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德道经》
帛书甲本《德道经》
德篇
第二十九章 江海
第二十九章 江海(66)
江海所以能爲百浴王者①,以其善下之,是以能爲百浴王。
是以聖人之欲上民也,必以其言下之;欲先民也,必以其身後之。故居前而民弗害也,居上而民弗重也②。天下樂佳而弗猒也③。非以其无諍與④?故天下莫能與諍。
①浴:溪谷。參見第二章註②。通行本作“谷”。後句同。 王:《說文》:“王,天下所歸往也。董仲舒曰:‘古之造文者,三畫而連其中謂之王。三者,天、地、人也,而參通之者,王也。’孔子曰:‘一貫三爲王’。”在社會爲民族的首領,例如國家統治者;在身國內環境則爲心君。
②通行本作“故聖人處上而民不重,處前而民不害”。 害:《說文》:“傷也。从宀从口。”言從家起,“言”常是危害的根源。 重:本義分量大,與“輕”相對。《說文》:“重,厚也。”重視、重量等義。又通“動”,有改變、廢棄之義。
③佳:甲本作“隼”,註其通“推”。帛書原件更似“隹”,可能因左邊一豎與下邊一橫偏長,故整理本辨爲“隼”。甲本中帶“隹”旁的字,如“進”字,其“隹”寫法類此。故此處應爲“隹”。楚簡本作“進”。進:《說文》:“登也”。有前進、進入、進取、引進、推薦等義。《周禮·夏官·大司馬》:“進賢興功,以作邦國。”進賢,即推薦賢能者。故甲本此處“隹”,應通“推”,或“進”,義爲推薦、引。修真學則以用“佳”更合理法,雙土合圭,真意爲人,則內天下歸心弗厭。 猒:修真學異構字形,象喻身國內景。厭,《說文》:“厭,笮也。”即今之壓之義。《漢書·五行志下之上》:“地震隴西,厭(壓)四百餘家。”《荀子·彊國》:“如牆厭(壓)之。”此字亦義厭惡、憎惡等。《論語·憲問》:“樂然後笑,人不厭其笑。” 此段楚簡本作:“聖人之才(在)民前也,以身後之;其才(在)民上也,以言下之。其才(在)民上也,民弗厚也;其在民前也,民弗害也。天下樂進而弗詀(詀,音占,多言,被誑,戲謔等義)。”楚簡本無“欲上民”和“欲先民”等語,疑爲後人所加。參見郭沂《楚簡〈老子〉與老子公案》。
句義:天下樂於真信、真意的統領而歸於德一,樂於推薦效法而不厭棄。
④通行本作“以其不爭”。 諍:與爭通假,甲本作“諍”《戰國策·秦策二》:“有兩虎諍人而鬥者”。下句同。
〖註音〗
重:zhòng音穜;厭,yàn音宴。
【繁簡對照】
爲(为),聖(圣),後(后),樂(乐),厭(厌),爭(争),與(与);書(书),處(处),邊(边),豎(竖),異(异),體(体),諍(诤),奪(夺),鬥(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