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德道经》
帛书甲本《德道经》
道篇
第四十六章 觀噭
第四十六章 觀噭(2)
天下皆知美爲美,惡已;皆知善,訾不善矣①。
有无之相生也,難易之相成也,長短之相形也,高下之相盈也,意聲之相和也,先後之相隨,恆也②。
是以聖人居无爲之事,行不言之教③。
萬物作而弗始也④,爲而弗志也⑤,成功而弗居也⑥。
夫惟弗居⑦,是以弗去。
①美:味道甜美。“美”字與“善”字構形同義。與醜相對。 惡:《說文》:“過也”。段註:“人有過曰惡(音厄),有過而人憎之則曰惡(音物)。 善:《說文》:“吉也”。與“美”同義。 訾:《說文》:“不思稱意也”。《玉篇》:“訾,量也。《禮記》不訾器重。鄭玄曰:訾,思也。”有衡量、計量等義。乙本作“斯”,劈開,另有離開、盡、此、這、乃等義。後句楚簡本作“此其弗善已”。本句通行本作:“天下皆知美之爲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爲善,斯不善已。”
段義:離道之“无”失德之“一”以後,就陷入了“二”的陰陽因果變數之中。當天下都知道美是美的時候,那麽惡已經嚴重了;都知道善是衡量不善的尺度時,不善就已經非常普遍了。修真明德者當知,煉己修心應達到無善亦無惡之境,也就是復歸於德“一”,抱一不散爲二的修爲境界中。
②盈:滿也。意聲相和,楚簡本作“音聖之相和也”。 意:心上之音也。 聖:聲也,表述修真不同層次境界。參見下。 本段通行本作“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修意被淡化,常意更突出。
句義:道生一(即○生⊙),一生二,自此陰陽分判,善惡同生,利害並存。 把握德“一”之“有”與道“无”相生之理,居无用一而不二。勿陷陰陽內的難易、長短、高下、意聲、先後之中,因爲這些都是陰陽“二”的一體二面,陷入就因果難解。
③聖:甲本作“聲”。 帛書《老子》甲本《卷後古佚書》(四五六至四五七行)有“聖者,聲也”。甲本《道經》中“聖”均寫作“聲”,而《德經》中則用“聖”。這種用法屬修真學中“智通用聖,慧達用聲”。也有“與聖人居用聖,與聖人謀用聲”之說。請修真學研究者自行掌握“聲”中的修意。乙本“聖”字用“”。《說文》:“聖,通也”。耳順之謂聖。參證:李孝定《甲骨文字集釋》“契文‘聖’象人上著大耳,从口會意。聖之初宜爲聽覺官能之敏銳,故引申訓通;賢聖之義又其引申也。聽、聖、聲三字同源,其始當本一字,修真學各因內境不同而用。”
句義:由上可見,落於後天陰陽之中,利害互爲因果,就憂苦心身。聖人居於道“无”“○”而用德“一”“⊙”,處无爲之事,不落於陰陽之二;以一應萬事,用德行不言之教,不落於後天陰陽之內,以保持先天至道無虧。
④本句甲本殘缺,據乙本補,空位數比乙本多一至兩字,疑有脫漏。但最後一字爲“也”較明顯。通行本作“萬物作焉而不辭”,其後尚有“生而不有”一句。 弗始:指不“生有”,避免落入後天陰陽中。
⑤志:《道藏》甲本辨爲“志”,《馬王》甲本辨爲“之”。楚簡本作“志”。乙本作“侍”,通行本作“恃”。《玉篇》:志,意也,慕也。古文中含貶義。《鬼穀子·陰符》:“志者,欲之使也。”
⑥成功:通行本作“功成”。 居:參第一章《論德》註⑦。
句義:抱一無離而弗始、弗志、弗居,就是不墮陰陽的“无爲”之道。
⑦甲本無“弗”字,其他本均有,與前句相應則應有,疑甲本有疏誤。
句義:正是因爲始終居道之无而用德“一”之有,運化於陰陽之二,不居於有爲。所以,永遠也不會消失。不得不失,無增無減。
〖註音〗
訾:zǐ音子;盈:yíng音迎;弗:fú音服;穀:gǔ音古;焉:yān音淹。
【繁簡對照】
觀(观),爲(为),惡(恶),難(难),長(长),聲(声),後(后),隨(随),恆(恒),聖(圣),萬(万);譭(毁),謗(谤),應(应),從(从),結(结),構(构),書(书),經(经),寫(写),殘(残),據(据),數(数),顯(显),辭(辞),貶(贬),義(义),穀(谷),陰(阴)。