⑤微:本義隱秘地行走。《說文》:“隱行也。”亦有微小、輕微、精妙等義。
句義:這就稱之爲細微精妙之明的修持變化方法。以上內容是修真中還虛合道,粉碎虛空中精微變化的細則綱要。
⑥友:有結交、親近之義。通行本作“柔弱勝剛強”。
句義:太極陰陽這個二的逆變歸一之法,最善者,莫過於“友弱”兩字。而不在於相抗、相爭、相鬥。如能精熟此細微精妙之明,身國歸一道化,則全在其中。這裏並不是要教給人們權謀的方法。例如,對於客居身中的業力體,要想清除它出體,最好的方法就是在賜與中化解雠隙,使其諒解而自覺離體,則無後患。利用精微柔弱之明的道理和方法,要勝過與之相對的粗暴剛強無明之法。這就是用“道”的思維來辦事。但是道只能用於正,如果用於邪,用於私,即使一時成功,終究難逃自然規律的制約,因爲道只姓“公”。
⑦淵:甲本作“潚”,水深而清澈,用以解析修真訣法。淵,深水,深潭。《說文》:“回水也”。 邦:國也。通行本作“國之”。 示:本義:地神。引申義讓人看,顯示。乙本與通行本作“示”,甲本作“視”,與“示”相通。
句義:魚在水中可能並不會覺悟到水的真正作用,然而它卻根本不能離開水而存在。人在德炁能量環境中,許多人同樣感覺不到她的存在,卻並不能離開她而生存。修身治國離不開道光德能,德“一”能量是生命的營養和動力,不可隨意使用德能這一安邦定國的利器,不要炫耀於人,暴露鋒芒,外施外耗。這都是在精微光明修持中要注意的原則。
〖註音〗
淵:yuān音冤。
【繁簡對照】
將(将),張(张),強(强),與(与),奪(夺),謂(谓),勝(胜),魚(鱼),脫(脱),於(于),淵(渊);書(书),爾(尔),釋(释),詁(诂),廢(废),興(兴),親(亲),義(义),剛(刚),國(国),視(视)。
第八十一章 无名
第八十一章 无名(37)
道恆无名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